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上集)▪P19

  ..續本文上一頁在的東西,所以叫做無自性。換句話說,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作用都無自性,都可以破掉。只有最後那個東西,萬有總體的那個東西,那個就叫做佛如來。所以諸法無自性,痛苦、快樂、功夫,一切無自性,沒有一個單獨存在、永恒不變的東西。

  

  佛法的重點

  第六品是,我們稍微講仔細一點,瑜伽的意思很難懂,大概就是相應的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一種交感、互相感應的作用。禅定、打坐、作功夫都屬于瑜伽,這一品就是專門講止與觀。四十五頁起:爾時慈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

  何住

  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摩诃薩」就是大菩薩,「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觀世音是大悲菩薩,彌勒是大慈菩薩,也叫大慈氏。奢摩他是「修止」,毗缽舍那是「修觀」。這位叫彌勒的菩薩向佛請問:佛啊!請問您,這些大菩薩們修大乘的法門,修止觀,是依據什麼

  住在什麼境界啊

  彌勒菩薩首先問的這個問題,是修行成佛的中心問題。他用「何住」而不用「定」字,就是說,他想知道修行的立足點是哪個方法,應該從哪裏開始。所有佛法修持歸納起來就是止觀兩個字,修止是修定,修觀就是修慧。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依、爲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佛就告訴彌勒菩薩說:孩子啊,你應該知道,大乘菩薩一切法皆是方便假立的,包括念佛、准提法、參禅、密宗,等等,百千法門都是假設的。按現在話說,佛法都是假的。

  爲甚麼說假安立呢

  因爲本體本來是空的,一切萬有現象就像《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所有作爲和修法都是夢幻泡影,是真空的,妙有也是假有,所以叫做假安立。

  即然念佛、准提法、參禅、四禅八定、神通、成佛放光等等都是假安立,那麼佛法的重點在那裏呢

  佛法的重點在于不舍離一個目標,那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徹大悟,證得本體,明心見性。只有這個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方法都是假安立。所以佛告訴彌勒菩薩這個原則,要修一切法,但不要被一切法困住;也就是要法無我,要以叁藐叁菩提爲依,要根據這個道理、這個原則修行,要在這個願力上面安住,發起堅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願心,才是大乘的止觀定慧。

  

  四種所緣修法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叁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于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

  幾是毗缽舍那所緣境事

  幾是俱所緣境事

  接著彌勒菩薩又問:我平常跟你那麼久,聽你說分析歸納起來有四種修行的方法。這時彌勒菩薩是直接向佛發問了。這裏先解釋一下「所緣境事」的意思。「境」就是境界。緣是心挂在那裏,抓住一個東西的意思。好像我們一般人想要心定,我們一定要抓住一個東西才能定,這個抓的東西是假立的。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四種修行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意思是有分別心,有思想的,以這個分別思想爲所緣來修行。比如說禅宗參話頭,念佛的是誰

  能講話的是誰

  身體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些都是從思想來的。再比如密宗講的閻曼德迦,也就是文殊菩薩大威德金剛,有叁個牛頭、兩個角、叁十六只腳、十八只手,每只手部拿著東西,每只腳也都踩著東西,前面還挂了很多珍珠瑪瑙寶石之類。這些都是有分別影像。再比如說修氣脈,甚麼打通任督二脈,打通中脈,這也都是有分別影像。有分別影像的修法有很多,這裏是講總的,沒有詳細分析。

  第二種是「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意思是甚麼心都不用,都放下。有人還有感覺,哎呀,我腿痛,我這裏氣動了,我的手有感覺,這都是因爲你念動了,都還是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是一切不起分別,但也不是無想定。

  第叁是「事邊際所緣境事」。不一定打起坐來才算修道。你每天做人是追尋事,做布施、做好事、做福利事業都是追尋事,做功夫也是追尋事。一切事到最後都是空的,在事情上磨練自己,做事時心中隨時都還在修行,這叫「事邊際所緣境事」,是菩薩境界。菩薩大慈大悲是真慈悲,我們一般人的慈悲是假慈悲,事沒有到邊際。

  第四是「所作成辦所緣境事」,這就很高了,這時你的心念功夫到了,你念頭想到甚麼就成功甚麼,是佛的境界,佛的所緣境界。

  包卓立:事邊際與所作成辦的境界有甚麼不同呢

  

  懷師:當然不同。像這種最後成果的境界,這本經後面都有討論。像這種經典,我大概不會給你們講下去,太辛苦了,這都是給菩薩境界講的,我們大家都還沒有到菩薩境界,很難聽懂。

