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43

  ..續本文上一頁五根,除唯意所行色。

  色法就是地水火風,包括了生理。彌勒菩薩說,簡單地講,有十四種現象,換句話說,就是有十四種功用。像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都屬于色法的聚,凝結起來構成物質的形狀叫色聚。(大種、四大、色聚,每個名詞都有它的範圍,研究唯識是非常邏輯的,一點都不能錯。)但是意所行色除外。譬如法處所攝色,也就是意所行色。我們夢中的身體,夢到自己被火燙了,也會覺得燙;吃了冰淇淋,也覺得很冰。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照樣有,那個是法觸意境上所呈現的色。懂了這個,才曉得人死了以後,靈魂一樣有世界,下地獄一樣也覺得痛苦,地獄是假的,可是照樣會痛苦。還有一個試驗,把你的眼睛蒙起來,拿個假火假裝燙你,你一定會叫:燙呀!皮膚都紅了,這就是意所行色,是屬于心所的一種。

  卷第十叁本地分中,非叁摩呬多地第七:

  禅宗常說的一句話,本地風光。真如自性就是本地。這些都是從本性起用方面來講,懂了用,就曉得體。“第七”就是瑜伽師地論的第七部分,“叁摩呬多”就是等引的意思。過去古老的翻譯稱叁昧,也就是正受。但玄奘法師覺得不可翻譯,因此用譯音。就是到達我們所要達到的那個境界,簡單地講,就是得定。這裏告訴我們。什麼叫作不是定,這個很重要。

  彌勒菩薩把不是定的境界歸納出來,有十二種: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謂五識身。這裏講自性不定,不是指明心見性的自性,是說它的性質不定,是在變動,所以不叫作得定。五識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後面的功能,就是五識。五識所呈現的狀態,我們錯認爲是得定,那個狀態不是定,不要搞錯了。比如有人念咒子,以爲得定了,事實上,一句接一句地念,一直在變動不定中,並不是定,這是其一。

  再有就是我們聽聲音,覺得得定了,那是耳識身不定性,那是偶然的清淨,不是定。如果認爲自己得定了,“非魔即狂”。爲什麼?因爲五識和自性不定故。

  又比如眼睛看光,有一種覺受境界,好象得定了,不是真的,因爲它本身是生滅法,當然不得定,以生滅法來修它,這是一種非定。要認清楚。

  或有阙輕安故,名非定地,謂欲界系諸心心法。彼心心法,雖複亦有心一境性,然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爲定。

  定有一個條件:就是輕安。如果還覺得有腿在,有腦袋,還覺肩膀發酸,就是不輕安、不安樂,整個身體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著覺似騰空,就是那麼輕安,這只是比方。叁脈七輪都通透了,身體才會發生輕安。我們搞了半天,還跟著感受在那邊開運動會,哦!氣到了這裏,想把氣弄過來,越弄越閉住了。若能真的放空,把感覺一忘,它就過去,就通了。拼命在那裏管它,就是一萬年也通不了。彌勒菩薩說,這是被欲界的習慣困住了。欲界的習慣很多:色聲香味觸法,貪瞋癡慢疑,財色名食睡都是。

  諸心心法是整體的,八個識都在這裏頭。下面的心法是講心所,意識的部分。什麼是欲界的心法?你覺得氣脈通了,就可以成道,這就是利害觀念,這些也把我們困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狀態,包括第八識,都是“心法”的範圍,乃至于第六意識中,心所起的狀態。有時我們雖然可以達到很定的樣子,但卻不是真的定。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達到輕安。比如喜歡聽音樂的人,一曲好的音樂都聽醉了就是定;又喜歡掏耳朵的人,掏的那個時候也是定;甚至喜歡撚腳的,搔到癢處時,也絕沒有妄念,那也是一種定,就是心一境性。假如你造五百羅漢塑像,有一個就是脫了鞋子,歪著嘴在捏香港腳,表示在那個境界入定了。

  所以,欲界中,心一境性可以做得到,可是沒有輕安來滋潤它的話,身體僵硬在那裏。彌勒菩薩說,這不是真正的定境。

  

  第二十講

  內容提要

  什麼不是定境

  專一作意

  世間定及非世間定

  有心地無心地

  坐起和圓滿

  六位無心地

  有余依及無余依涅槃

  今天接著上次講的,瑜伽師地論非叁摩呬多地。

  先認識什麼不是定境,然後我們才曉得什麼是定境。上次講到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爲定。什麼境界得輕安呢?宗喀巴大師說:頭頂發清涼是輕安的前奏。自頭頂一直灌下來,到全身,都屬于輕安的前奏。不管修哪一宗派,這個是必然的現象。不過,由上而下的輕安容易退失,有時候會全垮了。如果是由腳心發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謂通任督二脈,或者密宗所謂左右脈通了,就不易退失。

  如何是輕安呢?身體的粗重障礙沒有了,沒有身體的感受,隨時隨地都沒有身體的障礙,輕靈到極點。好似嬰兒躺在那裏,自己不曉得有身體。輕安的境界,包括了道家、密宗所有的氣脈之學。

