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自然的作用,以爲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又是個什麼東西呢?你說是自然,虛空能掉下個人來嗎?你還不是要經過精子、卵子結合才變成一個人!其實自然是個假說,因緣也是個假說,都只是名稱而已。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訴你,五陰的本原都是妄想來的,你真正懂了這個,就悟道了。
“是五陰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五個陰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進一步爲我們分析它的“因界淺深”,它的成因與範圍。色與空是色的邊際。觸就是接觸、感覺,離就是分開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觸痛的感覺,分開來觸受就沒有了,所以觸與離是受的邊際。記憶與忘記是想的邊際。所以禅宗祖師講,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丟掉。這個“忘”字加個心不好,應該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丟掉,沒有了,不記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邊際。滅與生是行的邊際。識陰的邊際最難明白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你不動念,本來就清淨,能回到那清淨的本位,就是識陰的邊際了。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一念來的,沒有次序的,他們互爲因果,重重疊疊,我們的生命來的時候,就是靠那麼一念動了,阿賴耶識變成中陰身來投胎,然後又和精蟲卵子一起,像攪牛奶一樣這麼一攪,就進去了。但你要解脫的時候,嘿,你還是要從“色除”,還是要從四大身心變化,氣脈,拙火處著手,你還是要轉化色陰。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這個道理就空掉了,就進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並銷”。如果你智慧不夠,道理雖然懂了,但力量還不夠,你還要“因次第盡”一步步,一點點來,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卻就是被生死之流轉動了,跳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其力未充”道理你雖然懂了,但上起座來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漸修,你要一點點做功夫才行。
附錄
說明
講課期間,根據平常的習慣,課余我們還經常就課堂上不清楚的問題繼續請教懷師,有時包卓立同學甚至還用他半生不熟的中國話,直接與老師溝通,說出幾個關鍵的字,用身體作一個動作,然後問老師:“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這個意思?”有時候,我們旁邊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說什麼,但老師會笑著告訴他對或者不對。那種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當然,這種溝湧方式也可能導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師課余的開示只是點到爲止,沒有長篇系統的論述,而且也沒有錄音。我們根據這些課余開示,以及我們自己平時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冊分別整理出兩篇附錄,希望對廣大讀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內容多是拾老師牙慧,並非完全自己的發明。但如有不准確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請各位先進不吝賜正爲感。
包卓立 趙海英(佩瑜)
二00叁年九月四日晚于北京
關于五蘊
掌握五蘊的道理對修行非常重要,但一般人都不喜歡學習五蘊。覺得很枯燥。這主要是因爲,大家不知道如何把五蘊的道理應用于實際修持,用于理解自己修行的各種經曆,判斷自己修行進步的程度,而把它當成了純粹學術的理論探討。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發光動地的境界,都沒有超過五蘊的範圍,甚至都沒有超過色蘊與受蘊的範圍。生命就是一個五蘊,那些現象也都是生命本來就有的功能,沒有什麼神秘的。那些腦海裏出現的光啊、佛啊、身體感覺的暖啊、樂啊等等,不過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互相交感的影像反應而已。且不說一般人修行打坐的身心感受,即使你得了各種叁摩地的境界,那也不過是五蘊的作用,意識的幻象而已。放下對五蘊的執著,方能尋得本心。
一切現象和境界都是暫時的存在,如夢幻泡影。但大家太執著于修行路上的風景線,因此迷失了本心。佛在《楞嚴經》上說,“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佛苦口婆心,把五蘊的道理做了仔細的分析,把各種境界和現象的範圍作了詳細的分類,就是爲了讓我們知道這些現象都是心外之物,別受騙上當,正所謂“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關于淨色
五蘊的理論中提到淨色一詞,現代科學還不知道淨色到底是什麼,淨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質,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組成的。淨色只存在于生命組織中,像其它生命那樣,它也有生老病死。通過靜坐,使淨色更充滿和健康,所以身體感覺會更加靈敏。現代科學一直在尋找心與物的連接點,淨色即是這個連接的關鍵所在。事實上,我們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組織彌漫著淨色,因此五根才能與五識一起配合起作用。
