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10

  ..續本文上一頁現象,能變成火、氣流、電。這些現象後面所隱藏那個體的功能,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同心物是一元的,心理所到達之處,物理就到達;物理所到之處,心理也就到達,這兩個並重,彼此沒有輕重的分別。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都是你造的,所以你作功夫時,覺得有身體某一部分發燙,以爲是氣脈通了。老實講,那是你的妄想造成的通,美名其爲修煉,講不好聽是你妄想打得好大哦!如此而已,這不是道。這是隨衆生心而感應,你向這一面求,他的功能就向這一面發展,所以稱爲循業發現,跟著你的業力轉。“發現”用得好,不是發明,是宇宙本有的,不是創造的,不過被發現罷了。

  這些搞清楚了,才好修行,還有好多要點一時說不完,下次再說,現在轉到法華經。

  現在中國人講修證,尤其是禅宗,提到兩部經典——法華及楞嚴。法華經比楞嚴經來得早,南北朝東晉時代就傳過來了。這本經影響中國文化很大,在文學、學術上,經常可以看到法華經的東西。

  智者大師師徒二人,創立天臺宗,就是宗奉法華經。很多過去學“般舟叁昧”的高僧們,修持都走法華經的路線。真講這部經太難了,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佛法。

  以前幾次禅七時,都會講到釋迦牟尼佛爲何拈花,迦葉尊者爲何微笑。我去年在關中,有一個感想,寫了一首詩,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禅自拈花一笑來 靈山花蕊滿靈臺

  如何淨土華嚴界 又道花開見佛回

  佛在靈山會上,天人供養的花太多了,滿了靈臺。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與花有關。然後,我再給朋友一個話頭:

  莫妄想,費疑猜 頭陀一去首空回

  東風正放花千樹 盡向南華覺後開

  提到法華經,爲什麼拈花?爲什麼微笑?你站在那裏看花,話頭就來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麼修持了。一顆種子,怎麼開花?怎麼結果?

  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同莊子一樣,都是寓言故事,尤其提到講經的功德怎麼大。印度的文化,一句話寫了一大堆,不過,耐心研讀,每句話都有道理。這本經處處都是話頭,它是真講修持功夫。

  法華經卷一:序品第一,東方現瑞,佛放光動地,弟子們認爲這一次傳大法了,一定大不同,然而五千比丘卻先退席,認爲這個老師不行,變妖道了,退席而去。阿彌陀佛在西方,而法華經則專放東方光明——東方現瑞。這部經典統統都是故事,每個故事都是話頭。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起來問法。

  佛放那麼大的光明,排場那麼大,卻說:算了!算了!我的法太不可思議,不再講,你看五千比丘都退了。在法華經卷一方便品中說:止!止!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學佛的,自認懂得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是佛,不是你。佛說,許多有增上慢的人,對于我要說的法,他決不會信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注意!這是見地,尤其我們學佛更要知見正,佛法不是靠思想去搞,佛在這裏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思想意識分別所能解釋得了的。下面一句很嚴重,我們也白學了,唯有諸佛乃能知之。真正的佛法,只有佛知道,到了佛的那個境界才真懂。難怪那五千比丘要退席了,唯有佛才能懂,那我們何必要學呢?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他說一切佛出現世間,只爲了一件事,這件事叫大事因緣。換句話說,佛說佛法只有一乘道,只有一個東西,你懂了就成佛。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注意!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之見、入佛之見。悟要悟道,入要證入,法華經就是開、示、悟、入,最後要證道。

  此衆無枝葉,唯有諸真實。五千比丘走了,渣子都出去,留下來都是好角色,都是心裏頭清淨、夠格的人選。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沒有一個涅槃是斷見,是去了不來的。什麼是涅槃?一種現象——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注意!楞嚴經剛剛提到的——本性,你要悟,哪裏去找?“諸法”講萬有一切,不論精神的、物質的,一切世界萬有的事相,都在生生滅滅,變化萬端。爲變之前,及既變之後,乃至變動的過程中,本來就在涅槃中。本來就是寂滅的、清淨的。要懂得這個,先要了解這個,這就是參禅,禅宗經常提到這一句。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你現在去行願、修證,來生成佛。注意!這是他對出家弟子小乘衆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講的。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沒有叁乘,只有一乘,這一乘是什麼?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把前面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連起來是很好的一副對聯,你一看就懂得大綱了。佛說這個菩提在哪裏?就在這裏。乃至到了地獄、天堂裏頭,他也就在地獄、天堂裏。就算你在磨道中、六道輪回中,他都跟著你。諸法都在本位上,這是本體的功能。至于現象呢?世間相常住,世間萬有的現象,就是他的現象,所有的作用,就是他的作用。

