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大毘婆沙论
著译者:北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大毘婆沙论》,梵文Abhidharmamahāvibhāsā-śāstra,全称《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略名《大毘婆沙论》、《婆沙》,北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共二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七册。Abhidharma即「阿毘达磨」意指「对法」「无比法」「大法」,mahāvibhāsā即「毘婆娑」意指「广泛的解说」。故本论收集「说一切有部」诸论师,以《发智论》為基本架构,参考《发智论》的各种註释,同时摄取六足论中的教义等广大结集,并对当时其他部派及外道等观点破他显自,系统地说明「说一切有部」的主张。由於本论的集成,部派佛教教义因而广為传扬,对大乘佛教亦產生极大影响。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為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
二、本论為集大成部派佛教教理,部派佛教教义因此广為传扬。
三、本论当时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印度佛教界的地位。
四、本论对大乘佛教產生极大影响。
五、因本论的集成,有部学者因此而被称為「毘婆沙师」。
六、本论对是部派佛教的研究丰富的宝藏。
七、本论的集成,在当时形成研究的热潮,出现了不少有关此论的著作和有名的学者。
八、世亲著《俱舍论》是本论的纲要书,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註释书亦多。
本论的大意:
本论共二百卷,内容可分為序说、正说、结说。第一卷為序说,第二卷至第二百卷為正说即本论共分八个大要,第二百卷最后的偈颂為结说。
一、序说,第一卷:先说明造论者是谁,及本论分杂蕴、结蕴、智蕴、业蕴、大种蕴、根蕴、定蕴、见蕴等八个项度论说。说明经、律、论等三藏,何谓阿毘达磨及解释本论所依据的《发智论》,最后附中译经序。
贰、正说:本论共分八大项即杂蕴:种种异相论道、结蕴:集结论道、智蕴:集智论道、业蕴:集业论道、大种蕴:集大种论道、根蕴:集根论道、定蕴:集定论道、见蕴:集见论道,再依此八大项再详细论说。
一、杂蕴:论说种种异相论道,分為世第一法、智、补特伽罗、爱敬、惭愧、相、无义、思等八个角度探讨。
(一)第一法,第二卷至第九卷:以世第一法為题问,没世第一法不能入正性离生及得预流等四果。并对本蕴為作一次第说明,因為异生身中杂染品法,要成就世第一法即无我智,即一智知一切法。而此无我智何由而生,即从补特伽罗此生十二支缘起。此缘起觉何由而起,谓爱及敬。如是爱敬何因而生,谓惭及愧。如是惭愧何由而有,為解法相,色法生老无常。此解法相何由而得,谓捨无义修习有义,诸修劣苦行当知无义俱。谁捨无义修习有义,谓能正思正思惟者。从各部经的经义不同的角度著从色法及心所法及三界广泛的解释,从煖、顶、忍善根等顺抉择分、顺解脱分、四諦十六行相等成就圣果,及说明种种萨迦耶见。
(二)智,第九卷至二十三卷:从各部派学说广释智和识,一切法非我的行相、二心展转相因相缘、等无间缘、圣凡不同的作意、各种心及心所。何缘能忆本所作事,忘而復忆等记忆事、说明六根与境识的关係、阿罗汉诸结已尽不受后有、欲分别契经义故便有名句句身施设令疑者能解、為止无因恶因故说明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异熟能作等六因、由因说缘苦集的随眠、由智断随眠等。
(三)补特伽罗,第二十三卷至第二十九卷:补特伽罗生十二支缘起,故广释十二缘起的流转和还灭等性相关係,依三学增上為去无明勤修戒,广说出入息持息念等定力的修持,由四諦十六行相慧观断离灭而得解脱。
(四)爱敬,第二十九卷至三十四卷:欲有修习惭愧圆满,先决条件爱敬亦得圆满。於佛法僧亲教轨范及餘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爱乐心悦恭敬而住,若於是处有爱及敬。次说佛法僧的殊妙,广说财法供养及恭敬。然佛世尊法身功德极圆满故定不於他受法供养,但生身必待衣食等资故有於他受财供养而广说身力及佛的十力、四无畏、為拔济有情增上苦难大悲行、佛说法时三念住、成就七妙法及五圣智和三摩地等,择灭、非择灭,从择灭说明有餘及无餘二种涅槃,及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无学成就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等出离圣道法,唯一究竟,智遍知及断遍知二种遍知、以五取蕴通二遍知、最后以过去释迦菩萨度化多求王说明三归依等。
(五)惭愧,第三十四卷至三十八卷:无惭无愧,破坏世间故显其相令速厌断。先广释无惭无愧和惭愧,為求无惭无愧以犹有微俱行不善根未断為捨离欲故应退增上不善根。犹有微俱行善根未断,从此有餘善法当起清净,明无漏善根。说明掉举和恶作,惛沉和睡眠诸种变坏心,见所梦事為心心所法於所缘转。无明盖摄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
