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的宇宙
王恩洋
上下四旁爲宇,往古來今爲宙,這是宇宙的本義,相當于今時所說的空間與時間。但此處所說的宇宙,不是指的空洞形式的宇和宙,而是指的在整個時空中無量的具體事物,總略言之曰宇宙;在佛法裏所說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即其內容。這樣的宇宙其性能爲何?它是些靜的東西呢?還是動的行動?它是常恒不變的呢?還是變易無常?
一、宇宙的性能 在佛經中有這樣的話:諸行無常,是起盡法;生必滅故,彼寂爲樂。
我覺得此一頌文可以解答這兩個問題。
此中所謂“諸行”是佛教中最常用的名詞,它所指的是一切有生滅、有功用的有爲法。無論物質界的色法,精神界的心、心所法等,皆是有爲法。即是宇宙間所有的事物,看得見、聽得著乃至思維得到的,和此能視、能聽乃至能思維的一切,都是有爲法。這一切有爲法,佛法稱之爲諸行。行者,變動遷流義,造作行爲義。行非一種,故曰諸行。
“無常”是轉變壞滅義,隨生隨滅義,從有到無義。
諸行既是變動遷流的,所以它便是無常的,因此說“諸行無常”。
“是起盡法”和“生必滅故”兩句是解釋“諸行無常”的理由。“起”言諸行之初起,“盡”言諸法之盡滅。一法具此起盡矛盾之兩重性,名之爲“是起盡法”。爲什麼在一法中會具此矛盾的兩重性呢?答:“生必滅故”。此是舉世間現有的實事爲證。物生必死,花開必謝,振古迄今一無例外,所以凡存在的是必歸毀滅的,凡生起的是必歸死亡的。因此生必滅的規律,故起盡在于一法。諸行之性能如是,其爲無常自決定了。
既然宇宙事物即是諸行,諸行以外更無具有內容的具體宇宙,即可知宇宙不是一些靜的東西,而是一些動的行動了。而諸行是起盡法,它是生已必滅的,即可知宇宙不是常恒不變的,而是變易無常的了。
二、物質與精神都是一系列的行動 或謂人類的精神,如感覺、知覺、想像、思維、情感、情緒、意志、行爲,說爲“行”尤可;若一切物質世界可見可聞、可觸可愛、動物植物、高山大海、金石星辰,一切一切皆實體有,如何不是靜的東西,只是動的行動呢?于此當思。所謂物質世界可見可聞等者,即就所見所聞等說爲靜的東西嗎?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吾人所見不外乎光,不外乎色,若光若色,即非東西。光色從光波的行動而刺激吾人的視覺器官,由視覺器官而引生光覺色覺。能視所視皆行也,不行,則無有光色。聲音由音波的行動而刺激吾人的聽覺器官,而引生聲音之覺。能聽所聽皆行也,不行,則無有聲音。
聲光如是,自然界一切現象莫不皆然,力也、熱也、電也、磁也,皆動能也,皆行也,不行則不成其爲力、爲熱、爲電、爲磁。至于一切物質,積累則成地球,地球則日夜環日而行,自古迄今,曾無片刻止息。分析則爲原子、電子,每一原子、電子又自成一小宇宙,陰電陽電,馳驟飛行。至于宇宙之間水流山峙、風馳雲湧、電擊雷鳴、日月運行、秋冬往複,草木之生長,禽獸之繁息,無往而非行,此人人之所共知者。不行,則乾坤毀、宇宙息了。
至于人之一身,外而手足耳目鼻口,內而五髒六腑,又無不各行其行,而交互爲用。乃至靜處一室,熟睡酣眠,宜已到了靜而無動的實體;然而即在睡眠之中呼吸循環、消化營養,一切作用正自積極前進,未嘗須臾止息。須臾止息,則生命斷絕了。由此可知,始從原子、電子,終至于地球、太陽,于中礦物、植物、動物、人類,皆各以其不同的行動,成個別的系統。除諸行外,更無物質的東西了。
物質界如是,生物、生理、心理界亦然,皆以不同的行動系統而成特定的種類。繼此以往,人類交合,共濟生存,集聚組織而爲社會國家;共守共遵,而有製度法律;愛憎好尚同,而有風俗習慣;信仰崇奉同,而有宗教道德。一切一切,則又人類行動之演變而爲社會曆史文化者。無行,則亦無有社會曆史文化了。由是可知,宇宙所有一切皆行。
叁、但有諸行無行者 佛法既說一切皆行,它又說但有諸行、無行之者。這又是與常人的見解不同的。常人之情,總以爲先有實體恒在的行者,而後有臨時現起的行,如說天下雨、海湧潮、電母閃光、雷公鳴聲等。實則雨自下,何用天?潮自湧,豈由海?電何有母?雷何有公?一物即一事,一事即一行,行與行者不是兩個,只是一個。因是一個,所以除諸行外便別無行者。
或謂雨潮電雷等事可爾,雞鳴犬吠、鳥飛兔走等亦豈但有行而沒有行之者嗎?答此問題,當先知諸行聚集義。諸行聚集者,一切行不是單獨孤立的,而常是互相聯系而聚集生起的。由其聚集以成一物,于是此一物者,便不以一行爲性,而是以多行爲性。既以多行爲性,自然不能以一行代表一物,于是反覺某一種行爲某物之所有了。