  于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成了佛,你坐在這個位子上,一悟就是你的道場。知道了這個以後,你可以方便說法,怎麼說都是它。

  法華經的重點又來了,佛很慈悲,第一、第二品還給我們提重點,因他對小乘說法,怕他們智慧不夠,只好明說了。

  下面對大乘菩薩說法,他只說故事,要你懂。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爲佛乘。成道與悟道的人,他怎麼說都對,由世第一法到大涅槃寂滅境界,他悟到這個道了。所以佛說他在說法時,雖然介紹了各種的修行法門,有時說小乘,有時說大乘,其實都是方便而已。

  所以佛在涅槃經上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爲什麼沒有說呢?因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對那個形而上的本體而言,都是方便而已。所以雖然開示了種種法門,都是方便,所謂世間法,也就是佛法。

  法華經這樣講,維摩經也是這樣講。所以法華經最後說,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切爲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出家人注意啊!我不是偏向在家人講的。法華經上說: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中間只有一個法門,並沒有在家、出家之別,也沒有出世、入世之別。

  下次我們再繼續講。大家注意:這個課還是向見地、修證、行願的方向進行。現在還在講法華經見地、見性方面的資料,沒有說修證,以後會談到。

  第五講

  內容提要

  法華和莊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離席

  分段及變易生死

  彈指八萬四千劫

  序品——東方現瑞

  比喻品——火宅叁車

  信解品

  藥草喻品

  化城喻品

  我在閉關中,有朋友來信,我用王陽明的兩首詩代爲作答:

  見說新居止隔山 肩輿曉出暮堪還

  知公久已藩籬散 何事深村尚閉關

  乘興相尋涉萬山 扁舟亦複及門還

  莫將身病爲心病 可是無關卻有關

  “莫將身病爲心病,可是無關卻有關。”這兩句好極了,莫非你推辭,不想見我,有這麼一個責任的味道在裏頭。

  我們這堂課,重點在講如何修證佛法,不是講佛學,也不是講普通的佛法,是講學佛修證的路線。我們的綱要已提出來了,就是——見、修、行,叁位一體。我們可以拿這叁個綱要讀一切佛經。功夫作不上路,是見地不對;見地不對,理不對,行願沒有到,功德沒有圓滿。換句話說,見地爲什麼不到呢?是修證沒有到,行願沒有圓滿。行願爲什麼沒有到?功德也沒有圓滿呢?因爲見地、修證有問題。叁位一體,不可分的。

  以後,我們會花一點時間,糾正打坐盤腿的姿勢。剛才我看見幾位坐在那裏,姿勢都有問題,外姿尚有不對,何況內在。

  法華與楞嚴爲禅宗的兩大經典,但我們今天講課並不限于禅宗,也用不著走禅宗的路線。我們學佛應選對修證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禅不禅,不要有門戶之見,不要認爲禅是至高無上的,也不要以爲有哪一個宗派是至高無上的。所謂宗派的分別,都是方法的分別,基本上仍是一樣。

  法華經與莊子一樣,是講故事的。現在人認爲,莊子專說一些無邊際的話,是一些幻想,這是錯誤的。所謂寓,就是寄,有寄托的,等于打丫頭罵小姐,是有對象的,不是亂講。最近百多年來,翻譯的西方兒童故事、小說,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譯,再傳過來。比如哲學這名詞,也是日本翻譯過來的。如此一來,這些幻想小說,就借用了莊子的“寓言”,所以年輕同學先讀了伊索寓言,然後再看莊子,也是寓言,就認爲與西方的幻想小說一樣,這也是因果顛倒了。

  法華經是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幾乎找不出其他東西來。可是你要注意啊!這本經典自南北朝以來,影響中國文化非常巨大。神僧傳、神尼傳的這些高僧們,修法與法華經有密切的關系,與禅宗也大有關系。

  法華經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擺在前面。佛這次講經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動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這次要說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過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聽,覺得佛今天說得不對,認爲過去的才對。因爲佛過去講的是斷惑證真,斷去煩惱、妄想,證得真如自性。這是小乘佛法,所謂四谛、十二因緣等等的法門,可以證得羅漢果。但是佛今天卻用另外不同的說法,因此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換句話說,他們落于小乘道,走小路,只曉得空,還談不上妙有,不曉得緣起法門,佛經上稱爲——焦芽敗種。芽燒焦了,種子不能發,結不成果。這五千弟子走時,佛默然,讓他們走,也沒說什麼。走了以後佛說:此衆無枝葉,唯有諸真實。意思是,留下的這些人,是可以承擔大法的。

  第一品——“東方現瑞”,這是我定的名稱。原始的翻譯沒有分品,(佛經稱品,普通書籍稱章。)例如:金剛經叁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將其按品分章…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