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被女孩子看上,那还不容易呢!讲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话: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认为那些境界没什么了不起,心里不执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这四句话是要点,佛讲到每种魔境都要重复说一遍。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不管碰到什么境界,都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换句话说,你若用得好,对魔境不执着,不被它骗走,魔境是你进步的一种考验,是一种好事情。等于我们做人、做事业,如果没有艰难困苦你就不会有进步。受到艰难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脱了。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这个有动力的行阴很清,可是也很扰乱,它无形无相,可是又有一点形象,有一点影子,好象黑夜里一点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这个根本源头的性质不动了,好象没有波浪的,永远干净,一澄到底的水那样,就是行阴尽了。这时候没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这时可以超越众生浊了,他要发愿来这个世界就可以来,不发愿就可以不来,可以定在那个境界。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这个念很难懂了,等作结论时再说。“幽”就是看不见的,“隐”就是人世间看不见的,这个妄想有这么一个功能,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这种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脱了。光理论懂了还不行,还要功夫到,上面讲到行阴,其实想阴、行阴,识阴都讲了,说到底,五阴就是一念,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阴检查出来,那就不得了啦。
识阴解脱 超越命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二○四页)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页)
识阴区宇前的行阴尽现象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 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这里前面一样的,你都还在那个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现在新的翻译也叫三摩钵地。现在讲到行阴尽了。其实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就知道,也无所谓尽与不尽,行阴也是本体的功能,重点是你要转化它,就好象一个机器在转动。所谓转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实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静态的意思。慢其实就是很快。好比说以物理学的原理来讲,宇宙运行速度很快,可是我们感觉起来却很慢。所以行阴尽是这么个意思,当然无所谓尽与不尽,这里之所以用“尽”这个字,是为了讲话方便。
世间万有生命的就是行阴的作用,“幽清扰动,同分生机”是形容行阴的动性。所谓“幽清”是说它是看不见的,但有个东西在起作用。所谓“同分生机”就是说在没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这么个东西,这就是业力,也叫业气,也就是投胎、转胎这个东西。“同分”就是共业。显教一般叫业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较注重形象,叫业气。
这时,行阴“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开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讲的爆炸开了,与虚空合一了。这里这个倏然用得很好。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是说,行阴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细,像螺丝钉钉在那里,无法转动,都生锈了。
“补特伽罗”就是生命一出来,就有的那个我执,我们入胎觉得有个我,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觉得有个我,双胞胎也会抢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
为什么叫“酬业深脉”呢?这个我执是天生俱来的,也就是业力形成的第七识这个我,在世界上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善不恶有不善不恶报,都是业力,所谓轮回就是还那个业力。这个东西像脉络一样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脉”并不是说真的一条脉,是形容它像一条脉。现在倒转来讲,中阴身其实就是业力形成的,中阴身就是幽清扰动,沉细纲纽的那个东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业空掉、切断的话,死了以后还会反复,还有报应,该投胎你就躲不掉,还是要来,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一感应就把你吸过来了,你就入胎了。
这里是说你修行到这一步,行阴尽功夫到了,“感应悬绝”,能够隔离开来,自己作主,不受业力影响了,这时你“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快要开悟了。
修行到这里最难了,行阴难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识就够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谓功夫到,并不是另外产生个什么,那个清净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个境界,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讲教理的人说:禅宗有人参话头开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个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阴不可。
当然五蕴里最重要的还是想阴,想阴一念空了,行阴慢慢跟着就上了,所以五蕴中想阴在中心,很厉害。想阴与第六意识有关,你要第七识无我,还是要靠第六意识来转,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凡夫叫染依,会染污一切善恶,第六意识想阴转清净了,才能转成净依,才能进入行阴,把第七意识转了。
从行阴到识阴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佛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了一个比方,说修行到这个时候“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我们先看这个文字,现在年轻人翻译这种经典,一定会错。这里为什么会用“如鸡后鸣”呢?鸡叫不就天亮了吗?你们全错了!因为你们没有听过鸡叫,鸡第一次叫大概是夜里三四点钟,天还没有亮,等最后一次叫快天亮了。
修行到这里就好像被鸡最后一声叫醒那个时候,看看东方已经有一点亮了,这时行阴快要宁静,快要转过来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现,快要见道了。这一段是讲行阴到识阴境界的过程,下面就要讲到识阴了。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这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随时随地都在宁静定境之中,外界来的事物都知道,但不会跟着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们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见一个影像就会跟着跑了,眼识也跟着转了。耳朵听到一个声音,意识也会跟着跑了,有人喜欢音乐,身体都会跟着摇起来,要跳舞了,像马一样奔驰放逸掉了。
这时你“内外湛明,入无所入”,身心内外像水一样湛清,清到极点,内外似水晶一样透亮。此时外界境界通过六根进来,等于没有进来一样,没有被黏住。
这时你就能够“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达十方世界,知道十二类众生的“受命元由”,知道为什么有的会变人,有的会变狗,变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
“观由执元”,我们生命的来源都是因为起心动念来的。“由”就是“因”,“执元”就是本来的源头,我们把它抓得很牢。“诸类不召”,修行到这个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转世入胎了,即便是马上晓得自己一念动可以生在无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会笑自己怎么会动这么个念头。这时,六道轮回、十二类众生,对你已经没有那个吸引力了,已经不能感召你了。
这时,“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虚空无尽,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静了,想阴也不起,受阴也无关,色阴变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里很明白),行阴也宁静了。此时,你才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叫唯心,那个心意识动了会变成物质的,返本还源,那个物也归到精神。这时,你才发现生命那个看不见的秘密,你才晓得心意识的功能有这样的厉害,这才算进到了识阴区宇。
识阴区宇也有十个岔路,十个魔境。识阴里面的魔境就很严重了,以这个来讲,声闻、缘觉,罗汉,也都还属于外道。声闻缘觉都是佛的亲传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没看到“有”。
其实准确地讲,这十个并不是魔,前面的四十个都是魔境,这十个是外道,门外汉,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原。
识阴尽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这时的定更清净了。所谓定,就是把混乱的水变得清净又清净,等于化学提炼到达清净的极点。这时的定已经进入慧中,知道一切众生是共同一个东西来的,一个本体来的。这个东西在凡夫叫阿赖耶识,对大彻大悟的人就叫如来;如来藏就是涅槃,我们现在就叫它本体吧。
我们一般人习惯的会用自己的六根(六门),眼睛会看,耳朵会听,鼻子会呼吸闻香臭,舌头会尝味道,身体会感觉,意识会思想。但到这个时候,“销磨六门”,无所谓分成六个作用了,就是一个“合开成就”。所以《楞严经》上面提到,很多众生无目而视,不用眼睛就可以看东西;不用耳朵就可以听声音。比如蝙蝠在夜里飞,它没有眼睛…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