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的宇宙
王恩洋
上下四旁为宇,往古来今为宙,这是宇宙的本义,相当于今时所说的空间与时间。但此处所说的宇宙,不是指的空洞形式的宇和宙,而是指的在整个时空中无量的具体事物,总略言之曰宇宙;在佛法里所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其内容。这样的宇宙其性能为何?它是些静的东西呢?还是动的行动?它是常恒不变的呢?还是变易无常?
一、宇宙的性能 在佛经中有这样的话:诸行无常,是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
我觉得此一颂文可以解答这两个问题。
此中所谓“诸行”是佛教中最常用的名词,它所指的是一切有生灭、有功用的有为法。无论物质界的色法,精神界的心、心所法等,皆是有为法。即是宇宙间所有的事物,看得见、听得着乃至思维得到的,和此能视、能听乃至能思维的一切,都是有为法。这一切有为法,佛法称之为诸行。行者,变动迁流义,造作行为义。行非一种,故曰诸行。
“无常”是转变坏灭义,随生随灭义,从有到无义。
诸行既是变动迁流的,所以它便是无常的,因此说“诸行无常”。
“是起尽法”和“生必灭故”两句是解释“诸行无常”的理由。“起”言诸行之初起,“尽”言诸法之尽灭。一法具此起尽矛盾之两重性,名之为“是起尽法”。为什么在一法中会具此矛盾的两重性呢?答:“生必灭故”。此是举世间现有的实事为证。物生必死,花开必谢,振古迄今一无例外,所以凡存在的是必归毁灭的,凡生起的是必归死亡的。因此生必灭的规律,故起尽在于一法。诸行之性能如是,其为无常自决定了。
既然宇宙事物即是诸行,诸行以外更无具有内容的具体宇宙,即可知宇宙不是一些静的东西,而是一些动的行动了。而诸行是起尽法,它是生已必灭的,即可知宇宙不是常恒不变的,而是变易无常的了。
二、物质与精神都是一系列的行动 或谓人类的精神,如感觉、知觉、想像、思维、情感、情绪、意志、行为,说为“行”尤可;若一切物质世界可见可闻、可触可爱、动物植物、高山大海、金石星辰,一切一切皆实体有,如何不是静的东西,只是动的行动呢?于此当思。所谓物质世界可见可闻等者,即就所见所闻等说为静的东西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吾人所见不外乎光,不外乎色,若光若色,即非东西。光色从光波的行动而刺激吾人的视觉器官,由视觉器官而引生光觉色觉。能视所视皆行也,不行,则无有光色。声音由音波的行动而刺激吾人的听觉器官,而引生声音之觉。能听所听皆行也,不行,则无有声音。
声光如是,自然界一切现象莫不皆然,力也、热也、电也、磁也,皆动能也,皆行也,不行则不成其为力、为热、为电、为磁。至于一切物质,积累则成地球,地球则日夜环日而行,自古迄今,曾无片刻止息。分析则为原子、电子,每一原子、电子又自成一小宇宙,阴电阳电,驰骤飞行。至于宇宙之间水流山峙、风驰云涌、电击雷鸣、日月运行、秋冬往复,草木之生长,禽兽之繁息,无往而非行,此人人之所共知者。不行,则乾坤毁、宇宙息了。
至于人之一身,外而手足耳目鼻口,内而五脏六腑,又无不各行其行,而交互为用。乃至静处一室,熟睡酣眠,宜已到了静而无动的实体;然而即在睡眠之中呼吸循环、消化营养,一切作用正自积极前进,未尝须臾止息。须臾止息,则生命断绝了。由此可知,始从原子、电子,终至于地球、太阳,于中矿物、植物、动物、人类,皆各以其不同的行动,成个别的系统。除诸行外,更无物质的东西了。
物质界如是,生物、生理、心理界亦然,皆以不同的行动系统而成特定的种类。继此以往,人类交合,共济生存,集聚组织而为社会国家;共守共遵,而有制度法律;爱憎好尚同,而有风俗习惯;信仰崇奉同,而有宗教道德。一切一切,则又人类行动之演变而为社会历史文化者。无行,则亦无有社会历史文化了。由是可知,宇宙所有一切皆行。
三、但有诸行无行者 佛法既说一切皆行,它又说但有诸行、无行之者。这又是与常人的见解不同的。常人之情,总以为先有实体恒在的行者,而后有临时现起的行,如说天下雨、海涌潮、电母闪光、雷公鸣声等。实则雨自下,何用天?潮自涌,岂由海?电何有母?雷何有公?一物即一事,一事即一行,行与行者不是两个,只是一个。因是一个,所以除诸行外便别无行者。
或谓雨潮电雷等事可尔,鸡鸣犬吠、鸟飞兔走等亦岂但有行而没有行之者吗?答此问题,当先知诸行聚集义。诸行聚集者,一切行不是单独孤立的,而常是互相联系而聚集生起的。由其聚集以成一物,于是此一物者,便不以一行为性,而是以多行为性。既以多行为性,自然不能以一行代表一物,于是反觉某一种行为某物之所有了。
