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P21

  ..續本文上一頁子被女孩子看上,那還不容易呢!講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話: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認爲那些境界沒什麼了不起,心裏不執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這四句話是要點,佛講到每種魔境都要重複說一遍。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不管碰到什麼境界,都要記住《金剛經》上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換句話說,你若用得好,對魔境不執著,不被它騙走,魔境是你進步的一種考驗,是一種好事情。等于我們做人、做事業,如果沒有艱難困苦你就不會有進步。受到艱難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脫了。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這個有動力的行陰很清,可是也很擾亂,它無形無相,可是又有一點形象,有一點影子,好象黑夜裏一點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這個根本源頭的性質不動了,好象沒有波浪的,永遠幹淨,一澄到底的水那樣,就是行陰盡了。這時候沒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這時可以超越衆生濁了,他要發願來這個世界就可以來,不發願就可以不來,可以定在那個境界。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這個念很難懂了,等作結論時再說。“幽”就是看不見的,“隱”就是人世間看不見的,這個妄想有這麼一個功能,看不見也摸不著。在這種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脫了。光理論懂了還不行,還要功夫到,上面講到行陰,其實想陰、行陰,識陰都講了,說到底,五陰就是一念,一個人如果能夠把自己一念五陰檢查出來,那就不得了啦。

  識陰解脫 超越命濁

  彼善男子、修叁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二○四頁)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頁)

  識陰區宇前的行陰盡現象

  “彼善男子,修叁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

  這裏前面一樣的,你都還在那個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叁摩地境界,現在新的翻譯也叫叁摩缽地。現在講到行陰盡了。其實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就知道,也無所謂盡與不盡,行陰也是本體的功能,重點是你要轉化它,就好象一個機器在轉動。所謂轉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實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靜態的意思。慢其實就是很快。好比說以物理學的原理來講,宇宙運行速度很快,可是我們感覺起來卻很慢。所以行陰盡是這麼個意思,當然無所謂盡與不盡,這裏之所以用“盡”這個字,是爲了講話方便。

  世間萬有生命的就是行陰的作用,“幽清擾動,同分生機”是形容行陰的動性。所謂“幽清”是說它是看不見的,但有個東西在起作用。所謂“同分生機”就是說在沒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這麼個東西,這就是業力,也叫業氣,也就是投胎、轉胎這個東西。“同分”就是共業。顯教一般叫業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較注重形象,叫業氣。

  這時,行陰“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開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講的爆炸開了,與虛空合一了。這裏這個倏然用得很好。

  “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是說,行陰平常都沈得很深、很細,像螺絲釘釘在那裏,無法轉動,都生鏽了。

  “補特伽羅”就是生命一出來,就有的那個我執,我們入胎覺得有個我,剛生下來的嬰兒也覺得有個我,雙胞胎也會搶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

  爲什麼叫“酬業深脈”呢?這個我執是天生俱來的,也就是業力形成的第七識這個我,在世界上輪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善不惡有不善不惡報,都是業力,所謂輪回就是還那個業力。這個東西像脈絡一樣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脈”並不是說真的一條脈,是形容它像一條脈。現在倒轉來講,中陰身其實就是業力形成的,中陰身就是幽清擾動,沈細綱紐的那個東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業空掉、切斷的話,死了以後還會反複,還有報應,該投胎你就躲不掉,還是要來,就像磁石吸鐵一樣,一感應就把你吸過來了,你就入胎了。

  這裏是說你修行到這一步,行陰盡功夫到了,“感應懸絕”,能夠隔離開來,自己作主,不受業力影響了,這時你“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快要開悟了。

  修行到這裏最難了,行陰難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識就夠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謂功夫到,並不是另外産生個什麼,那個清淨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個境界,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講教理的人說:禅宗有人參話頭開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個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陰不可。

  當然五蘊裏最重要的還是想陰,想陰一念空了,行陰慢慢跟著就上了,所以五蘊中想陰在中心,很厲害。想陰與第六意識有關,你要第七識無我,還是要靠第六意識來轉,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說“六轉呼爲染淨依”,凡夫叫染依,會染汙一切善惡,第六意識想陰轉清淨了,才能轉成淨依,才能進入行陰,把第七意識轉了。 

  從行陰到識陰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

  佛講到這裏給大家作了一個比方,說修行到這個時候“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我們先看這個文字,現在年輕人翻譯這種經典,一定會錯。這裏爲什麼會用“如雞後鳴”呢?雞叫不就天亮了嗎?你們全錯了!因爲你們沒有聽過雞叫,雞第一次叫大概是夜裏叁四點鍾,天還沒有亮,等最後一次叫快天亮了。

  修行到這裏就好像被雞最後一聲叫醒那個時候,看看東方已經有一點亮了,這時行陰快要甯靜,快要轉過來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現,快要見道了。這一段是講行陰到識陰境界的過程,下面就要講到識陰了。

  “六根虛靜,無複馳逸”,這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時隨地都在甯靜定境之中,外界來的事物都知道,但不會跟著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叁摩地的境界。我們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見一個影像就會跟著跑了,眼識也跟著轉了。耳朵聽到一個聲音,意識也會跟著跑了,有人喜歡音樂,身體都會跟著搖起來,要跳舞了,像馬一樣奔馳放逸掉了。

  這時你“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身心內外像水一樣湛清,清到極點,內外似水晶一樣透亮。此時外界境界通過六根進來,等于沒有進來一樣,沒有被黏住。

  這時你就能夠“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達十方世界,知道十二類衆生的“受命元由”,知道爲什麼有的會變人,有的會變狗,變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

  “觀由執元”,我們生命的來源都是因爲起心動念來的。“由”就是“因”,“執元”就是本來的源頭,我們把它抓得很牢。“諸類不召”,修行到這個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轉世入胎了,即便是馬上曉得自己一念動可以生在無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會笑自己怎麼會動這麼個念頭。這時,六道輪回、十二類衆生,對你已經沒有那個吸引力了,已經不能感召你了。

  這時,“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虛空無盡,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靜了,想陰也不起,受陰也無關,色陰變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裏很明白),行陰也甯靜了。此時,你才會發現有一個東西,叫唯心,那個心意識動了會變成物質的,返本還源,那個物也歸到精神。這時,你才發現生命那個看不見的秘密,你才曉得心意識的功能有這樣的厲害,這才算進到了識陰區宇。

  識陰區宇也有十個岔路,十個魔境。識陰裏面的魔境就很嚴重了,以這個來講,聲聞、緣覺,羅漢,也都還屬于外道。聲聞緣覺都是佛的親傳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沒看到“有”。

  其實准確地講,這十個並不是魔,前面的四十個都是魔境,這十個是外道,門外漢,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原。

  識陰盡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這時的定更清淨了。所謂定,就是把混亂的水變得清淨又清淨,等于化學提煉到達清淨的極點。這時的定已經進入慧中,知道一切衆生是共同一個東西來的,一個本體來的。這個東西在凡夫叫阿賴耶識,對大徹大悟的人就叫如來;如來藏就是涅槃,我們現在就叫它本體吧。

  我們一般人習慣的會用自己的六根(六門),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聞香臭,舌頭會嘗味道,身體會感覺,意識會思想。但到這個時候,“銷磨六門”,無所謂分成六個作用了,就是一個“合開成就”。所以《楞嚴經》上面提到,很多衆生無目而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東西;不用耳朵就可以聽聲音。比如蝙蝠在夜裏飛,它沒有眼睛…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習禅錄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