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动心,可是天花沾在阿罗汉的身上,掉不下去;菩萨身就沾不上,都掉了。因为罗汉余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罗汉们对声色是不要了,可是有时候对声色还瞄一眼,这一瞄并不动心,可是天花却着身了,就是余习未断的缘故。所以他们虽然也得了涅槃,可是那叫有余依涅槃。因为只要把根一挑,就又挑起来了。
到达无余依涅槃才是佛境界,真正的第一义心,即禅宗洛浦禅师说的:“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是第一义。
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到达了透末后牢关,得第一义,才把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识才永灭,才是无余依涅槃,达到自性清净。
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为四智,修证到达三身,法身、化身的成就,三身四智平等平等。四智圆净,不著不住,六通妙用,不住无著,达到无余依涅槃,这才真正到达无心地,佛的境界。
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第八识又译为藏识,阿赖耶识是梵音。如果单单译成一个藏字,所表达的不够完整,因为它包括有①能藏②所藏③执藏的作用。它能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执藏抓得很牢,所以它起的作用是异熟——各种因缘,异时、异地而熟。这是指轮回果报,这个异熟的帐,电脑都算不清,它实在太错综复杂了。
第二十一讲
内容提要
佛法在世间
禅宗直指--大事因缘
雪岩钦公案
高峰妙公案
修定的善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的这几句话是指“行”,行为的部分。佛法就在世间,佛也这样说过。在经典中,有人问佛,世尊为何在娑婆世界这个脏地方成佛?佛说:你看到娑婆世界脏,只是看到了一面,它还有另外一面,与西方极乐世界及一切净土一样的光明清净。所以佛立刻就现了神通,以足指按地,当时就现出了这个世界的光明面。这里是个话头,这个世界有很清净的光明面,同极乐世界一样,以及其他佛世界一样的清净光明。
其次,佛说一切佛在成佛以前,必须要到这里成佛,在其他世界不容易成佛。例如天人很难成佛,北俱卢洲的人很难成佛,因为福报太好了,纯乐无苦。就因为没有痛苦的刺激,那里的人就不会有厌离心,所以一切众生要想成佛的话,就必须要到这个世界来。这个娑婆世界是善恶参半,苦乐参半,一切参半,而且痛苦的多。因为痛苦,所以才容易修道,没有众生何必成佛呢?没有众生也不需要有佛了,因为个个都是佛嘛!何必另外来个佛呢!因为有众生,有苦恼,才有菩提,才能成佛。
佛法在世间是见地,也是行愿。因为世间是五浊恶世,所以需要布施,需要守戒;因为世间是很痛苦,很坏的,所以在这里自度、度人,才能圆满功德。这是以第二义来讲的,在形而上道而言,并没有什么世间与不世间的分别。
六祖坛经中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理世间觉,离开世间,无法求得觉悟;若没有痛苦,则不知快乐的舒服;若没有烦恼,亦不知清净的安详。所以烦恼即是菩提,也可以从这个层面来发挥。离世觅菩提,真跳出世界、三界外,本身就是佛了,已经在菩提中,不须再求菩提,没有成两个佛的道理。所以大乘佛法说佛法在世间,是指“行门”而言。
打坐修道不过是行门的万分之一而已,其他做人做事,通通是佛法的行门,所以讲佛法不离世间,就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以为佛法不离世间,你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就想,一切功名富贵,酒色财气样样都要,如这样想,那就错了。
维摩经上讲,莲花在干净的泥巴上,以及高山顶上清净的地方是不会长成的,要在最脏、最浊、最低下的地方,莲花才会生长得越茂盛、越清香、越纯净,花也越大,而且纤尘不染。莲花就是学佛的精神,所以以莲花代表佛教,是在五浊恶世中,最脏、最难的地方成就,佛法在世间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认为佛法既然在世间,不一定要出世,没有这回事,还是要出世。不过出世与出家是有分别的,世俗上出家只是离开了此家,而到了彼家。出世是离开了这一世,而到了另一世。没有到达跳出三界外,仍然还在此世间之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是真正的出世,这个基本的道理要搞清楚。