如像苹果,它揽色泽、香味、形态等以为体,于是见其色则曰此苹果之色,嗅其香则曰此苹果之香,食其味则曰此苹果之味,因而觉有超乎色、香、味等,别有实有常住的苹果以为色、香、味等之所有者。实则所谓苹果者,即彼色、香、味等诸行聚集时所立之总名,离色、香、味等便别无所谓苹果。犹如芭蕉层层剥之,皮尽则体无所有。
鸡也、犬也、鸟也、兔也,与其鸣吠飞走的关系亦一总名与别行的关系。鸣吠飞走各为其总名之一实质,而实质有更多的诸行而互相系属,以成特定的组织,为鸡为犬、为鸟为兔等。其实并不是有离了鸣的鸡来鸣、离了吠的犬来吠,乃即由鸣等诸行的聚集组合以为鸡,即由吠等诸行的聚合组织以为犬。鸡犬等如是,人类亦然。人总合诸根、诸识、思想言行等以名人,而立之以为言者、行者、思者、识者,实则离言行思想认识以外,亦别无此言者、行者乃至认识者了。《瑜伽大论》三十四卷说:
一切有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为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
余经余论复常宣说:“生死流转,无流转者。涅槃解脱,无解脱者。”但有诸行,无行之者,义显然了。
四、行的诸相 宇宙即诸行,行有种种相故,宇宙也有种种相。
1. 行是动的,或运动的,不动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动的,或运动的,而不是静的。
2. 行是活的、生的,不活不生便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活的、生的,而不是死的。
3. 行是变动的、变化的,无变动、变化便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变动变化的。
4. 行是相续成流、转易不息的,不相续成流,非转易不息,便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相续成流、转易不息的。
5. 行是一系列的过程,中无实体,它是没有住处的,一住下来便不成其为行了。如行路然,前脚落,后脚举,到了一步,便舍一步,步步得,步步舍,只是一系列的过程。倘若到了目的地停下来时,便不是行了。在此期间,此一段行程可说是止息,但不是真的止息,既到目的地,必有更大的行程等候着。如人到了学校,上了战场,所要行的更大更多了。所以一行是一种过程,多行是多种过程,而此一过程又作了另一过程的过程。人生如是,世界亦然,地球之春夏秋冬往复不穷,禾稼之芽叶花实前后无尽,历史的制度文化相革相因,前灭后生,也都是不断的过程。如果地球到了不运行,历史到了不发展,过程止息,那时也便没有宇宙人生了。
6. 行是有功能有作用的,它不是白白地行、空无结果的。就行是一系列的过程看来,它不是自在的,它从另一它生。它也不是自为的,它既生已,便显现出它自身的功能力量,又生起旁的。它虽没有主宰,不能主宰其他,更不能主宰自己,但确有功能作用,为旁的它造成条件,打下基础,令之生起。宇宙间一切事物便如此地迭相为用,迭作条件,以显现其在整个过程中的功用。
这种动的、活的、变化的、流转的、过程的、功用不息的诸行观,便是佛法的宇宙观。
五、无常四相 已知行有诸相,无常亦然,有种种相。在佛法中,就诸行之生起、成长、衰变、死灭分位不同,便根据此四种分位而立为无常四相。
但此无常四相,就诸行之种类不同,又别为三种:
一者就每一法言,如声光等,刹那刹那,才生即灭;于此等法所立四相者,一者生,二者住,三者异,四者灭。生指此法从无而生,住指此法生已暂停,异指此法渐趋衰变,灭指此法随就谢灭。《成唯识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即事而观,譬如撞钟,以棰击钟,初发浊音,棰离钟已,始转清宏,渐就低微,后归息灭。一击之下,其声便历发生、发展、衰弱、灭亡之四位,是即生住异灭之四相也。声如是,光等皆然。又如火燃,其始也微,其继也盛,渐就衰弱,终至熄灭。人的心理作用、思想情感等亦无不然,均有如此四相。
但此皆就粗显者说。精而言之,色声等境、眼耳诸识、受想思等,虽皆具四相,而其生灭也皆极迅速。据经言:“有情之一念,具六十刹那。每一刹那,具六百生灭。”即一念之心,已是经历了三万六千次的生住异灭了。今之科学言声、光、电等之波动传达也,其速度是惊人的。吾人所能分辨之声光电等、思想认识等,皆其相续者耳。其每一基本单位皆非人所能知。法之无常,其速如此!
二者就每一有情的一期生命说,有生、住、老、无常之四相。从住胎出胎名之为生;从生以往,未死以前,中间的时间名住;即于住中,经过少年、壮年以后,到达视听衰弱、须眉皓白的时候名老;呼吸停,知觉止,身体僵槁,转就腐坏,名无常,即死。虽生住老位皆是无常,而死位变动特大,与生对立,故特予以无常…
《“诸行无常”的宇宙(王恩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