  或有不發趣故,名非定地。謂愛欲者,于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還有,不得定的原因,是因爲根本沒有發起真正的想修道證果的決心,沒有這趨向的人,不會到達定的境界。因爲我們只把修道當作生活的一小部分來玩玩而已。真修行人是把修行當生活的全部,所有平常生活,不過是修行的一點點調劑。但是我們正好相反,人世間的功名富貴一概都要,最後也要成佛,貪心非常大,放下來專修都做不到。

  爲什麼沒有發起成道的決心就不會證道?有個理由:謂愛欲者,于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就是愛欲心沒有擺脫,沒有出離心。愛欲狹義指男女愛欲,廣義包括好名、好利、好恭維,一切都愛好。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一點都解脫不了,放不下來,轉不了。愛清淨、愛幹淨等等也都是,多得很。我們做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檢查,才會發現深生染著不是普通的染著,那是很不容易查出來的。一個人如隨時隨地把自己的毛病檢查得出來,就是第一等人。什麼叫修行人?就是一輩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檢查自己的人。人是不肯檢查自己的,而且,談何容易啊!人容易原諒自己,不會嚴格要求自己。

  于諸愛欲中,深生二字要注意,深深地生起染著,而且認爲這是對的。大乘境界中,貪愛清淨,好幹淨也是欲,好道亦然,“好”字即是愛欲之一種。

  或有極散亂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隨流散。

  還有一種,絕對落于散亂當中。初修定者是指初禅的功夫沒有到達者。妙五欲分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妙五欲,色、聲、香、味、觸的染著,引起了貪瞋癡慢疑等等。也就是眼睛要看好的,耳朵要聽好的等等。另一種是內在的,就是你功夫到達了,在功夫的境界上自然有好玩的,好看的。只要心貪著了任何一種,就跟著流轉,那不是得定。等于有些人打坐,坐好一點時,看到光了,或看到什麼,就開始貪圖那個東西,玩那個東西,而不能得定 。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于內略心,昏睡所蔽。

  還有一種人喜歡簡單,尤其中國人的個性,喜歡簡化,所以唯識學在中國,始終不大流行得開,因爲看了就頭大。唯識是科學的、邏輯的,分析得很精詳,所以我們不大喜歡。我們最喜歡的是禅宗,什麼文字語言都不要,看到桃花而悟道,中國人最喜歡簡略,不喜歡複雜。這一種人不肯分析、研究,易入昏沈的路子,喜歡睡眠。換句話說,我們打坐時,往往把細昏沈當成定境,這也是很糟糕的事。

  或有未證得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雖無散亂,及以略聚,娆惱其心,然猶未得諸作意故,諸心心所,不名爲定。

  這個要注意了,還有一種人,沒有實際證到定境,什麼是定,他一點都沒有實驗到,所以他不能得定,見地,也沒有搞清楚。這怎麼說呢?開始修定的人,雖然坐起來不散亂,也沒有昏沈,也不簡略,也不打馬虎眼,不大而略之,不昏頭昏腦的,但是作意方面沒有一點成就。

  什麼是“作意”呢?先講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八個識裏。除非阿賴耶識轉成清淨光明大圓鏡智,否則總是存在著作意。前面七個識就是第八識的作意。換句話說,八個識都是心在作意。所以真正的意,除了第六意識的範圍以外,這個“意”字,也包括了前面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乃至包括了第八識,都在“意”的範圍裏,這是普通的作意。

  第二個作意,就是悟道以後的“意生身”作意。所以達摩祖師以楞伽經印心,並再叁交代,真悟了以後,必得意生身方能證果。

  什麼叫意生身呢?瑜伽師地論裏頭都講過。首先,凡夫的這個身體也是意生身,前面講過,我們心理一灰心,一崩潰,這一條命就自然幹癟了。現在活著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這個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懂了這個道理,再進而言之,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聖人的意生身,身外有身,甚至于成就了百千萬億的化身,這些都是意的作用。

  修定的人第一步要作意,比如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我們的意去造作出來的,這個意不是單指第六意識。即使第六意識沒有雜念,禅宗所講的叁際托空,當前那個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來的。但是,那個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夠永遠存在呢?不會,因爲馬上就玩起那個空來了。再不然,後面幾個遍行馬上來了,觸、受、想、思。覺得身上氣動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裏談得上空呢!唯識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光以爲空了,過于籠統,將來生死到來,或者想求證果時,一點也不得力。

  現在的年輕人,玩得最厲害的就是密宗了,氣脈啊,這套玩了半天,都在玩弄精神,玩弄大妄想,真氣脈不是那麼一回事。佛早已預言,末法時代,兩個法門最流行——淨土與密宗,聰明的人一聽到佛這幾句話,就馬上會警覺到這個不是玩笑,確實是有它的道理,可是並不是現在一般人玩的這個道理。

  比如我們打起坐來,只能坐半個鍾頭,硬是作意坐上叁個鍾頭,行不行?做不到,因爲作意不能堅固。

  我們看了上面非叁摩呬多地的時候,自己檢查一下,不落在散亂,即落在昏沈,再不然落在簡略,…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