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的东西,所以叫做无自性。换句话说,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作用都无自性,都可以破掉。只有最后那个东西,万有总体的那个东西,那个就叫做佛如来。所以诸法无自性,痛苦、快乐、功夫,一切无自性,没有一个单独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
佛法的重点
第六品是,我们稍微讲仔细一点,瑜伽的意思很难懂,大概就是相应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种交感、互相感应的作用。禅定、打坐、作功夫都属于瑜伽,这一品就是专门讲止与观。四十五页起: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
何住
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观世音是大悲菩萨,弥勒是大慈菩萨,也叫大慈氏。奢摩他是「修止」,毗钵舍那是「修观」。这位叫弥勒的菩萨向佛请问:佛啊!请问您,这些大菩萨们修大乘的法门,修止观,是依据什么
住在什么境界啊
弥勒菩萨首先问的这个问题,是修行成佛的中心问题。他用「何住」而不用「定」字,就是说,他想知道修行的立足点是哪个方法,应该从哪里开始。所有佛法修持归纳起来就是止观两个字,修止是修定,修观就是修慧。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孩子啊,你应该知道,大乘菩萨一切法皆是方便假立的,包括念佛、准提法、参禅、密宗,等等,百千法门都是假设的。按现在话说,佛法都是假的。
为甚么说假安立呢
因为本体本来是空的,一切万有现象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所有作为和修法都是梦幻泡影,是真空的,妙有也是假有,所以叫做假安立。
即然念佛、准提法、参禅、四禅八定、神通、成佛放光等等都是假安立,那么佛法的重点在那里呢
佛法的重点在于不舍离一个目标,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证得本体,明心见性。只有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方法都是假安立。所以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个原则,要修一切法,但不要被一切法困住;也就是要法无我,要以三藐三菩提为依,要根据这个道理、这个原则修行,要在这个愿力上面安住,发起坚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才是大乘的止观定慧。
四种所缘修法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
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
几是俱所缘境事
接着弥勒菩萨又问:我平常跟你那么久,听你说分析归纳起来有四种修行的方法。这时弥勒菩萨是直接向佛发问了。这里先解释一下「所缘境事」的意思。「境」就是境界。缘是心挂在那里,抓住一个东西的意思。好像我们一般人想要心定,我们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才能定,这个抓的东西是假立的。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四种修行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意思是有分别心,有思想的,以这个分别思想为所缘来修行。比如说禅宗参话头,念佛的是谁
能讲话的是谁
身体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些都是从思想来的。再比如密宗讲的阎曼德迦,也就是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有三个牛头、两个角、三十六只脚、十八只手,每只手部拿着东西,每只脚也都踩着东西,前面还挂了很多珍珠玛瑙宝石之类。这些都是有分别影像。再比如说修气脉,甚么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中脉,这也都是有分别影像。有分别影像的修法有很多,这里是讲总的,没有详细分析。
第二种是「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意思是甚么心都不用,都放下。有人还有感觉,哎呀,我腿痛,我这里气动了,我的手有感觉,这都是因为你念动了,都还是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是一切不起分别,但也不是无想定。
第三是「事边际所缘境事」。不一定打起坐来才算修道。你每天做人是追寻事,做布施、做好事、做福利事业都是追寻事,做功夫也是追寻事。一切事到最后都是空的,在事情上磨练自己,做事时心中随时都还在修行,这叫「事边际所缘境事」,是菩萨境界。菩萨大慈大悲是真慈悲,我们一般人的慈悲是假慈悲,事没有到边际。
第四是「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这就很高了,这时你的心念功夫到了,你念头想到甚么就成功甚么,是佛的境界,佛的所缘境界。
包卓立:事边际与所作成办的境界有甚么不同呢
