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格言▪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到真正的朋友,與其和愚癡的人在一起,還不如獨守正道。

  ▲世人耽著處,不舍晝夜。曰:“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耽賞玩也。“百年叁萬六千日,一日須傾叁百杯。”——耽 也。“野客吟殘半夜燈。”耽詩賦也。“長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訓曰:“是日已過,命已隨減。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今出家兒,耽 者固少,而前後叁事或未免焉。將好光陰蓦然空過,豈不大可惜哉。[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世人如果有了嗜好,便不分白天黑夜,把時間功夫都用在上面。古詩中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這便是貪戀遊玩的。“百年叁萬六千日,一日須傾叁百杯。”這便是貪酒的。“野客吟殘半夜燈。”這是沈緬于詩賦的。“長夏惟消一局棋。”這是沈迷于遊戲的。古人有明訓教導我們說:“這一天又過去了,壽命也跟著減少了一天。應當勤奮地修行,好像要救滅燒到頭上的大火一樣。”現在的出家人貪酒的固然不多,但對其它的叁件事沈迷的卻未必能免。把寶貴的時光白白浪費掉,實在太可惜了!

  ▲遠公曰:“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無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間,故不難見。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與徒。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禅林寶訓》

  [今譯]法遠圓 禅師說:“天地之間,確實有很容易生長的東西,但假如暴曬一天,冷凍十天,也沒見有能長得起來的。無上妙道,明明白白就在你自己心眼之間,所以是不難見到的,關鍵在于志向堅定,修行勇猛,自然很容易成就。如果有人對佛法一天相信而十天懷疑,早晨勤勞而晚上畏難,不修習,哪裏只是眼前難以成就,只怕他終生都與佛法背道而馳。

  ▲真淨謂舒王曰:“日用是處力行之,非則固止之,不應以難易移其志。尚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安知他日不難于今日乎?”《禅林寶訓》

  [今譯]真淨克文禅師對王安石(被封爲舒王)說:“在平時,對的一定要努力地做,不對的一定要堅決地製止,不應該因爲困難就輕易改變自己的志向。如果因爲現在做起來難而不管它,又怎麼知道將來的事情做起來不比現在更難呢?”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今譯]比如人善長醫方藥理,自己的疾病卻不能治療,于佛法不能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空數別人的珍寶,自己卻沒有半分錢,于佛法不能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佛遺教經》

  [今譯]如果勤奮精進地去做,那麼事情沒有難辦的。因此你們應當勤奮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斷,也能穿透石頭,如果修行人的心裏常常懈怠,譬如鑽木取火,木頭還沒鑽熱就停下來,雖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湛堂曰:“學者求友,須是可爲師者,時中長懷尊敬,作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識差勝于我,亦可相從,警所未逮。萬一與我相似,則不如無也。”《禅林寶訓》

  [今譯]文准(湛堂)禅師說:“學道的人交朋友,一定要交可以作自己老師的人,每天心裏懷著尊敬的心情,做事都以他爲榜樣,希望對自己有益處。或者有的智力見識略略比我強,也可以相交,提醒我不及之處。萬一和我差不多,那還不如不交這樣的朋友。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僧人問佛:什麼樣的人有大勢力?什麼樣的人最聰明?佛說:能夠忍辱的人有大勢力,因爲他不懷惡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夠忍辱的人沒有惡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塵垢滅盡,清淨沒有瑕疵汙穢,這樣的人最聰明。從沒有天地時開始,直到現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沒有未見過的,沒有不知道的,沒有沒聽說過的。得到了無所不知的認識(一切智),這樣的可稱得上是聰明的了。▲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谛,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見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進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獨存。學道明見真谛,愚癡煩惱就消滅了,而智慧常存。▲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八大人覺經》

  [今譯]第五,要覺悟到,由于迷惑無知,才使自己沈淪于生死輪回之中。而覺悟了的菩薩則常常認識到,只有博學多聞,才能增長自己的學問智慧,使自己獲得宣講佛法圓通流暢,無所滯礙的才能,教化一切衆生,使他們都能夠得到遠離生死,徹底解脫的大快樂。

