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修证佛法▪P34

  ..续本文上一页大车。

  第十六讲

  内容提要

  顾鉴咦

  法眼宗

  见桃花悟道

  围起来打

  四禅四大和三大劫

  身心健康的修道

  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阴

  意识和余力

  禅宗讲见地、修证、行愿时,多半用的是隐语,所以不要被美妙的辞句瞒过去了。

  云门的宗法非常难,所以云门宗出来的人才,都很了不起,但是很难教出几个人来。云门的眼界高,教育法也严。云门的教育法是顾、鉴、咦,而不直接谈见、修、行。

  什么叫顾、鉴、咦?比如学人来见他,他眼睛一瞪,说:你看清楚了吗?学人不懂他是什么意思,他便慨叹一声:咦!

  现代人研究禅学,有把顾、鉴 、咦当话头来参的,参它就会悟道吗?不一定!

  云门的气宇如王,教育方法非常严肃,尤其因为他是律宗出身,对弟子们戒律的要求非常森严,他随时都在提醒学生们用功。也许学生们正在路上走着,碰到云门,他叫:“你看!”学生一回头,看着他,不懂,云门曰:“咦!”叹一声。咦,可不是小止观中的六个字,别把它当气功看,如果当气功看,那就糟了。

  现在来谈法眼宗。法眼宗在南宋时代就衰落了,此宗与云门的教育法不同,比较注重文字。这一宗的人才,文字修养都很高,比如永明寿禅师(宗镜录的作者),即属法眼宗这一系。法眼宗注重文字、教理,才产生了永明寿的教理与修持并美。法眼禅师悟道的因缘,大家可以自己研究。

  法眼禅师有名的诗: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豀

  果熟兼猿重 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 元是住居西

  诗作得不算特别好,但却是禅的境界。他主张见地、修证、行愿并重。要穷理,理明到了极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妄念都没有了,就是“忘情”。用功的第一个道理是要理透,然后功夫才到。

  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怎么样的比喻都讲不出来了,怎么比喻都是错误的,因为无法相比。

  “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豀”,这是现前的境界,住在山上的人,经常看到这景象,尤其冬天的月亮最好看,大雪封山,人影没有半个,然后月亮圆圆的挂在天上,下面一片琉璃世界,这个时候,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妙不可言。“到头霜夜月”就是这个境界,一片清明,忘身、忘念;人我世界都空了。第二句话要注意,“任运落前豀”,我们有时瞎猫撞到死老鼠,大境界没有,只有一点点空,偶然有一点禅了,但等一下就掉了,这类人很多,就是不懂“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豀”,明极则暗生,这是当然的道理。什么叫掉了?暗极又会生明嘛!这是理没有透。

  下面两句“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好诗,实实在在的境界。果子熟了,猴子来摘水果,抱也抱不动。猴子偷水果很有意思,右手摘了一个,挾在左臂下,再用左手去摘,挾在右臂下,双手不断地摘,水果不断地从臂下掉到地上,看到人来了,赶紧跑,这就是人生。这个钱抓来放银行,那个钱抓来买股票,然后走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同猴子抓水果一模一样。有些猴子心平一点,抓一个两手捧着就把它吃掉了;如果要偷的话,一定一个都没有。

  这一段完全讲功夫,阴极阳生,阴极阳生的境界,随时在变动,不要认为清明境界一念不生能一直保持住,如果一念不变去,你就是妖怪了,妖怪就叫外道。我们守住一念,久了以后就落在枯禅,没有生趣。事实上它一定会变的,中国道家称为“九转还丹”,一层层的变化,真到后来得了果位,“果熟兼猿重”,猿代表心意。但这一段功夫是“山长似路迷”,果熟要慢慢修得。我们打坐三天就想证果,没有这回事。要慢慢地,有时连自己都怀疑,好像没有希望了,就是山长似路迷,这些都是讲功夫。

  最后两句:“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现成的境界,抬头一看,好像在黑暗境界中,光明掉了,不过还有一点残照在,原来那个灵灵明明的还在,就在那个房子西面。“住居西”是双关语,也可说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不一定代表西方净土佛国,而是代表自性清净。

  法眼宗非常平实,但偏重于文学方面,比较着重文字。指月录记载了这一首,五灯会元卷十,则录了另外一首。法眼禅师与李王赏牡丹花谈天,五代的李王,就是唐太宗的后代末路王孙。李王很尊重法眼禅师,是法眼禅师的皈依弟子。有一天,这位小王请法眼禅师同赏牡丹,一方面问佛法。牡丹代表富贵,赏完花后,李王请他作首偈子,他当场就写了一首诗:

