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P23

  ..续本文上一页个自然的作用,以为生命是自然来的。自然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你说是自然,虚空能掉下个人来吗?你还不是要经过精子、卵子结合才变成一个人!其实自然是个假说,因缘也是个假说,都只是名称而已。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诉你,五阴的本原都是妄想来的,你真正懂了这个,就悟道了。

  “是五阴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五个阴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进一步为我们分析它的“因界浅深”,它的成因与范围。色与空是色的边际。触就是接触、感觉,离就是分开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触痛的感觉,分开来触受就没有了,所以触与离是受的边际。记忆与忘记是想的边际。所以禅宗祖师讲,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丢掉。这个“忘”字加个心不好,应该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丢掉,没有了,不记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边际。灭与生是行的边际。识阴的边际最难明白了,“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你不动念,本来就清净,能回到那清净的本位,就是识阴的边际了。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一念来的,没有次序的,他们互为因果,重重叠叠,我们的生命来的时候,就是靠那么一念动了,阿赖耶识变成中阴身来投胎,然后又和精虫卵子一起,像搅牛奶一样这么一搅,就进去了。但你要解脱的时候,嘿,你还是要从“色除”,还是要从四大身心变化,气脉,拙火处着手,你还是要转化色阴。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这个道理就空掉了,就进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并销”。如果你智慧不够,道理虽然懂了,但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因次第尽”一步步,一点点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也是这个问题:“师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转动了,跳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力未充”道理你虽然懂了,但上起座来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渐修,你要一点点做功夫才行。

  附录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就课堂上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请教怀师,有时包卓立同学甚至还用他半生不熟的中国话,直接与老师沟通,说出几个关键的字,用身体作一个动作,然后问老师:“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我们旁边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说什么,但老师会笑着告诉他对或者不对。那种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当然,这种沟涌方式也可能导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师课余的开示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长篇系统的论述,而且也没有录音。我们根据这些课余开示,以及我们自己平时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册分别整理出两篇附录,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内容多是拾老师牙慧,并非完全自己的发明。但如有不准确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请各位先进不吝赐正为感。

  包卓立 赵海英(佩瑜)

  二00三年九月四日晚于北京

  

  关于五蕴

  掌握五蕴的道理对修行非常重要,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学习五蕴。觉得很枯燥。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如何把五蕴的道理应用于实际修持,用于理解自己修行的各种经历,判断自己修行进步的程度,而把它当成了纯粹学术的理论探讨。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发光动地的境界,都没有超过五蕴的范围,甚至都没有超过色蕴与受蕴的范围。生命就是一个五蕴,那些现象也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功能,没有什么神秘的。那些脑海里出现的光啊、佛啊、身体感觉的暖啊、乐啊等等,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互相交感的影像反应而已。且不说一般人修行打坐的身心感受,即使你得了各种三摩地的境界,那也不过是五蕴的作用,意识的幻象而已。放下对五蕴的执著,方能寻得本心。

  一切现象和境界都是暂时的存在,如梦幻泡影。但大家太执着于修行路上的风景线,因此迷失了本心。佛在《楞严经》上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佛苦口婆心,把五蕴的道理做了仔细的分析,把各种境界和现象的范围作了详细的分类,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心外之物,别受骗上当,正所谓“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关于净色

  

  五蕴的理论中提到净色一词,现代科学还不知道净色到底是什么,净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质,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组成的。净色只存在于生命组织中,像其它生命那样,它也有生老病死。通过静坐,使净色更充满和健康,所以身体感觉会更加灵敏。现代科学一直在寻找心与物的连接点,净色即是这个连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组织弥漫着净色,因此五根才能与五识一起配合起作用。

  以后,科学会知道到什么是净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三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什么是净色。譬如说,当修持者感到全身细胞都在喜乐境界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全身的净色都启动了。净色弥漫于我们的色身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变成一个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修持报身成就就是把每一个细胞都转化成净色,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没有把这点指出来。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前面介绍的很多三摩地境界和现象,在其它宗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实不管你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神道。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显教、密教、道家、儒教,或者任何其它宗教,只要你专心修持,都可以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种三摩地境界的概括,代表不同的心的清净程度。所有宗教的圣者都有三摩地,否则他们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圣人,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只要你进入一定的禅定境界,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色身的变化,这些现象并不神秘,生命本来就有这些功能。譬如前面提到过的神尼传中的故事,入定以后,手可以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西方天主教的修女也有类似的记录。譬如说拙火,其它宗教描述的没有佛学这么详尽。但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印度教叫“SHAKTI”,也就是精神力量的意思;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叫分离之火;基督教则叫神火。再譬如说轻安的境界,在基督教神秘学里,也有与轻安类似的概念,他们叫“洗足”,因为当轻安从足部发起时,感觉就像清风或柔软的清凉之气从脚上飘过。这种境界与性交所产生的喜乐截然不同。

  轻安境界开始出现的时候,脑下垂体会分泌有点甜味的荷尔蒙,有利身体健康。在希腊古文化中,这被称作“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称为甘露;在中世纪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为圣酒;在密教经典中称为神酒;在伊斯兰的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教派,称为甜酒;还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纪的炼金术,都称此为长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义的《奥义书》这样描述这种境界;当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的气息已经自在可控,甘露已经在身内流动,这时心才出生。这里描写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将到达三摩地的炼精化气的过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细程度不同而已。

  再譬如说空无边处定的境界,这是一个有形的空的境界。一切思绪妄念都没有了,只有一个无障无碍、无量无边的虚空。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ASHTAVAKRA)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境界,他描述说:“我就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宇宙就像一个大容器,被虚空围绕,被虚空充满;不须放下、接受、或销落什么,这就是智慧;没有黑暗,没有光明,也没有停止,这里根本就是空无一物;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甚至也无所谓解脱。修道人眼前无有一物。

  

  唯识五位

  以唯识的分类,修行有五大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积累功德智慧的资粮本钱就像开公司赚钱,首先要投资一样。至少要积德行善,严守戒律,不放纵欲望。

  积累了足够资粮,然后才到加行位。到了这个阶段,修行者开始精进的修持气脉拙火,修持各种三摩地及智慧,为见道位打下基础。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打基础,还没有见道。

  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所以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不管是禅宗、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要遵守这个基本的修行次第。只有见道以后,才知道如何是真正修行。当然,各人根基不同,修行次第的表现形式不同,根器好的、智慧高的人,可能很快就可以直接见道,而不需经过前面的气脉修持。

  有的人有很高的气脉成就,也有拙火境界,基至各种神通,他们修持的功德很大,死后可能会转到很高的天人境界,但这不代表他们已经见道。见道是智慧的成就,那些功夫境界是共法,明心见性才是佛法独有的。

  四禅八定与三界天人

  以佛法来看,众生痴迷。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比欲界清净。而无色界比色界更清静。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欲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色界更接近于一个能量的、物理的世界,而无色界则…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习禅录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