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修证佛法▪P43

  ..续本文上一页五根,除唯意所行色。

  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包括了生理。弥勒菩萨说,简单地讲,有十四种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有十四种功用。像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都属于色法的聚,凝结起来构成物质的形状叫色聚。(大种、四大、色聚,每个名词都有它的范围,研究唯识是非常逻辑的,一点都不能错。)但是意所行色除外。譬如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所行色。我们梦中的身体,梦到自己被火烫了,也会觉得烫;吃了冰淇淋,也觉得很冰。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照样有,那个是法触意境上所呈现的色。懂了这个,才晓得人死了以后,灵魂一样有世界,下地狱一样也觉得痛苦,地狱是假的,可是照样会痛苦。还有一个试验,把你的眼睛蒙起来,拿个假火假装烫你,你一定会叫:烫呀!皮肤都红了,这就是意所行色,是属于心所的一种。

  卷第十三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禅宗常说的一句话,本地风光。真如自性就是本地。这些都是从本性起用方面来讲,懂了用,就晓得体。“第七”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第七部分,“三摩呬多”就是等引的意思。过去古老的翻译称三昧,也就是正受。但玄奘法师觉得不可翻译,因此用译音。就是到达我们所要达到的那个境界,简单地讲,就是得定。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作不是定,这个很重要。

  弥勒菩萨把不是定的境界归纳出来,有十二种: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这里讲自性不定,不是指明心见性的自性,是说它的性质不定,是在变动,所以不叫作得定。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后面的功能,就是五识。五识所呈现的状态,我们错认为是得定,那个状态不是定,不要搞错了。比如有人念咒子,以为得定了,事实上,一句接一句地念,一直在变动不定中,并不是定,这是其一。

  再有就是我们听声音,觉得得定了,那是耳识身不定性,那是偶然的清净,不是定。如果认为自己得定了,“非魔即狂”。为什么?因为五识和自性不定故。

  又比如眼睛看光,有一种觉受境界,好象得定了,不是真的,因为它本身是生灭法,当然不得定,以生灭法来修它,这是一种非定。要认清楚。

  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

  定有一个条件:就是轻安。如果还觉得有腿在,有脑袋,还觉肩膀发酸,就是不轻安、不安乐,整个身体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着觉似腾空,就是那么轻安,这只是比方。三脉七轮都通透了,身体才会发生轻安。我们搞了半天,还跟着感受在那边开运动会,哦!气到了这里,想把气弄过来,越弄越闭住了。若能真的放空,把感觉一忘,它就过去,就通了。拼命在那里管它,就是一万年也通不了。弥勒菩萨说,这是被欲界的习惯困住了。欲界的习惯很多:色声香味触法,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都是。

  诸心心法是整体的,八个识都在这里头。下面的心法是讲心所,意识的部分。什么是欲界的心法?你觉得气脉通了,就可以成道,这就是利害观念,这些也把我们困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第八识,都是“心法”的范围,乃至于第六意识中,心所起的状态。有时我们虽然可以达到很定的样子,但却不是真的定。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达到轻安。比如喜欢听音乐的人,一曲好的音乐都听醉了就是定;又喜欢掏耳朵的人,掏的那个时候也是定;甚至喜欢捻脚的,搔到痒处时,也绝没有妄念,那也是一种定,就是心一境性。假如你造五百罗汉塑像,有一个就是脱了鞋子,歪着嘴在捏香港脚,表示在那个境界入定了。

  所以,欲界中,心一境性可以做得到,可是没有轻安来滋润它的话,身体僵硬在那里。弥勒菩萨说,这不是真正的定境。

  

  第二十讲

  内容提要

  什么不是定境

  专一作意

  世间定及非世间定

  有心地无心地

  坐起和圆满

  六位无心地

  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

  今天接着上次讲的,瑜伽师地论非三摩呬多地。

  先认识什么不是定境,然后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定境。上次讲到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什么境界得轻安呢?宗喀巴大师说:头顶发清凉是轻安的前奏。自头顶一直灌下来,到全身,都属于轻安的前奏。不管修哪一宗派,这个是必然的现象。不过,由上而下的轻安容易退失,有时候会全垮了。如果是由脚心发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谓通任督二脉,或者密宗所谓左右脉通了,就不易退失。

  如何是轻安呢?身体的粗重障碍没有了,没有身体的感受,随时随地都没有身体的障碍,轻灵到极点。好似婴儿躺在那里,自己不晓得有身体。轻安的境界,包括了道家、密宗所有的气脉之学。

