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P24

  ..續本文上一頁好比是一個更高層的精神世界。欲界衆生最根本的煩惱之一是性欲,色界天天人已經沒有性欲的纏縛。

  我們人類屬于欲界衆生,當你修行達到四禅定的境界時,你的心就跳出了欲界,與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樣了;當你達到四空定的境界時,你心的境界就與無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樣了。達到這些禅定境界的修行人,他們身在這個世界,但心的境界已經與天人相合一了。

  初禅境界與道家的精氣神修行次序又有什麼關系呢?初禅已經超了欲界天,所以,要想達到初禅境界,首先要能作到解脫性欲、不漏精,在道家這是煉精化氣的階段,正是因爲“精”充滿了才能達到初禅的身心喜樂境界。也可以說,此時你身體的細胞都轉化成淨色了,都充滿了生命本來的能量,每個細胞都在快樂之中。在煉精化氣的境界,氣機已經達到大腦,煩惱妄想減弱了。

  密宗說,精不降則樂不生;道家說,煉精化氣,精滿不思淫。把這些說法與我們上面講的聯系起來,那麼初禅的境界與精、氣、神的轉化一定是密切相關的。同樣的,雙修的目標必定是通過修持拙火、空樂雙運,從而達到以欲除欲,並進一步進入初禅境界。注意。初禅境界已經超越了欲界天,屬于色界天了,所以不同的宗派的修持方法其實是相通的,一個智慧的修行人要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叁。

  根據曆史記錄,古時的基督教聖人和一些其它修行者都曾經進入到一種“極喜”的境界,事實上,衆生對自己的身體以及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抓得很緊不肯松手,如果能夠一念放下,放下對身心感受的執著,甚至放下身體這個念頭,身體內部氣的流動將更加通暢,你自然就會體驗到身心的喜樂。從這裏也可以看到,身心是一體的、合一的。達到初禅境界並不見得能夠解脫受陰,因爲還有喜樂,只是說此時是樂受,不是苦受了。

  如何修持達到二禅的境界呢?熟練掌握初禅境界後,用你的般若智慧觀察那些更微細的心理結使和妄念,慢慢把這些微細的煩惱也放下,就能進入二禅了。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進步,其實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不執著于初禅的境界,不斷的精進下去,就是黎明,就能到達更深、更細、更清明的二禅境界了。

  從色身轉化的角度來講,初禅境界對應的是道家“煉精化氣”階段,二禅境界對應的則是“煉氣化神”的階段,此時已經可作到氣住脈停,氣已止,脈已通,已經不需要口鼻的呼吸,身體所有的細胞都可以呼吸。道家名言: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所以如果要修持道家的辟谷(禁食)最好是差不多達到初禅以後。當然,佛家與道家的修持境界不能絕對的一一對應,我們只是想說明,各種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實是相通的,互相有關聯的。

  同修持二禅的境界一樣,要想達到叁禅的境界,需要在二禅的基礎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觀察那些更微細的心理結使和妄念。在初禅和二禅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樂受。到了叁禅境界,智慧已經能夠觀察到“喜”亦是塵,放下“喜”之束縛執著,即進入一個更清淨的境界。叁禅叫“離喜得樂”,仍有生理的樂感,仍是色陰與受陰境界,但這種樂比初禅、二禅更加微妙,非欲界衆生那種粗樂感可比。叁禅境界對應道家之“煉神還虛”階段,心境更空靈了,此時甚至脈搏都會停止了。

  四禅境界比前面叁禅更清淨,初禅到叁禅仍在色陰與受陰境界,四禅已經跳出色陰與受陰的束縛,開始修持想陰了。一切喜樂境界都離不開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到四禅境界,只有極細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執,很多阿羅漢由此境界證得解脫。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說初禅是“有尋有伺”境界;到二禅與叁禅是“無尋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禅則是“無尋無伺”境界,下面要講的各種空定境界也是“無尋無伺”境界。不過,這些仍是小境界的“無尋無伺”不是大境界的“無尋無伺”(編按:此段所說爲別部傳承)

  前面講過,四禅的定的境界是分層次的,越到高層,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先從較粗的初禅、二禅、再到叁禅、四禅逐步達到更微細、更廣大的禅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們都是屬于無色界,不能說哪個定境更高,只能說他們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征,修持時也沒有什麼固定的順序。當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層次上有微細的不同,起觀的物件目標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強按清淨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禅對應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對應的是無色界天的境界,因爲無色界高于色界天,我們可以說四定高于四禅,但從一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不能機械的說無色界比色界天境界高,他們就像鹽與糖,只是不同而已。

