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金刚经》。嘉祥大师曾指出,本经的初番问答是般若道,次番问答為方便道。般若道是体,方便道是因,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不二。此处可从两个层次来说:(一)自菩萨而言,如果菩萨存著我灭度一切眾生的心念,那麼就是落於人、我分别的陷阱里,有了我、人、眾生、寿者四相的差别心,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时时都起分别念、处处都见分别相,有念有相,灭度时,那里还能不分别卵生、胎生、有色、无色的一切眾生呢?既然不能平等灭度一切眾生,当初所发的菩提心也等於是空谈了,怎麼还能称得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呢?所以,佛陀说:「即非菩萨。」(二)自眾生而言,度眾生乃是在度自性眾生。在后面第二十一分里,佛陀开示了眾生者,「彼非眾生」的观念。為什麼彼非眾生呢?溥畹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内,眾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别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眾生,眾生即在迷之诸佛」。所以,虽然灭度一切眾生,事实上无眾生可度,因為眾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缘故。菩萨只不过是示现眾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觉而已。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所谓「一体同观」者,即是「万法归一,更无异观」之意也。故能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恆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眾生心。眾生与佛,本来无异。眾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眾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而佛不為业转,了悟真心。佛知眾生為同体,因同体而起灭度无量眾生之大悲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法界者,十法界也;通化者,是指般若智慧充遍法界,无所不通,无处不化也。第十八分说的是三心不可得,既说心不可得,恐怕眾生误会福亦不必修了。所以,此分告知以无福之福,无得之得的妙理。所谓「无福之福」,是虽有布施,而心无所住;「无得之得」,是虽有能所,而不著能所。因為住心布施,皆是有為的功用;不住相布施,方是无為的功用。有為的福,终有了日;无為的福,永无尽时。有為的福,是妄心所行处;无為的福,是真心见性处。此分言,要以三心不可得之无住心為「因」用七宝作缘,如是布施,才能得福甚多。住心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限的。住相為有漏之因,不能得无漏之果。若能破此执见,即能了悟无福之福,无得之得,此般若妙智,则能通化法界,无量无边。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此经始终要破除人们所执的见相,前分关於佛身的见相已破除,此分更欲深入破除佛语的见相。所以,佛陀一再為眾生解黏去缚,破其执见及所知诸障,希望眾生能随说随泯,悟入般若妙境。「法无所说,所说非法」的用意,即在於此。佛陀说法,无非是应机而谈,随机而说,眾生听声音、看到文字,就以為佛陀在说法。其实,从法身理体之处来看,哪里有可说的法、能说的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无法可说,是因為法本具不可说,法自证不可说,是顺真諦而言;「说法者」,是如来顺俗諦而言;「是名说法」,是如来即俗即真,即空即有,顺中道第一义諦而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来无失,故无所谓有得。若云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之故也。此分总明无得之得,得而无得之实諦。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说明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著。以此平等清净心,不著人、我、眾生、寿者四相,而修一切善法,便契真如法性,照见本来面目,而得无上正等正觉。法平等有二义:(一)法相缘起平等:比如说,此法生起,必以彼法為助缘;此法為主,彼法為伴,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彼法生起,则又有另一个法為伴,如此主伴因缘,重重无尽,互為主伴,如此看来,岂不平等?(二)法性普遍平等,即指二空般若智所显出的真如实相,法尔天然,普遍平等。在佛不增,在眾生不减,本来就没有高下胜劣之相,由此更显出法法平等的实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所谓「福智」,即福德与智慧的并称。有相的布施纵使如山高、如海深,山崩海枯之时,福智亦是有尽。然受持经典的无相般若妙慧,所得的福智,方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眾,外不见所度的眾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
第二十一分非说所说,是无法可说;第二十二分无法可得,是连法也不可得;此分化无所化,是连根本的惑根都要除去,如来是无眾生可度,不曾度过一个眾生。*经云:「平等真法界,如来不度生。」《华严经》云:心佛及眾生,是三无差别。」佛陀在在处处,总要一手提起,再用另一手放下,恐怕眾生怀疑他有眾生可度,所以,一再点出生佛平等的真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本分在叙述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无一处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既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所以说,如来法身非相。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本分在叙述般若法,非断非常,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而且般若法本是不生不灭的,不可用生灭之法来论议,因此般若法体无断无灭。前一分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遮眾生著相而求的「常见」,也就是「有见」,这一分则是止眾生拨无因果的「断灭空见」。这二种见都是偏执,不是佛法的大义;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二边,无实无虚的中道,不是什麼都没有才叫空,而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的真空妙有。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本分叙述菩萨修行阶次的深浅不同。凡夫菩萨虽知外尘之相不实,但未证得无生法忍,心中还存有微细之妄念,著相布施,未能通达无我之法。圣贤菩萨,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萨」的无漏功德,胜过「宝施菩萨」有漏的福德。菩萨悟得无我之后,不驰求福德,不恋著涅槃,所以说「不贪」。不受福德,并不是拨无业因功果,而是菩萨心不贪著福德,无较量福德的妄想分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本分乃叙述如来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无往而不在,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具足、庄严圆满之相也;而所言寂静,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所以,不可以行住坐卧处见如来,因為如来虽现威仪之相,而实是寂静之体;虽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的。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此分说明一合相之理。如来為恐须菩提尚有执见未泯,不了解般若真諦,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所以用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尘,比喻应身不离法身,犹如世界是假的,就连微尘亦是虚而不实的。三千大千世界与微尘,虽异而不异,合而不离之相,但毕竟也是因缘假合而已,终有因缘离散,坏空无实的一天。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真知者,无所知而又无所不知;真见者,无所见却又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伏妄念之心,所得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断缘影,纷纷堕於能知、所知之障中。本分旨意,即是要我们断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务使知见不生才是。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化者,应机度化之意也。举凡一切佛陀所言所说,一文一字、一形一相,无非是為了度化眾生而设,并非真实,故佛陀至此,不忘随说随泯,破眾生之执,以显般若之理也。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金刚经 解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