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自輕躁,亦不嘲嘩。《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今譯]在家菩薩(指修道人)應受善戒。他們應該不殺生,舍離刀杖,不殺害一切生物,不惱恨一切衆生,常行慈心。他們應該不偷盜,對于自己的財物知道滿足,對于別人的財物不産生羨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葉,別人不給自己不取之。遠離邪淫,夫妻二人即感滿足,不應該再求別人與之淫亂。應該遠離妄語,怎樣說就怎樣做,不欺騙他人,先思後行。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述說,甯可舍棄生命,也不妄語。他們還應該遠離酒類,不喝醉亂性,不輕浮躁動,也不吵嚷喧嘩。
▲不殺則長壽,不盜則常泰,不淫則清淨,不欺則人常敬信,不醉則神理明治。郗起《奉法要》
[今譯]不殺生就能長壽,不偷盜就能心性安泰。不邪淫就能身心清淨,不欺騙人們就會尊敬崇信,不醉酒就能神智清明。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僞無誠信,智者所屏棄。《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 如果能做到的,說出來還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萬不要說空話。要知道虛僞不講信用,正是聰明人所鄙棄的啊。
▲而大慈大悲者,菩薩之所以爲菩薩也。但能存菩薩慈悲之心,學菩薩慈悲之行,是不出戶庭,而時時常觐普陀山;不面金容,而刻刻親承觀自在矣。[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大慈大悲是菩薩之所以稱爲菩薩的原因。只要心中有菩薩慈悲的心懷,學習菩薩慈悲的行爲,就是足不出戶,也能常常朝拜普陀山;不到普陀山面見菩薩的金容,也能時刻得到觀自在(觀世音)菩薩的教誨。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經》
[今譯]看見人行布施道,應該高興地幫助他,這樣做的福報很大。一個僧人問佛說:這種福報會被分盡嗎?佛說: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數千萬人各自拿著火炬來取火,用來做飯照明,而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報也是如此。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爲說一句、一偈、一微塵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
[今譯]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求施舍,要隨前面說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施舍給他們。如果菩薩以惡心嗔恨心,甚至不施舍給他們一分錢、一根針、一根草;有來求法的人,卻不爲他們說一句經、一首偈子、一點如微塵那麼少的佛法,反而辱罵、羞辱的,這些都是菩薩的極重罪。
▲若菩薩,自有財物,性悭惜故,貧苦紅塵無所依怙,來求索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吝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菩薩戒本經》
[今譯]如果菩薩,自己有財物,生性吝啬,有貧苦衆生,沒有依靠,來乞求施舍,卻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給他們所求之物。或者有想聽法的人來求法,卻吝惜不說,這就是第二重罪。
▲布施好品德,幫助衆親眷,行爲無瑕疵,是爲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盡力幫助親戚朋友,行爲上沒有一點汙點,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是人(布施之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叁者:入大衆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
[今譯]布施的這個人現世可以得到四種果報:一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見他,甚至是仇人怨家;二是善名流傳,遍布四方;叁是到大家居住之處,心中沒有恐怖;四是一切善人,很高興地來依附。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爲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優婆塞戒經.禅波羅密品》
[今譯]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絲一毫的善處,不追究他的惡處,這人就已學會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問候,探望,治療其病患,供給他所需之物,應當知道這個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金剛經》
[今譯]菩薩對于所作的福德,不應該貪戀執著,因爲福德也是虛假不真實的,所以說菩薩不接受福德。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金剛經》
[今譯]如果菩薩心中執著于佛法而實行布施,就像人進入到暗室之中,什麼也看不見。如果菩薩心中不執著于佛法而實行布施,就像人有雙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見種種事物。
▲或謂必待已圓而後利他,則利他終無時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無有是處。[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有人說一定要等到自己功德圓滿之後,再來利益救度別人,那麼這樣一來,要利他恐怕永遠都沒有時間了。但也要明白,自身的疾病還不能自救,而能去救治他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爲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奉養父親母親,愛護妻子兒女,從事無害的事業,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世間大地稱爲重,悲母恩重過于彼;世間須彌稱爲高,悲母恩高過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
[今譯]世間大地被稱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還要重。世間須彌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嗔?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嗔?《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密》
[今譯]世間的罵,也有二種:一是罵的內容屬實,二是罵的內容虛假。如果說的是真的,真的還有什麼嗔恨呢?如果說的是假的,說假的人自得其罵,同我沒有一點關系,我又爲什麼嗔恨?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爲惡。《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有人聽說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對人,故意罵佛,佛卻默然不答。等到罵完了,佛問:你送禮給人,別人不接受,禮物是不是還該你自己所有?那人說:當然是的。佛說:現在你罵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禍殃帶給了自身。這就像回聲跟著聲音,影子跟著形體,是永遠不可分離的。所以要謹慎,不要作惡。
▲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憫。《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今譯]仇人和親人同樣受苦之時,應先救仇人。別人來辱罵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産生憐憫之情。
▲若罵詈者,嘿而不報;若撾捶者,受而不校;若嗔怒者,慈心向之;若謗毀者,不念其惡。《法句》又雲:“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 。”地及門 ,蓋取其藏垢納汙,終日受踐也。郗超《奉法要》
[今譯]如果別人罵我,應當默然不還口。如果別人打我,應當接受而不計較。如果別人恨我,應當用慈悲心去對待他。如果別人誹謗我,應當不念他的罪惡。《法句經》又說:“要能接受侮辱,心性要像大地一樣;要能實踐忍辱,如同門坎一樣。”之所以用大地和門坎作比喻,是取它們終日藏汙納垢,能忍受別人踐踏的意思。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永嘉禅師《證道歌》
[今譯]讓他人毀謗,任他人非議,他人就不過像舉火燒天白費氣力。我聽到那些話恰如飲下甘露,恩怨銷融,頓時悟入不可思議的境地。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已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已。《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惡人害賢人,就像仰頭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還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風揚灑塵土,塵土灑不到別人身上,反過來汙染了自身。賢人終不可毀,禍患一定害了自已。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爲惡。好以口快鬥,是後皆無安。《法句經.言語品》
[今譯]稱贊惡人和被惡人稱贊都是邪惡的。一個人喜歡在言辭上同別人爭鬥是難以獲得安甯的。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
[今譯]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毀謗侮辱,惡事向自己,好事給別人。如果自己贊揚自己的功德,隱瞞別人的好事,使別人受毀謗的,是菩薩的極重罪。
▲若菩薩,爲貪利故,自歎己德,毀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戒本經》
[今譯]如果菩薩爲貪圖名利,自己贊歎自己的德行,毀謗他人,這就是第一重罪。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歎,反生慚愧。《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今譯]如果聽到別人譏諷毀謗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聽到別人贊揚自己,反而要生慚愧之心。
▲觀諸衆生,是佛化身,觀于自身,爲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于自身,爲僮仆想,又觀衆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垢性品》
[今譯]要把衆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常尊貴,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衆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薩要常常這樣觀想,有時即使被打罵,始終也不加報複。用各種巧妙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心。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惡人聽說有人行善,就故意來破壞擾亂。你應該謹慎,不要嗔恨責怪他,那麼,來破壞擾亂行惡行的人自己就會有惡報了。
▲恚能自製,如止奔車,是爲善禦,棄冥入明。《法句經.好喜品》
[今譯]有了嗔恚卻能自我控製,有如及時…
《佛教格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