(六)相,第三十八卷至三十九卷:為了解有為无為法广释老、死、无常,有為、无為相法。
(七)无义,第三十九卷至四十二卷:佛陀审观察苦行,毕竟不能断诸烦恼得真义利故广论苦行无义及诸有情為欲超越老死海故修有义苦行。结加趺坐的威仪,念令心现瞩定境,无倒明了住对面念观行,修不净观入五现见等至,第六无相住功德,佛转*轮憍陈那等苾芻见法,佛对摩揭陀国诸辅佐臣化法调伏或是法随法行。说明多欲不喜足,难满和难养易满易养等。
(八)思,第四十二卷至四十五卷:為明有执思虑与心的种种,广释思和虑、闻思修所成慧,寻和伺,掉举和心乱,十大地法、大烦恼地法、小烦恼地法、大善地法、大不善地法等诸心所及有无覆记。三摩地所缘行相。论说种种无明如不正知、生疑、妄语、憍和慢,增上慢,為除诸无明所缘四諦情形。说明种种慢、种种寻、识与智差别,有漏行和无漏行、有為法和无為法等;行圆满、护圆满,异生性,邪见、邪思惟之相应法等。
二、结蕴:杂蕴之觉要由明浄诸结(烦恼)故广释身见、戒禁取、疑等三结及九十八随眠。分為不善纳息、一行、有情、十门等四个角度探讨。
(一)不善,第四十六卷至五十五卷:广释三结、八支圣道、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四軛、四身繫、五盖、五结、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五见、六爱身、七随眠、九结、欲界繫三十六随眠,色无色界繫各三十一随眠共九十八随眠、见所断修所断、五补特伽罗,随信行随法行信胜解见至身证。
(二)一行,第五十六卷至六十三卷:广释九结五事中的繫结不繫之行,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的相互关係以及它们三有三世因结繫相续乃至四静虑下三无色,非根本地有世俗道能断烦恼。诸结的已繫、当繫、今繫和退道时的结繫,九遍知成就等。
(三)有情,第六十三卷至七十卷:欲显三界各二部结令诸有情受种种苦,故广释三界见、世俗无间及解脱道行相所缘;诸结断尽沙门果摄以及四沙门果相、学、无学信胜解转根等;三有的投生;广说各种中有等。
(四)十门,第七十一卷至九十二卷:本章节共分三类,二十二根至见修所断无断法名境界类;四圣諦乃至三重三摩地名功德类;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名过失类。广释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五取蕴、蕴与五取蕴差别、六界、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有為无為法、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繫、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断修断无断法。苦集灭道四諦、四静虑、一慈二悲三喜四捨等四无量、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苦集灭道修五部随眠随增、所缘缚、相应缚、所缘、能缘、缘识、缘缘识、十六心、成就、不成就。
三、智蕴:断结由诸智证故次第说三智蕴。分為学支、五种、他心智、修智、七圣等五个角度探讨。
(一)学支,第九十三卷至九十七卷:说明有学八学支及阿罗汉十学支。广释见乃至正定八学支的成就、苦迟苦速乐迟乐速四种通行及捨断、无学正见乃至正定及无学正解脱正智十学支的成就,见、智、慧的性相和相互关係和成就;八道支和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法、世俗正见和正智、无漏正见和正智性相和相互关係。
(二)五种,第九十七卷至九十九卷:诸邪见所见起身语业,能招不可爱乐等事故广释邪见邪智、正见正智、诸种左慧、释左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的见、智、慧、梵天恶见,大天五事恶见等。
(三)他心智,第九十九卷至一○五卷:广释他心智、宿住随念智、本性念生智,时爱心解脱、不动心解脱与尽智、无生智互相关係,学无学与尽智、无生智、明和智、六通和明、由諦现观时所得佛法僧戒等四证净、预流者断四颠倒、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三摩地与三解脱门差别,在三世诸界的修习得果等。
(四)修智,第一○五卷至一○八卷:法智乃至道智等智摄诸智尽故广释八智的性相、相摄、相互成就,离欲及未离欲之异生的修得、断结、结灭作证,起无常想修七处善三义观等。
(五)七圣,第一○九卷至一一一卷:随信行乃至俱解脱等七种圣人之修道。广释七圣者的八智、三三摩地相互关係及成就、相应的无漏根、觉支、道支现前时所现起的智数、五德相互关係及成就,三三摩地、三无漏根相应法,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一一智、八智和三世互关係及成就等。
四、业蕴,无业障补特伽罗才能起断结诸智故说明行及业的种种关係。分為恶行、邪语、害生、表无表、自业等五个角度探讨。
(一)恶行,第一一二卷至一一六卷:说明三恶行、三不善根及善行、善根和业等相摄之关係。广释三恶行、三不善根、三妙行、三善根、十不善业道、十善业道、三业、四种异熟业等等诸业、业感的身心受、三障、五无间业、恶行最大破僧罪及其业果等。
(二)邪语,第一一六卷至一一八…
《大毘婆沙论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