以後,科學會知道到什麼是淨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叁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認識到什麼是淨色。譬如說,當修持者感到全身細胞都在喜樂境界的時候,就等于說他全身的淨色都啓動了。淨色彌漫于我們的色身之中,每一個細胞都可以變成一個佛,佛經中有很多這樣的描述,修持報身成就就是把每一個細胞都轉化成淨色,這是修行的一個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沒有把這點指出來。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前面介紹的很多叁摩地境界和現象,在其它宗教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實不管你是佛教還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神道。小乘佛教、大乘佛教、顯教、密教、道家、儒教,或者任何其它宗教,只要你專心修持,都可以達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種叁摩地境界的概括,代表不同的心的清淨程度。所有宗教的聖者都有叁摩地,否則他們不可能成爲曆史上的聖人,就像《金剛經》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只要你進入一定的禅定境界,都有可能發生各種各樣色身的變化,這些現象並不神秘,生命本來就有這些功能。譬如前面提到過的神尼傳中的故事,入定以後,手可以像面筋一樣越拉越長,西方天主教的修女也有類似的記錄。譬如說拙火,其它宗教描述的沒有佛學這麼詳盡。但也有類似的說法。在印度教叫“SHAKTI”,也就是精神力量的意思;伊斯蘭教的蘇非派叫分離之火;基督教則叫神火。再譬如說輕安的境界,在基督教神秘學裏,也有與輕安類似的概念,他們叫“洗足”,因爲當輕安從足部發起時,感覺就像清風或柔軟的清涼之氣從腳上飄過。這種境界與性交所産生的喜樂截然不同。
輕安境界開始出現的時候,腦下垂體會分泌有點甜味的荷爾蒙,有利身體健康。在希臘古文化中,這被稱作“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稱爲甘露;在中世紀基督教神秘學派,稱爲聖酒;在密教經典中稱爲神酒;在伊斯蘭的蘇非派禁欲神秘主義教派,稱爲甜酒;還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紀的煉金術,都稱此爲長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義的《奧義書》這樣描述這種境界;當生命之火已經點燃,生命的氣息已經自在可控,甘露已經在身內流動,這時心才出生。這裏描寫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將到達叁摩地的煉精化氣的過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細程度不同而已。
再譬如說空無邊處定的境界,這是一個有形的空的境界。一切思緒妄念都沒有了,只有一個無障無礙、無量無邊的虛空。印度教大師阿什塔夫(ASHTAVAKRA)自己親身經曆了這個境界,他描述說:“我就像虛空一樣無量無邊,宇宙就像一個大容器,被虛空圍繞,被虛空充滿;不須放下、接受、或銷落什麼,這就是智慧;沒有黑暗,沒有光明,也沒有停止,這裏根本就是空無一物;沒有天堂,沒有地獄,甚至也無所謂解脫。修道人眼前無有一物。
唯識五位
以唯識的分類,修行有五大階段: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一個人要想修行,首先要積累功德智慧的資糧本錢就像開公司賺錢,首先要投資一樣。至少要積德行善,嚴守戒律,不放縱欲望。
積累了足夠資糧,然後才到加行位。到了這個階段,修行者開始精進的修持氣脈拙火,修持各種叁摩地及智慧,爲見道位打下基礎。只有通過叁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斷妄想,識得空性;沒有叁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見道。前面介紹的那些氣脈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過是加行位而已,只是爲明心見性打基礎,還沒有見道。
只有見道以後,才談得上真正的修行,這之前的修持不過是爲見道所作的准備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說過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即使見道了明心見性了,仍然要悟後起修。所以叫修道位。最後一切圓滿了,得到了法身、報身,化身叁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不管是禅宗、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還是基督教,都要遵守這個基本的修行次第。只有見道以後,才知道如何是真正修行。當然,各人根基不同,修行次第的表現形式不同,根器好的、智慧高的人,可能很快就可以直接見道,而不需經過前面的氣脈修持。
有的人有很高的氣脈成就,也有拙火境界,基至各種神通,他們修持的功德很大,死後可能會轉到很高的天人境界,但這不代表他們已經見道。見道是智慧的成就,那些功夫境界是共法,明心見性才是佛法獨有的。
四禅八定與叁界天人
以佛法來看,衆生癡迷。不斷在叁界中生死輪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謂叁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比欲界清淨。而無色界比色界更清靜。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欲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色界更接近于一個能量的、物理的世界,而無色界則…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