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P22

  ..續本文上一頁而是靠感覺(聲覺)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後,“合開成就”六根合攏一起用,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鼻子聞,就不受我們平常習慣約束了;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攏來用,隨便你選擇,這是大神通了。其實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後就可以隨便用了。功夫到了,“見聞通鄰,互用清淨”,眼睛不用開已經看到了,耳朵不用聽已經知道了,這就是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整個空間、法界、無量的虛空,以及我們個體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樣,“內外明澈”裏頭外面通明。這個時候才到“識陰盡”。所謂“盡”,是形容,無所謂盡與不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到了識陰盡的人,心意識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濁了。我們的生命很濁,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無法命令他來;孩子來投胎,也沒有辦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裏糊塗就進來了。所以生命很濁,一切無明,而且來的時候,還要靠精蟲卵髒,靠基因的演變。

  據密宗講,蓮花生大士(釋加牟尼佛轉世)再來的時候,不經過男女關系不經過娘胎,是在蓮花苞中間,嘭的一聲,就出來了一個小孩,這就是超越命濁,可以自己作主了。

  這也等于道家有兩句話:“散而爲氣,聚而成形”。這個“ 氣”也還是形容,意思是說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裏,它散到虛空之中;但只要念頭一動,就馬上可以有個形體,要變人或者菩薩,或者癞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識陰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麼個作用。比如我們的思想,一生下來就有了,你說它是個什麼東西呢?現在科學研究都說思想是腦波的反應,過去大家講是心的作用,都沒有一個定論。你不要以爲思想一定是腦的作用,它這個東西是“罔象”沒有現象,沒有個實體,是虛無的,但它有這個作用。思想其實就是心意識的作用。

  衆生都被這些東西給騙住了,“顛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當真的,不曉得真的是什麼。我們認爲現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實的,所以當空真的來的時候就害怕起來了,認爲沒有了,所以是顛倒妄想以爲其本啊!

  這裏爲大家補充說明一點。佛學總稱這個世界爲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這是見濁。這個世界的衆生到處都在爭,這是衆生濁;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每天都在痛苦煩惱之中,這是煩惱濁;我們的命本來不好,靠精蟲卵髒,現在甚至用試管嬰兒,都是髒東西做的,所以叫命濁;這個世界幾千年來隨時戰爭,隨時死人,隨時有問題,這是這個時代的劫數,這是劫濁;佛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沒有一樣是好的,到處都是煩惱、痛苦、病痛。學佛修行本來是要解脫這些痛苦,但現在很多人是越學見越濁,煩惱越濁,命越濁,不學佛修道還好一點。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蘊講完了,佛接著說:你們要發心啊,抓住我講的佛法道理,五蘊解脫法門。當我死了以後,把它傳給後代衆生,讓衆生普遍懂得這個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爲有些特別功夫,你們要幫助那些衆生不要見魔,不要自己作弄沈淪造孽。注意,這裏佛用的是“自作沈孽”的“孽”字,而不是“業”,業有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壞的。所謂“見魔”是指見解上的錯誤,這裏是說要幫助衆生得到佛的正知見。

  你們要“保綏哀救”,保護大家平安,要救他們啊!“綏”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銷息邪緣”,要幫助他們不要走錯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使他們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從始成就”,從一開始就走這條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陰解脫總結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想心計度。(二一一頁)

  這一段,佛講本體起用,講體與用的關系,很精要,等于密宗裏紅教的《大圓滿》,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

  他說一切衆生本來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實的。精真是形容詞,不要誤以爲真有個什麼東西。這是說衆生本來明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本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只是他迷糊了。衆生的本來自性是能夠成佛,本覺的,是圓滿清淨的。“非留生死”,生死沒有留痕迹,“及諸塵垢”,一點塵埃都沒有,就像《心經》上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虛空,本覺裏頭也沒有什麼虛空,虛空也是個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虛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些假象都是衆生自己妄想生起的。

  “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斯”,就是這個,“元”就是根本的。這個根本的本來是佛,是“本覺”的,本來就是覺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來明白,來本就是精致的,真善美的。“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妄想一動,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宇宙。“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唯物是唯心變來的。妄想心怎麼會變成物呢?這就要配合現代科學哲學來研究了,人類正在往這方面走,但還沒有研究通。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演若多是一個人的名字。《楞嚴經》上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城裏有個瘋子叫演若多,他早起來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沒有了,就變瘋了,到處找: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他的這個瘋病等到什麼時候才會好呢?佛說,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鏡子:我的頭原來就在這裏啊!他就又好了,不瘋了。

  這裏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說衆生都像演若多一樣,以爲真的有個什麼,是迷頭認影。大家都像那個活寶演若多一樣,自己頭本來就在身上,卻對著鏡子照影子,自己以爲頭掉了,就瘋了。也就是說,衆生本性本來就在那裏,卻拼命修行啊,明心見性啊,向外找一個東西,所以叫“迷頭認影”。再比如說那些練氣的,你生命中本來就有氣啊!你沒有氣就死了,還要外面的氣做什麼?這也叫“迷頭認影”。

  講到這裏想到密宗有個修法是對鏡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鏡子,用眼睛盯著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見自己是個影子,慢慢地看見自己沒有頭了,也沒有身子了。這個方法不能隨便修,容易得離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靈魂可以自由了。這個不能多講,只露一點點給你們。

  “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

  衆生的這個妄想是沒有原因的,你們常問:“哎呀!我的這個是什麼原因來的?是沒有原因來的,本來就這樣,本來沒有原因,但爲了表達給大家聽,就講一個因緣,說許多因緣湊合攏來就有思想啦!現在心理學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會牽扯到社會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學家說的,其實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

  佛法認爲因緣分兩種:親因緣和疏因緣,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都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構成了一個事物,那把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後,不就沒有個東西了嗎?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個因緣的道理。緣生本空,靠因緣湊攏來的本來就是空的。比如說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頭等等因緣而變成了一個桌子;木頭本身又是靠種子、泥巴等等許多因緣湊攏才有的。這些都是因緣的現象。其實因緣本身是個方便,佛是爲了給你分析問題才提出來的。

  從哲學學派的角度來講,有的人不懂因緣,走的是唯物論的路線,認爲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萬物是自然生出來的。宗教家則認爲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這個宇宙、生命、虛空,其實沒有個東西。你說沒有嗎?它也有。好比說電燈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電配合我們的眼睛這個因緣才有光可以看見,實際上分析起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滅,能生能滅的那個東西是本來清淨,沒有動過的。所謂因緣所生,或者自然來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論。“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都是衆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學問、道理、修道,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裏估計、推測。“度”就是推測,“計”就是計算,佛自己講因緣,又推翻了因緣,也推翻了自然。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頁)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二一二頁)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佛接著說:“阿難啊!我告訴你啊,因爲知道有個妄想起來,你們拚命問妄想是怎麼起來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說妄想就是因緣所起。但“說妄緣無”妄想本來沒有啊!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妄想哪有什麼因緣啊?妄想就是因緣,妄想本來空的嘛!我說妄想是因緣所生,那也是爲了方便,理論上說說而已啊!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佛問阿難:現在你懂了嗎?你還是不懂啊!更何況那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呢?他們推測有…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習禅錄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