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名:大毘婆沙論
著譯者:北印度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大毘婆沙論》,梵文Abhidharmamahāvibhāsā-śāstra,全稱《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略名《大毘婆沙論》、《婆沙》,北印度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共二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七冊。Abhidharma即「阿毘達磨」意指「對法」「無比法」「大法」,mahāvibhāsā即「毘婆娑」意指「廣泛的解說」。故本論收集「說一切有部」諸論師,以《發智論》為基本架構,參考《發智論》的各種註釋,同時攝取六足論中的教義等廣大結集,並對當時其他部派及外道等觀點破他顯自,系統地說明「說一切有部」的主張。由於本論的集成,部派佛教教義因而廣為傳揚,對大乘佛教亦產生極大影響。
本論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論為說一切有部理論全面、系統的總結。
二、本論為集大成部派佛教教理,部派佛教教義因此廣為傳揚。
叁、本論當時提高了說一切有部在印度佛教界的地位。
四、本論對大乘佛教產生極大影響。
五、因本論的集成,有部學者因此而被稱為「毘婆沙師」。
六、本論對是部派佛教的研究豐富的寶藏。
七、本論的集成,在當時形成研究的熱潮,出現了不少有關此論的著作和有名的學者。
八、世親著《俱舍論》是本論的綱要書,在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均廣受研究,註釋書亦多。
本論的大意:
本論共二百卷,內容可分為序說、正說、結說。第一卷為序說,第二卷至第二百卷為正說即本論共分八個大要,第二百卷最後的偈頌為結說。
一、序說,第一卷:先說明造論者是誰,及本論分雜蘊、結蘊、智蘊、業蘊、大種蘊、根蘊、定蘊、見蘊等八個項度論說。說明經、律、論等叁藏,何謂阿毘達磨及解釋本論所依據的《發智論》,最後附中譯經序。
貳、正說:本論共分八大項即雜蘊:種種異相論道、結蘊:集結論道、智蘊:集智論道、業蘊:集業論道、大種蘊:集大種論道、根蘊:集根論道、定蘊:集定論道、見蘊:集見論道,再依此八大項再詳細論說。
一、雜蘊:論說種種異相論道,分為世第一法、智、補特伽羅、愛敬、慚愧、相、無義、思等八個角度探討。
(一)第一法,第二卷至第九卷:以世第一法為題問,沒世第一法不能入正性離生及得預流等四果。並對本蘊為作一次第說明,因為異生身中雜染品法,要成就世第一法即無我智,即一智知一切法。而此無我智何由而生,即從補特伽羅此生十二支緣起。此緣起覺何由而起,謂愛及敬。如是愛敬何因而生,謂慚及愧。如是慚愧何由而有,為解法相,色法生老無常。此解法相何由而得,謂捨無義修習有義,諸修劣苦行當知無義俱。誰捨無義修習有義,謂能正思正思惟者。從各部經的經義不同的角度著從色法及心所法及叁界廣泛的解釋,從煖、頂、忍善根等順抉擇分、順解脫分、四諦十六行相等成就聖果,及說明種種薩迦耶見。
(二)智,第九卷至二十叁卷:從各部派學說廣釋智和識,一切法非我的行相、二心展轉相因相緣、等無間緣、聖凡不同的作意、各種心及心所。何緣能憶本所作事,忘而復憶等記憶事、說明六根與境識的關係、阿羅漢諸結已盡不受後有、欲分別契經義故便有名句句身施設令疑者能解、為止無因惡因故說明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能作等六因、由因說緣苦集的隨眠、由智斷隨眠等。
(叁)補特伽羅,第二十叁卷至第二十九卷:補特伽羅生十二支緣起,故廣釋十二緣起的流轉和還滅等性相關係,依叁學增上為去無明勤修戒,廣說出入息持息念等定力的修持,由四諦十六行相慧觀斷離滅而得解脫。
(四)愛敬,第二十九卷至叁十四卷:欲有修習慚愧圓滿,先決條件愛敬亦得圓滿。於佛法僧親教軌範及餘隨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愛樂心悅恭敬而住,若於是處有愛及敬。次說佛法僧的殊妙,廣說財法供養及恭敬。然佛世尊法身功德極圓滿故定不於他受法供養,但生身必待衣食等資故有於他受財供養而廣說身力及佛的十力、四無畏、為拔濟有情增上苦難大悲行、佛說法時叁念住、成就七妙法及五聖智和叁摩地等,擇滅、非擇滅,從擇滅說明有餘及無餘二種涅槃,及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無學成就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等出離聖道法,唯一究竟,智遍知及斷遍知二種遍知、以五取蘊通二遍知、最後以過去釋迦菩薩度化多求王說明叁歸依等。
(五)慚愧,第叁十四卷至叁十八卷:無慚無愧,破壞世間故顯其相令速厭斷。先廣釋無慚無愧和慚愧,為求無慚無愧以猶有微俱行不善根未斷為捨離欲故應退增上不善根。猶有微俱行善根未斷,從此有餘善法當起清淨,明無漏善根。說明掉舉和惡作,惛沈和睡眠諸種變壞心,見所夢事為心心所法於所緣轉。無明蓋攝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
(六)相,第叁十八卷至叁十九卷:為了解有為無為法廣釋老、死、無常,有為、無為相法。