  ▲既有衆生,故有諸佛。既有諸佛,便有教門。既有諸佛教門,則有菩薩之論。諸佛爲衆生失道,是故說經;菩薩爲衆生迷經,是故造論。[隋]吉藏法師《叁論玄義》

  [今譯] 既然有衆生,故而有諸佛。既有諸佛,就有佛的教法。既有佛的教法,就有菩薩造的對經解說的論。諸佛因爲衆生迷失正道,所以說經;菩薩因爲衆生迷惑佛經,不能如實了解,所以造論。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于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複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華經》

  [今譯]譬如有人非常幹渴,想喝水,到一個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幹土,就知道離水源還很遠。象這樣不停地挖下去,就會見到濕土,漸漸地又見到濕泥。他以堅定的信心挖下去,就會知道已經離水不遠了。菩薩也是這樣,如果沒有聽聞了解和修行《法華經》的教法,這人離無上正等正覺(成佛)還遠得很。如果能夠聽聞、了解、思惟、修習《法華經》的教法,他就離成佛不遠了。

  ▲先德雲:譬如敝人執燭,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廢言意也。藉口者遂謂師不必擇賢,但資其學識言論足矣。彼自不德,我何與焉?遂依之不違。甯知芝蘭鮑魚,漸染成性乎?《論語》曰:“不以人廢言。”又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胡不合而觀之?[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從前的大德說:譬如有一個德行淺薄的人手執燈燭爲人照明,我們並不能因爲他德行淺薄而不接受他的燈光。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因爲這個人不好,連他說得對的話也不聽的意思。把孔子的這句話作借口的人,于是就說拜師不一定要選擇那些賢德的人,只要取法他的學識和言論就足夠了。老師自己沒有道德,和我們有什麼關系?于是根據這種說法去擇師。他們卻不明白“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道理,老師的品行能漸漸影響學生的性情。《論語》說:“不以人廢言”又說:“對有道德的人要親近他,並且效法他的言和行。”爲什麼不把這二句話合起來看呢?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佛遺教經》

  [今譯]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隱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清]藕益大師《寒笳集》

  [今譯]作福不如珍惜福份,悔過不如少犯過錯。

  ▲貧者憂無財,慕富人之爲樂,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憂也。賤者憂無官,慕貴人之爲樂,而不知貴人有貴人之憂也。貧者、賤者、富者、貴者,各憂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爲窮世人之樂,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憂也,而猶不知其憂之特甚也,而猶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爲樂也。嗚呼!悉妄也。惟智人能兩無憂樂,而住于無憂樂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徹,無自由分。[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貧窮的人憂慮沒有錢財,羨慕富人的享樂,卻不知道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地位低下的人憂慮沒有官職,羨慕當官的人享樂,卻不知道當官的人有當官人的煩惱。貧窮的人,低賤的人,有錢的人,當官的人,都憂慮他們沒有的東西,羨慕稱王于天下的人,享受盡了世間的快樂。卻不知道做帝王的有做帝王的煩惱,更不知道他們的煩惱比普通人更厲害,也不知道做帝王的反而羨慕群臣百姓的快樂呢!唉!誰明白這種苦樂境界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呢?只有智者才能既無憂又無樂。如果執著于無憂無樂,則又是一種錯誤。所以說,不是大徹大悟的人,哪有自由自在的份!

  ▲師風作務執勞,必先于衆,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清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于人?”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五燈會元》

  [今譯]凡是勞動,懷海禅師總搶先去做,主管的人不忍心,私下將他的工具藏起來,請他休息。懷海禅師說:“我沒有什麼功德,怎能讓別人替我勞動?”于是他到處找工具沒找到,也就不去吃飯。所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話傳遍全國。

  ▲在家菩薩應受善戒。彼應不殺,放舍刀杖,不殺一切諸衆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于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應離妄語,如說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甯舍身命,…

《佛教格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