怀师:当然不同。像这种最后成果的境界,这本经后面都有讨论。像这种经典,我大概不会给你们讲下去,太辛苦了,这都是给菩萨境界讲的,我们大家都还没有到菩萨境界,很难听懂。
关于成果的境界其实我以前也讲过,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圆觉经略说》,这本书现在外面很流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佛讲给菩萨们听的。这里为大家简单提一下,总结来讲,就是把禅那、修止、修观这三个原则转来转去,有二十五个法叫二十五轮。可以先修禅,后修止,再修观;也可以先修止,中修禅,后修观;也可以先修观,中修禅,后修止,等等。《圆觉经略说》上详细说明都解释了。
这二十五轮不是呆定的,是旋转的,等于这个圆桌一样,是圆的,从哪一面都可以到达。《圆觉经》的二十五轮与《楞严经》中讲的二十五位菩萨圆通不同,《楞.严经》中是一个菩萨讲一个法门,《圆觉经》是给大家讲三个大原则,应用如何要看个人的情况,所以很难懂,其实这都是密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文。
弥勒菩萨的问题很厉害,他说:这四种修行方法中,哪几个是修止(奢摩他),属于止定的境界
哪几个是属于观的毗钵舍那的所缘境
又有哪几个是止观一起来的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 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真要得止的时候,心中没有思想杂念,意识心不起分别作用。有分别影像则属于观,毗钵舍那有观察、省察、反省的意思。所以真得定的时候,必定是无分别意识,一念不生,清净圆明,但同时又都知道。
前面讲的四种方法中,一个是讲止,一个讲观,后面的事边际所缘境事和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是俱所缘境事,有止也有观,止里头有观,观里头有止,止观同时具有。等于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事,有的同学要研究经济学,有的同学要做生意办公,这就要求你心很定,也就是说要有止。同时还要求你能运用智慧分析事情,要有观,所以修行与做事的原则很像。修止的时候就要万缘放下,修观的时候就要研究透彻。
再比如说修准提法,开始叫你修生起次第,先定下来,把地水火风观起来,观到菩萨境界,准提菩萨心月轮中,这是有分别影像。最后到圆满次第,随时无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才是真正的止,才是定,有分别影像属于观。等你修成功了,身心都会起变化,是事边际所缘影事。最后你大彻大悟成佛是所作成办的所缘境事。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弥勒菩萨接着又问:怎么样能够得定得止呢?又怎么样才能善于观慧呢?
注意,这里讲得止的时候用的是「求奢摩他」,讲观的时候用的是「善毗钵舍那」,一个是求,一个是善,用的都很准确。
佛回答弥勒说,我带领众菩萨,讲了几十年的佛法,但所有的佛经都不是真正佛法,都是教育法而已。我对一年级讲的是这个,对二年级讲的是那个,对博士班讲的又是一个,你不要死死认为那就是佛法,三藏(经律论)十二部都是假安立,但也都是真的。一切大菩萨对这些所有经典的道理都「善听」,听懂了,就「善受」,接受了。不仅仅是听进去了,而是都接受了。
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这三点很重要,学佛就是要「言善通利」,对每一句佛经文字都明白:另外还要「意善寻思」,要在思想里头研究了又研究。这还不够,还要在见地上能达到那个境界,要「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这里讲到禅定了,禅定是从梵文翻过来的中文,它真正的意义就是善思惟。这里是说在没有外缘干扰的地方,自己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果被杂念或者感情、思想岔乱了,就不是内心相续了。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这个才是大乘的定,不是守住某一点小法,而是在道理上定。长久的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你慢慢就会有身轻安、心轻安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你们大家讲修气修脉,甚么任督脉通了,气可以转了,那我问你,你气脉转到甚么时候为止呢?你又何必在那里转气脉呢?去买张公园的票,坐穿山车就好了,那是佛法吗?修气修脉不是结果,修气修脉是因,轻安才是果。
这里说,你有了正思惟,得了定,身体就可以得轻安了,就无病无恼,健康长寿了。我们身体不舒服,那是身不轻啊!不仅如此,得定后心也可以轻安了,心中没有痛苦烦恼,没有悲伤,也没有甚么放不开的。这时,即便思想妄念来了,
那个妄念情绪黏不上你,都飘过去了,不是你去空它。这才叫奢摩他,叫得止得定。如果你还生气还难过,那是因为你被困住了,那不是轻安,是粗重。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得了轻安还不是究竟哦!得了身心轻安只是说明你学佛有了拐杖,有了倚杖,等于作生意有了本钱的意思。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