  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还有,不得定的原因,是因为根本没有发起真正的想修道证果的决心,没有这趋向的人,不会到达定的境界。因为我们只把修道当作生活的一小部分来玩玩而已。真修行人是把修行当生活的全部,所有平常生活,不过是修行的一点点调剂。但是我们正好相反,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一概都要,最后也要成佛,贪心非常大,放下来专修都做不到。

  为什么没有发起成道的决心就不会证道?有个理由: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就是爱欲心没有摆脱,没有出离心。爱欲狭义指男女爱欲,广义包括好名、好利、好恭维,一切都爱好。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一点都解脱不了,放不下来,转不了。爱清净、爱干净等等也都是,多得很。我们做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检查,才会发现深生染著不是普通的染著,那是很不容易查出来的。一个人如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毛病检查得出来,就是第一等人。什么叫修行人?就是一辈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检查自己的人。人是不肯检查自己的,而且,谈何容易啊!人容易原谅自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

  于诸爱欲中,深生二字要注意,深深地生起染著,而且认为这是对的。大乘境界中,贪爱清净,好干净也是欲,好道亦然,“好”字即是爱欲之一种。

  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

  还有一种,绝对落于散乱当中。初修定者是指初禅的功夫没有到达者。妙五欲分二种:一种是世间的妙五欲,色、声、香、味、触的染著,引起了贪瞋痴慢疑等等。也就是眼睛要看好的,耳朵要听好的等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就是你功夫到达了,在功夫的境界上自然有好玩的,好看的。只要心贪著了任何一种,就跟着流转,那不是得定。等于有些人打坐,坐好一点时,看到光了,或看到什么,就开始贪图那个东西,玩那个东西,而不能得定 。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昏睡所蔽。

  还有一种人喜欢简单,尤其中国人的个性,喜欢简化,所以唯识学在中国,始终不大流行得开,因为看了就头大。唯识是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得很精详,所以我们不大喜欢。我们最喜欢的是禅宗,什么文字语言都不要,看到桃花而悟道,中国人最喜欢简略,不喜欢复杂。这一种人不肯分析、研究,易入昏沉的路子,喜欢睡眠。换句话说,我们打坐时,往往把细昏沉当成定境,这也是很糟糕的事。

  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所,不名为定。

  这个要注意了,还有一种人,没有实际证到定境,什么是定,他一点都没有实验到,所以他不能得定,见地,也没有搞清楚。这怎么说呢?开始修定的人,虽然坐起来不散乱,也没有昏沉,也不简略,也不打马虎眼,不大而略之,不昏头昏脑的,但是作意方面没有一点成就。

  什么是“作意”呢?先讲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八个识里。除非阿赖耶识转成清净光明大圆镜智,否则总是存在着作意。前面七个识就是第八识的作意。换句话说,八个识都是心在作意。所以真正的意,除了第六意识的范围以外,这个“意”字,也包括了前面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乃至包括了第八识,都在“意”的范围里,这是普通的作意。

  第二个作意,就是悟道以后的“意生身”作意。所以达摩祖师以楞伽经印心,并再三交代,真悟了以后,必得意生身方能证果。

  什么叫意生身呢?瑜伽师地论里头都讲过。首先,凡夫的这个身体也是意生身,前面讲过,我们心理一灰心,一崩溃,这一条命就自然干瘪了。现在活着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这个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懂了这个道理,再进而言之,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圣人的意生身,身外有身,甚至于成就了百千万亿的化身,这些都是意的作用。

  修定的人第一步要作意,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我们的意去造作出来的,这个意不是单指第六意识。即使第六意识没有杂念,禅宗所讲的三际托空,当前那个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来的。但是,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够永远存在呢?不会,因为马上就玩起那个空来了。再不然,后面几个遍行马上来了,触、受、想、思。觉得身上气动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里谈得上空呢!唯识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光以为空了,过于笼统,将来生死到来,或者想求证果时,一点也不得力。

  现在的年轻人,玩得最厉害的就是密宗了,气脉啊,这套玩了半天,都在玩弄精神,玩弄大妄想,真气脉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早已预言,末法时代,两个法门最流行——净土与密宗,聪明的人一听到佛这几句话,就马上会警觉到这个不是玩笑,确实是有它的道理,可是并不是现在一般人玩的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打起坐来,只能坐半个钟头,硬是作意坐上三个钟头,行不行?做不到,因为作意不能坚固。

  我们看了上面非三摩呬多地的时候,自己检查一下,不落在散乱,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简略,…

《如何修证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