  拥毳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 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天气凉了,他们披着披风对着牡丹花丛。“由来趣不同”的趣字同趋,走的路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这两句真好,但是袭自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过偷得很高明。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描写花,好诗。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他对这个末代王孙说:你赶快去修道,时代已经结束,不是你的了,何必等到花掉下来,你才知道是空的呢?正此时,恰到好处,你赶快收场,这句子写得多高明。又在指月录卷廿二有:

  师颂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这就是法眼这一系的禅宗,后来法眼一系发展下来,到了宋代,除了永明寿禅师以外,就是浮山远禅师。

  如果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要特别注意沩仰宗的九十六圆相。沩山禅师乃百丈禅师的弟子,仰山禅师是沩山禅师这一系来的,跟着下来就是临济、曹洞,时代已到晚唐、五代。云门、法眼则是五代了,浮山远禅师、永明寿禅师已到了宋朝。这中间一差就两三百年,我们几句话就带过去,几百年一刹那而已。

  时代愈向后发展,简单的方法也越形繁复,同现在科学一样,分工越来越精细。临济的四料简、三玄三要,到了曹洞就是五位君臣,云门的顾、鉴、咦也过去了。到了法眼,演变成“九带”,这九带成了东方文化,传到日本,变成功夫方面的术语,黑带、黄带……等九条带子。这就是从浮山远禅师的九带演变来的,九带就是九个类别。

  现在的禅宗很可怜,一般人以为打坐是禅,参话头是禅,默照也是禅,还有一种把沉思冥想也当作是禅,这就很严重了,宋朝大慧杲禅师称这个是“默照邪禅”。

  还有一般讲禅学的人,讲得就更容易了,比如说:见桃花而悟道啦;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这是大家最喜欢讲的,搞禅学的书上常有。穷人上街,百货店里摆些什么,经常没有看见,见百货不是百货,那不是禅了吗?

  还有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这个故事很有名。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二三十年,参不通,这一段谁都不去注意,有一天,他在放松之间抬头一看,看到桃花,噢!原来这个,悟了。他写了一首偈子:

  三十年来寻剑客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这也等于一个比丘尼悟道时所作:

  竟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手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灵云禅师参禅参了三十年,“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同迦叶尊者一样,释迦拈花,他就微笑了,他究竟悟了什么?为什么种桃花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悟道呢?这是问题——话头。

  如果讲见桃花悟道,那么达赖六世当然也悟了道,他的情诗便有: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你尚多情

  如果在这些文字上凑,一辈子也搞不清楚,人都搞疯了,变成一个疯狂的人。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与释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是同一个道理。同虚云和尚打破茶杯,也是同一个道理。灵云禅师用功三十年一直在找,找不到。至于三脉七轮、奇经八脉,在他则已经不在话下。有一天,忽然放松一下,站起来,要松弛松弛,一看花,花还是花,我还是我,眼睛看到花的时候,心念已经不在花上了,那个视力的功能回转来,视而不见,眼里没有桃花,心里也没有桃花,这时正在用功吃紧之际,心里很紧张,抬头一看这个东西,眼睛对着它,马上一返照,心念顿时一空,如此而已,没什么稀奇。岂止看桃花而悟道!看什么都一样。

  我有个方法可以试验,你去跑上几圈,跑完了以后,刚刚站住,气还没有回转来,只要有人拍你一下,对你说:好了,你已经到家了。那时你一定以为你悟了,心里觉得很踏实,有悟了的感觉。这是心理状态,骗人的。

  像这样的“禅”,后世太多了,不能乱搞,这不是真的禅。因此,雪窦禅师作了一首诗说:

  潦倒云门泛铁船 江南江北竟头看

  可怜多少垂钩者 随例茫茫失钓竿

  这是指后世参禅的人,连我们在内,现在都在这个境界里,随例茫茫失钓竿。江南江北到处的人,都想上这只船,等于我们到处求师,到处钻。但是别说学的人没有学成,连那些教的人,想钓钓看有没有大鱼,结果是“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连自己的钓竿都弄掉了。

  古代人学佛的路子和后世人有何不同?佛并没有说明心见性就是禅。那些认为了生死就是禅,以及明心见性就是禅的想法,是中国宋元以后的禅宗讲的。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千古以来很少有人参透,我经常教人参这个公案,佛为什么拈花?迦叶尊者为什么微笑?这里头有见、修、行,三要都在内,不是那么简单。再说佛传禅宗心法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咐嘱摩诃迦叶。佛并不是说:我有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这是后世改的,虽然意义差不多,但是文字一改,观念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明心见性就是禅,那什么是心呢?有问题,这是第一桩错误,很严重。

  第二,自达摩祖师东来,一直到六祖以前,他们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怎么指?决不是六祖以…

《如何修证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