如像蘋果,它攬色澤、香味、形態等以爲體,于是見其色則曰此蘋果之色,嗅其香則曰此蘋果之香,食其味則曰此蘋果之味,因而覺有超乎色、香、味等,別有實有常住的蘋果以爲色、香、味等之所有者。實則所謂蘋果者,即彼色、香、味等諸行聚集時所立之總名,離色、香、味等便別無所謂蘋果。猶如芭蕉層層剝之,皮盡則體無所有。
雞也、犬也、鳥也、兔也,與其鳴吠飛走的關系亦一總名與別行的關系。鳴吠飛走各爲其總名之一實質,而實質有更多的諸行而互相系屬,以成特定的組織,爲雞爲犬、爲鳥爲兔等。其實並不是有離了鳴的雞來鳴、離了吠的犬來吠,乃即由鳴等諸行的聚集組合以爲雞,即由吠等諸行的聚合組織以爲犬。雞犬等如是,人類亦然。人總合諸根、諸識、思想言行等以名人,而立之以爲言者、行者、思者、識者,實則離言行思想認識以外,亦別無此言者、行者乃至認識者了。《瑜伽大論》叁十四卷說:
一切有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于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爲我,或說有情,或複于此說爲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複說爲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
余經余論複常宣說:“生死流轉,無流轉者。涅槃解脫,無解脫者。”但有諸行,無行之者,義顯然了。
四、行的諸相 宇宙即諸行,行有種種相故,宇宙也有種種相。
1. 行是動的,或運動的,不動不成其爲行。因此宇宙是動的,或運動的,而不是靜的。
2. 行是活的、生的,不活不生便不成其爲行。因此宇宙是活的、生的,而不是死的。
3. 行是變動的、變化的,無變動、變化便不成其爲行,因此宇宙是變動變化的。
4. 行是相續成流、轉易不息的,不相續成流,非轉易不息,便不成其爲行,因此宇宙是相續成流、轉易不息的。
5. 行是一系列的過程,中無實體,它是沒有住處的,一住下來便不成其爲行了。如行路然,前腳落,後腳舉,到了一步,便舍一步,步步得,步步舍,只是一系列的過程。倘若到了目的地停下來時,便不是行了。在此期間,此一段行程可說是止息,但不是真的止息,既到目的地,必有更大的行程等候著。如人到了學校,上了戰場,所要行的更大更多了。所以一行是一種過程,多行是多種過程,而此一過程又作了另一過程的過程。人生如是,世界亦然,地球之春夏秋冬往複不窮,禾稼之芽葉花實前後無盡,曆史的製度文化相革相因,前滅後生,也都是不斷的過程。如果地球到了不運行,曆史到了不發展,過程止息,那時也便沒有宇宙人生了。
6. 行是有功能有作用的,它不是白白地行、空無結果的。就行是一系列的過程看來,它不是自在的,它從另一它生。它也不是自爲的,它既生已,便顯現出它自身的功能力量,又生起旁的。它雖沒有主宰,不能主宰其他,更不能主宰自己,但確有功能作用,爲旁的它造成條件,打下基礎,令之生起。宇宙間一切事物便如此地疊相爲用,疊作條件,以顯現其在整個過程中的功用。
這種動的、活的、變化的、流轉的、過程的、功用不息的諸行觀,便是佛法的宇宙觀。
五、無常四相 已知行有諸相,無常亦然,有種種相。在佛法中,就諸行之生起、成長、衰變、死滅分位不同,便根據此四種分位而立爲無常四相。
但此無常四相,就諸行之種類不同,又別爲叁種:
一者就每一法言,如聲光等,刹那刹那,才生即滅;于此等法所立四相者,一者生,二者住,叁者異,四者滅。生指此法從無而生,住指此法生已暫停,異指此法漸趨衰變,滅指此法隨就謝滅。《成唯識論》雲:“生表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
即事而觀,譬如撞鍾,以棰擊鍾,初發濁音,棰離鍾已,始轉清宏,漸就低微,後歸息滅。一擊之下,其聲便曆發生、發展、衰弱、滅亡之四位,是即生住異滅之四相也。聲如是,光等皆然。又如火燃,其始也微,其繼也盛,漸就衰弱,終至熄滅。人的心理作用、思想情感等亦無不然,均有如此四相。
但此皆就粗顯者說。精而言之,色聲等境、眼耳諸識、受想思等,雖皆具四相,而其生滅也皆極迅速。據經言:“有情之一念,具六十刹那。每一刹那,具六百生滅。”即一念之心,已是經曆了叁萬六千次的生住異滅了。今之科學言聲、光、電等之波動傳達也,其速度是驚人的。吾人所能分辨之聲光電等、思想認識等,皆其相續者耳。其每一基本單位皆非人所能知。法之無常,其速如此!
二者就每一有情的一期生命說,有生、住、老、無常之四相。從住胎出胎名之爲生;從生以往,未死以前,中間的時間名住;即于住中,經過少年、壯年以後,到達視聽衰弱、須眉皓白的時候名老;呼吸停,知覺止,身體僵槁,轉就腐壞,名無常,即死。雖生住老位皆是無常,而死位變動特大,與生對立,故特予以無常…
《“諸行無常”的宇宙(王恩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