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象,能变成火、气流、电。这些现象后面所隐藏那个体的功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同心物是一元的,心理所到达之处,物理就到达;物理所到之处,心理也就到达,这两个并重,彼此没有轻重的分别。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都是你造的,所以你作功夫时,觉得有身体某一部分发烫,以为是气脉通了。老实讲,那是你的妄想造成的通,美名其为修炼,讲不好听是你妄想打得好大哦!如此而已,这不是道。这是随众生心而感应,你向这一面求,他的功能就向这一面发展,所以称为循业发现,跟着你的业力转。“发现”用得好,不是发明,是宇宙本有的,不是创造的,不过被发现罢了。
这些搞清楚了,才好修行,还有好多要点一时说不完,下次再说,现在转到法华经。
现在中国人讲修证,尤其是禅宗,提到两部经典——法华及楞严。法华经比楞严经来得早,南北朝东晋时代就传过来了。这本经影响中国文化很大,在文学、学术上,经常可以看到法华经的东西。
智者大师师徒二人,创立天台宗,就是宗奉法华经。很多过去学“般舟三昧”的高僧们,修持都走法华经的路线。真讲这部经太难了,这才是真正的一乘佛法。
以前几次禅七时,都会讲到释迦牟尼佛为何拈花,迦叶尊者为何微笑。我去年在关中,有一个感想,写了一首诗,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禅自拈花一笑来 灵山花蕊满灵台
如何净土华严界 又道花开见佛回
佛在灵山会上,天人供养的花太多了,满了灵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与花有关。然后,我再给朋友一个话头:
莫妄想,费疑猜 头陀一去首空回
东风正放花千树 尽向南华觉后开
提到法华经,为什么拈花?为什么微笑?你站在那里看花,话头就来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么修持了。一颗种子,怎么开花?怎么结果?
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同庄子一样,都是寓言故事,尤其提到讲经的功德怎么大。印度的文化,一句话写了一大堆,不过,耐心研读,每句话都有道理。这本经处处都是话头,它是真讲修持功夫。
法华经卷一:序品第一,东方现瑞,佛放光动地,弟子们认为这一次传大法了,一定大不同,然而五千比丘却先退席,认为这个老师不行,变妖道了,退席而去。阿弥陀佛在西方,而法华经则专放东方光明——东方现瑞。这部经典统统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是话头。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起来问法。
佛放那么大的光明,排场那么大,却说:算了!算了!我的法太不可思议,不再讲,你看五千比丘都退了。在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中说:止!止!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学佛的,自认懂得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是佛,不是你。佛说,许多有增上慢的人,对于我要说的法,他决不会信的。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注意!这是见地,尤其我们学佛更要知见正,佛法不是靠思想去搞,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思想意识分别所能解释得了的。下面一句很严重,我们也白学了,唯有诸佛乃能知之。真正的佛法,只有佛知道,到了佛的那个境界才真懂。难怪那五千比丘要退席了,唯有佛才能懂,那我们何必要学呢?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他说一切佛出现世间,只为了一件事,这件事叫大事因缘。换句话说,佛说佛法只有一乘道,只有一个东西,你懂了就成佛。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注意!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之见、入佛之见。悟要悟道,入要证入,法华经就是开、示、悟、入,最后要证道。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五千比丘走了,渣子都出去,留下来都是好角色,都是心里头清净、够格的人选。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没有一个涅槃是断见,是去了不来的。什么是涅槃?一种现象——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注意!楞严经刚刚提到的——本性,你要悟,哪里去找?“诸法”讲万有一切,不论精神的、物质的,一切世界万有的事相,都在生生灭灭,变化万端。为变之前,及既变之后,乃至变动的过程中,本来就在涅槃中。本来就是寂灭的、清净的。要懂得这个,先要了解这个,这就是参禅,禅宗经常提到这一句。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你现在去行愿、修证,来生成佛。注意!这是他对出家弟子小乘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讲的。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没有三乘,只有一乘,这一乘是什么?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把前面的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连起来是很好的一副对联,你一看就懂得大纲了。佛说这个菩提在哪里?就在这里。乃至到了地狱、天堂里头,他也就在地狱、天堂里。就算你在磨道中、六道轮回中,他都跟着你。诸法都在本位上,这是本体的功能。至于现象呢?世间相常住,世间万有的现象,就是他的现象,所有的作用,就是他的作用。