有一本书叫“禅宗直指——大事因缘”,作者石成金,是清朝的进士,他曾做官,晚年学禅。这本书的前面,是他个人学佛的心得与见地,是理学家的学禅路线,也很好,依此修行,人天之果,决不堕落。下面的“大事因缘”一节,关系太大,太好了。李文同学说,欧美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禅宗根本反对佛学,这个观念错得太厉害,而现在欧美搞禅学就是走上这个路线。其实正好相反,禅宗处处谈佛法。禅宗是在元朝开始衰落的,这本书有些公案收录的资料太好了,别的书没有收录得如此完全。在这几则大事因缘中,搜罗了圆悟勤、大慧杲、高峰妙、雪岩钦等公案,都是顶好的公案。关于这本书,有几点要认识:
一、中国大陆上真正的禅堂,正如书中那个样子。
二、看那些人如何修行用功,就是真正禅堂的榜样。
三、也看到了禅宗的衰落。
四、我们可以参考,作为个人用功的借镜。
五、有许多人修不倒褡,不睡觉,以为这个是学禅,自己看看这本书就明白了。
现在我们先研究一下雪岩钦禅师公案。
雪岩钦的名字,在续指月录上是仰山钦。雪岩、仰山都是庙子的名字。
这段文字很浅显,有些人从浅显的文字得到好处,有些人从高深的文字得到好处,因为程度不同之故。普通讲时,不能单为某人讲,已看懂的人不妨在这里学学耐心,也是行门之一。由高明回到谦下是功德,不过,高明的人离不开浅显,千万不要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高明,要把这个观念拿掉了,才好成道。
“师普说云,山僧五岁出家,在上人侍下(上人指师父),听与宾客交谈,便知有遮(这)事,便信得及。”书中的小字乃石成金批语。
“便学坐禅。一生愚钝,吃尽万千辛苦,十六岁为僧。”受戒以后才正式为僧。受戒是指受了比丘戒。
“十八岁行脚,锐志要出来究明此事,在双林铁橛远和尚会下,打十方(严格的打七),从朝至暮,只在僧堂中(一天到晚,只有打坐、行香。),不出户庭,纵入众寮至后架(即厕所),袖手当胸,徐来徐往,更不左右顾(随时都守戒),目前所视,不过三尺,洞下尊宿(曹洞宗下面的老前辈),要教人看狗子无佛性话(元朝当时的曹洞宗),只于杂识杂念起时,向鼻尖上轻轻举一个无字,才见念息,又却一时放下着,只么默默而坐,待他纯熟,久久自契。”
曹洞宗到了元朝时候,参这个话头为法门。当时早在七八十年前,大慧杲就骂这是默照邪禅,后世走这种错误路子的很多。
“洞下门户功夫绵密困人,动是十年、二十年不得到手,所以难于嗣续。”
曹洞宗就是这样做的,门下功夫绵绵密密,只要有妄念来,用话头给他一裹,裹到没有话头时,一下放下,空的境界,一定就定很久。学曹洞宗的人往往十年、二十年,一点影子都没有,功夫是有,但没有开悟,所以后来曹洞宗的法门就断了,真的懂曹洞修法的人很少。
“我当时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观,于返观处遮一念子,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
雪岩钦当时用功的方法是,念头一起,马上回转来找念头,一返观,当下这一念就空了,没有念头了,心境中清清楚楚,干干净净,一点杂念也不动,也不摇。
“坐一日只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过了午斋放参,都不知得。”以前的人都是这样用功,现在人难了。
“长老闻我坐得好,下僧堂来看,曾在法座上赞扬。”这时只十八岁。“十九去灵隐挂褡”,到杭州灵隐寺去挂褡。“见善妙峰,妙峰死,石田继席。”石田继承当方丈。“颖东叟在客司”很有名的禅宗颖东叟和尚,当时他在做知客。“我在知客寮,见处州来书记。”处州来了一个和尚当书记,就是现在的秘书长。说:“道钦兄,你遮功夫是死水,不济得事,动静二相未免打作两橛。”光是盘腿打坐叫作禅,动就不行,那动与静就分成两头了。
古人经同参道友这么一提,一身是汗。我当年参禅,也认为自己了不起。有一回道友问:人家都说你悟了,你是不是做到醒梦一如?我不做声,自己心里有数,不一样的,于是自己再来,等醒与梦一如时,又碰到一个年轻和尚问我: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你知道吗?又被问住了,又重新来过。所以人家一提,良马见鞭影而驰,哪像大家被善知识打一棒都不知道。雪岩钦这时被善知识打了一棒,他知道严重。
“我被他说得着,真个是才于坐处便有遮境界现前,才下地行与拈匙放箸处又都不见了。”
他说,对呀!我打坐就很清净,这个境界才有,只要两腿一放下来,或者拿着汤匙喝汤,拿着筷子吃饭的时候,这个境界就没了。不对呀!处州年轻和尚是比他高明,又接着对他说了:
“参禅须是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须是疑公案始得,他虽不甚做功夫,他自不庵会下来(不庵和尚),不庵是松源之子,(不庵和尚是禅宗中很有名的,又是临济宗松源老和尚的子孙。)说话终是端正。”他说的一定是正路,不会错。他就信了。照现在的人,一定想,我打坐比你好,你还不打坐,算老几!“我当下便改话头,提个干屎橛,一味东疑西疑,横看竖看,因改遮话头,前面生涯都打乱了也。”这些都是元、明的口语、白话,“虽是封了被,胁不沾席,从朝至暮,行处坐处,只是昏沉散乱,胶胶扰扰,要一霎时净洁也不能得。”
有些人以为不倒褡,光打坐不睡觉就是道了。元明开始,这些怪花样多得很,一天到晚都在打坐、参话头、用功夫,可是人搞得昏头昏脑的,要不然就是散乱、烦恼得很。
“闻天目和尚久…
《如何修证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