(七)無義,第叁十九卷至四十二卷:佛陀審觀察苦行,畢竟不能斷諸煩惱得真義利故廣論苦行無義及諸有情為欲超越老死海故修有義苦行。結加趺坐的威儀,念令心現矚定境,無倒明了住對面念觀行,修不淨觀入五現見等至,第六無相住功德,佛轉*輪憍陳那等苾芻見法,佛對摩揭陀國諸輔佐臣化法調伏或是法隨法行。說明多欲不喜足,難滿和難養易滿易養等。
(八)思,第四十二卷至四十五卷:為明有執思慮與心的種種,廣釋思和慮、聞思修所成慧,尋和伺,掉舉和心亂,十大地法、大煩惱地法、小煩惱地法、大善地法、大不善地法等諸心所及有無覆記。叁摩地所緣行相。論說種種無明如不正知、生疑、妄語、憍和慢,增上慢,為除諸無明所緣四諦情形。說明種種慢、種種尋、識與智差別,有漏行和無漏行、有為法和無為法等;行圓滿、護圓滿,異生性,邪見、邪思惟之相應法等。
二、結蘊:雜蘊之覺要由明浄諸結(煩惱)故廣釋身見、戒禁取、疑等叁結及九十八隨眠。分為不善納息、一行、有情、十門等四個角度探討。
(一)不善,第四十六卷至五十五卷:廣釋叁結、八支聖道、叁不善根、叁漏、四瀑流、四軛、四身繫、五蓋、五結、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五見、六愛身、七隨眠、九結、欲界繫叁十六隨眠,色無色界繫各叁十一隨眠共九十八隨眠、見所斷修所斷、五補特伽羅,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
(二)一行,第五十六卷至六十叁卷:廣釋九結五事中的繫結不繫之行,叁結乃至九十八隨眠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叁有叁世因結繫相續乃至四靜慮下叁無色,非根本地有世俗道能斷煩惱。諸結的已繫、當繫、今繫和退道時的結繫,九遍知成就等。
(叁)有情,第六十叁卷至七十卷:欲顯叁界各二部結令諸有情受種種苦,故廣釋叁界見、世俗無間及解脫道行相所緣;諸結斷盡沙門果攝以及四沙門果相、學、無學信勝解轉根等;叁有的投生;廣說各種中有等。
(四)十門,第七十一卷至九十二卷:本章節共分叁類,二十二根至見修所斷無斷法名境界類;四聖諦乃至叁重叁摩地名功德類;叁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名過失類。廣釋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五取蘊、蘊與五取蘊差別、六界、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過去未來現在等叁世、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叁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見斷修斷無斷法。苦集滅道四諦、四靜慮、一慈二悲叁喜四捨等四無量、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苦集滅道修五部隨眠隨增、所緣縛、相應縛、所緣、能緣、緣識、緣緣識、十六心、成就、不成就。
叁、智蘊:斷結由諸智證故次第說叁智蘊。分為學支、五種、他心智、修智、七聖等五個角度探討。
(一)學支,第九十叁卷至九十七卷:說明有學八學支及阿羅漢十學支。廣釋見乃至正定八學支的成就、苦遲苦速樂遲樂速四種通行及捨斷、無學正見乃至正定及無學正解脫正智十學支的成就,見、智、慧的性相和相互關係和成就;八道支和七覺支、叁十七菩提分法、世俗正見和正智、無漏正見和正智性相和相互關係。
(二)五種,第九十七卷至九十九卷:諸邪見所見起身語業,能招不可愛樂等事故廣釋邪見邪智、正見正智、諸種左慧、釋左義、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的見、智、慧、梵天惡見,大天五事惡見等。
(叁)他心智,第九十九卷至一○五卷:廣釋他心智、宿住隨念智、本性念生智,時愛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與盡智、無生智互相關係,學無學與盡智、無生智、明和智、六通和明、由諦現觀時所得佛法僧戒等四證淨、預流者斷四顛倒、空無願無相叁解脫門,叁摩地與叁解脫門差別,在叁世諸界的修習得果等。
(四)修智,第一○五卷至一○八卷:法智乃至道智等智攝諸智盡故廣釋八智的性相、相攝、相互成就,離欲及未離欲之異生的修得、斷結、結滅作證,起無常想修七處善叁義觀等。
(五)七聖,第一○九卷至一一一卷:隨信行乃至俱解脫等七種聖人之修道。廣釋七聖者的八智、叁叁摩地相互關係及成就、相應的無漏根、覺支、道支現前時所現起的智數、五德相互關係及成就,叁叁摩地、叁無漏根相應法,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一一智、八智和叁世互關係及成就等。
四、業蘊,無業障補特伽羅才能起斷結諸智故說明行及業的種種關係。分為惡行、邪語、害生、表無表、自業等五個角度探討。
(一)惡行,第一一二卷至一一六卷:說明叁惡行、叁不善根及善行、善根和業等相攝之關係。廣釋叁惡行、叁不善根、叁妙行、叁善根、十不善業道、十善業道、叁業、四種異熟業等等諸業、業感的身心受、叁障、五無間業、惡行最大破僧罪及其業果等。
(二)邪語,第一一六卷至一一八…
《大毘婆沙論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