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成了佛,你坐在这个位子上,一悟就是你的道场。知道了这个以后,你可以方便说法,怎么说都是它。
法华经的重点又来了,佛很慈悲,第一、第二品还给我们提重点,因他对小乘说法,怕他们智慧不够,只好明说了。
下面对大乘菩萨说法,他只说故事,要你懂。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成道与悟道的人,他怎么说都对,由世第一法到大涅槃寂灭境界,他悟到这个道了。所以佛说他在说法时,虽然介绍了各种的修行法门,有时说小乘,有时说大乘,其实都是方便而已。
所以佛在涅槃经上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没有说呢?因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对那个形而上的本体而言,都是方便而已。所以虽然开示了种种法门,都是方便,所谓世间法,也就是佛法。
法华经这样讲,维摩经也是这样讲。所以法华经最后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出家人注意啊!我不是偏向在家人讲的。法华经上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中间只有一个法门,并没有在家、出家之别,也没有出世、入世之别。
下次我们再继续讲。大家注意:这个课还是向见地、修证、行愿的方向进行。现在还在讲法华经见地、见性方面的资料,没有说修证,以后会谈到。
第五讲
内容提要
法华和庄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离席
分段及变易生死
弹指八万四千劫
序品——东方现瑞
比喻品——火宅三车
信解品
药草喻品
化城喻品
我在闭关中,有朋友来信,我用王阳明的两首诗代为作答:
见说新居止隔山 肩舆晓出暮堪还
知公久已藩篱散 何事深村尚闭关 乘兴相寻涉万山 扁舟亦复及门还 莫将身病为心病 可是无关却有关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这两句好极了,莫非你推辞,不想见我,有这么一个责任的味道在里头。 我们这堂课,重点在讲如何修证佛法,不是讲佛学,也不是讲普通的佛法,是讲学佛修证的路线。我们的纲要已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我们可以拿这三个纲要读一切佛经。功夫作不上路,是见地不对;见地不对,理不对,行愿没有到,功德没有圆满。换句话说,见地为什么不到呢?是修证没有到,行愿没有圆满。行愿为什么没有到?功德也没有圆满呢?因为见地、修证有问题。三位一体,不可分的。 以后,我们会花一点时间,纠正打坐盘腿的姿势。刚才我看见几位坐在那里,姿势都有问题,外姿尚有不对,何况内在。 法华与楞严为禅宗的两大经典,但我们今天讲课并不限于禅宗,也用不着走禅宗的路线。我们学佛应选对修证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禅不禅,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认为禅是至高无上的,也不要以为有哪一个宗派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基本上仍是一样。 法华经与庄子一样,是讲故事的。现在人认为,庄子专说一些无边际的话,是一些幻想,这是错误的。所谓寓,就是寄,有寄托的,等于打丫头骂小姐,是有对象的,不是乱讲。最近百多年来,翻译的西方儿童故事、小说,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译,再传过来。比如哲学这名词,也是日本翻译过来的。如此一来,这些幻想小说,就借用了庄子的“寓言”,所以年轻同学先读了伊索寓言,然后再看庄子,也是寓言,就认为与西方的幻想小说一样,这也是因果颠倒了。 法华经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几乎找不出其他东西来。可是你要注意啊!这本经典自南北朝以来,影响中国文化非常巨大。神僧传、神尼传的这些高僧们,修法与法华经有密切的关系,与禅宗也大有关系。 法华经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摆在前面。佛这次讲经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动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这次要说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过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听,觉得佛今天说得不对,认为过去的才对。因为佛过去讲的是断惑证真,断去烦恼、妄想,证得真如自性。这是小乘佛法,所谓四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门,可以证得罗汉果。但是佛今天却用另外不同的说法,因此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换句话说,他们落于小乘道,走小路,只晓得空,还谈不上妙有,不晓得缘起法门,佛经上称为——焦芽败种。芽烧焦了,种子不能发,结不成果。这五千弟子走时,佛默然,让他们走,也没说什么。走了以后佛说: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意思是,留下的这些人,是可以承担大法的。 第一品——“东方现瑞”,这是我定的名称。原始的翻译没有分品,(佛经称品,普通书籍称章。)例如:金刚经三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将其按品分章… 《如何修证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