  關于成果的境界其實我以前也講過,你們可以參考一下《圓覺經略說》,這本書現在外面很流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佛講給菩薩們聽的。這裏爲大家簡單提一下,總結來講,就是把禅那、修止、修觀這叁個原則轉來轉去,有二十五個法叫二十五輪。可以先修禅,後修止,再修觀;也可以先修止,中修禅,後修觀;也可以先修觀,中修禅,後修止,等等。《圓覺經略說》上詳細說明都解釋了。

  這二十五輪不是呆定的,是旋轉的,等于這個圓桌一樣,是圓的,從哪一面都可以到達。《圓覺經》的二十五輪與《楞嚴經》中講的二十五位菩薩圓通不同,《楞.嚴經》中是一個菩薩講一個法門,《圓覺經》是給大家講叁個大原則,應用如何要看個人的情況,所以很難懂,其實這都是密宗的方法。現在我們再回到原文。

  彌勒菩薩的問題很厲害,他說:這四種修行方法中,哪幾個是修止(奢摩他),屬于止定的境界

  哪幾個是屬于觀的毗缽舍那的所緣境

  又有哪幾個是止觀一起來的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 像;一是毗缽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真要得止的時候,心中沒有思想雜念,意識心不起分別作用。有分別影像則屬于觀,毗缽舍那有觀察、省察、反省的意思。所以真得定的時候,必定是無分別意識,一念不生,清淨圓明,但同時又都知道。

  前面講的四種方法中,一個是講止,一個講觀,後面的事邊際所緣境事和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是俱所緣境事,有止也有觀,止裏頭有觀,觀裏頭有止,止觀同時具有。等于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要做事,有的同學要研究經濟學,有的同學要做生意辦公,這就要求你心很定,也就是說要有止。同時還要求你能運用智慧分析事情,要有觀,所以修行與做事的原則很像。修止的時候就要萬緣放下,修觀的時候就要研究透徹。

  再比如說修准提法,開始叫你修生起次第,先定下來,把地水火風觀起來,觀到菩薩境界,准提菩薩心月輪中,這是有分別影像。最後到圓滿次第,隨時無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才是真正的止,才是定,有分別影像屬于觀。等你修成功了,身心都會起變化,是事邊際所緣影事。最後你大徹大悟成佛是所作成辦的所緣境事。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爲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于此善聽、善受,彌勒菩薩接著又問:怎麼樣能夠得定得止呢?又怎麼樣才能善于觀慧呢?

  注意,這裏講得止的時候用的是「求奢摩他」,講觀的時候用的是「善毗缽舍那」,一個是求,一個是善,用的都很准確。

  佛回答彌勒說,我帶領衆菩薩,講了幾十年的佛法,但所有的佛經都不是真正佛法,都是教育法而已。我對一年級講的是這個,對二年級講的是那個,對博士班講的又是一個,你不要死死認爲那就是佛法,叁藏(經律論)十二部都是假安立,但也都是真的。一切大菩薩對這些所有經典的道理都「善聽」,聽懂了,就「善受」,接受了。不僅僅是聽進去了,而是都接受了。

  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叁點很重要,學佛就是要「言善通利」,對每一句佛經文字都明白:另外還要「意善尋思」,要在思想裏頭研究了又研究。這還不夠,還要在見地上能達到那個境界,要「見善通達」。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複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這裏講到禅定了,禅定是從梵文翻過來的中文,它真正的意義就是善思惟。這裏是說在沒有外緣幹擾的地方,自己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果被雜念或者感情、思想岔亂了,就不是內心相續了。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這個才是大乘的定,不是守住某一點小法,而是在道理上定。長久的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慢慢就會有身輕安、心輕安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你們大家講修氣修脈,甚麼任督脈通了,氣可以轉了,那我問你,你氣脈轉到甚麼時候爲止呢?你又何必在那裏轉氣脈呢?去買張公園的票,坐穿山車就好了,那是佛法嗎?修氣修脈不是結果,修氣修脈是因,輕安才是果。

  這裏說,你有了正思惟,得了定,身體就可以得輕安了,就無病無惱,健康長壽了。我們身體不舒服,那是身不輕啊!不僅如此,得定後心也可以輕安了,心中沒有痛苦煩惱,沒有悲傷,也沒有甚麼放不開的。這時,即便思想妄念來了,

  那個妄念情緒黏不上你,都飄過去了,不是你去空它。這才叫奢摩他,叫得止得定。如果你還生氣還難過,那是因爲你被困住了,那不是輕安,是粗重。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得了輕安還不是究竟哦!得了身心輕安只是說明你學佛有了拐杖,有了倚杖,等于作生意有了本錢的意思。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上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