  成道的障礙

  障礙我們得定的因素很多,總的來說貪嗔癡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礙。這五毒是衆生基本的習氣結使,會時時刻刻生出各種各樣的煩惱與障礙。正是這些煩惱與障礙將衆生緊緊束縛,使衆生不能得定。譬如說,打坐有進步,身體會生出樂感,但衆生對身樂感的貪戀會障礙你進入更高的定境,使你無法進步。有人甚至因爲身體好了,反而生更強的欲念,身體積累起來的一點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除了上面講的五毒以外五見也會障礙我們得定,進而得道。所謂五見是指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要想得定,進而得道,需要有正確的見地,見地對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過修持禅定,才能有心靈深處的轉化。否則你的轉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達到初禅境界的人,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身見和我見,但身見、我見已經比較淡了、薄了;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貪念、嗔念,但已經很淡了。而且已經沒有欲界衆生的欲念了。

  智慧需要“定水”滋潤,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礎,不管你是那種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須修持叁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則很容易走入處道,所謂外道就是不識本心,心外求法。現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狀態以及薩滿教的“出神”狀態都是外道。他們無法控製自己的精神意識,與修道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還有人追求靈魂出竅(OOBE)、通靈等等,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態的邊緣,對身心都會造成傷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瑪吉瑙准等西藏大師都修習過各種禅定法門,得定以後,他們繼續精進,叁摩地境界不斷深化,直至親證無上道體。其實,自心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一切叁摩地也都不過是本心清淨的自然流露,衆生來來在定中,只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證得空定,然後以此爲基礎,粉碎一切束縛,證得本心。修持叁摩地是修行的基礎,《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沒有空定爲基礎免談修行成就。

  五見也叫見惑,會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見地;五毒也叫思惑。《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一般人即使見地對了,也還要經過長時間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當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們前面提過的大禅師們,他們似乎沒有經曆過那些身體的變化就悟道了,那是因爲他們多生累世積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許多大師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達(YOGANANDA),目坦那達(MUKTANANDA),他們都有一定的叁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們沒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 STEINER,EDGAR CAYCE,他們有精神特異功能,但他們沒有上面講的禅定功夫,更免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 ECKHART,PADRE PIO,他們從未見道,但有一定的禅定工夫,聖經裏面的許多先知也一樣,雖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還沒有悟道。

  也有人的我執少一點,不會到處標榜自己悟道了,但卻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說,很多人靜坐以後身體比較健康了,氣機比較充滿了,就誤認爲自己已經達到了空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的境界等等。其實他們都還在色陰裏面打轉,那些境界只不過是身體氣脈摩擦在意識境界裏的折射而已。

  反過來講,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見得馬上就有在空中飛行或者穿透牆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時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卻不見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簡單從一個的神通判斷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說偉大的聖者孔子 ,他從來沒有示現過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現過各種神通。當然我們不敢肯定說孔子就一定沒有神通,也許他只是不願標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爲教導衆生,以免社會大衆誤入歧途。所以,當弟子問孔子鬼神之事時,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大儒王陽明也一度很熱衷各種神通變化,但他後來領悟到這並沒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據柏拉圖《對話錄》記載,蘇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預見未來,但他也從未濫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樣,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導人們做人的道理,智慧與行持才是他教導的重點。

  修行路上歧途很多,所以需要真正悟道的明師指導, 如日本和尚HAKUIN開始修行時,第六意稍清淨了一點,得到了一點空的境界,但他以爲自己悟道了,沒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他回憶說“我的自我意識膨脹的像山一樣,我的傲慢心理像大海的潮汐一樣淹沒了我的覺性”高推自己境界在修行人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修行路上要處處小心,觀察清楚自己的貪嗔癡慢疑心理結使。幸運的是HAKUIN有一個好老師,DOKYO大師沒有印證他的經曆,後來HAKUIN還有很多境界,並多次以爲自己悟道了,但他從來沒有得到DOKYO大師的印證,大師稱他是山洞裏可憐的魔鬼。所以不自欺欺人是很難的。

  當你修持到很高的禅定境界的時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嚴經》裏面把這些歧途總結爲五十種陰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驗過,耶酥被考驗過,移喜磋嘉被考驗過,密勒日巴被考驗過,任何認真修行的人都會被考驗。所以要切記佛講的:“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習禅錄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