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这个具备了,才是学佛的基本。初步聚立于资粮道,你的修行本钱才算有了。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马马虎虎过去了,没有配合自己真正的善行在做,资粮道就不够。换句话说,你要修行,要证道,你的资本也就没有!这与做生意一样,没本钱谈什么?再说,你修行离不开善行这个资粮道,立了资粮道以后,才谈得到做功夫。打坐修证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作四加行的修持,进一步就会悟道——圣道支立为见道,见性根本之道,所谓明心见性是见道,见道以后修道——菩提分立为修道,最后大彻大悟。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个程序。
修行的心行基本没有建立,一来就想走高的路子,走上上道。认为自己已悟道,何必再参禅打坐,这样枉然浪费一辈子的人太多了。自己并不检查自己,有没有发起善心?资粮道有没有充沛?
学大乘道要注意,这是讲菩萨道的四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同打坐功夫配合的。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三,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二:
“大乘加行道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名于胜义不住色等。于能缘心破实执,名于色等胜义不加行而于真实义加行,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
学大乘道的四加行,功夫与见地配合起来更难。弥勒菩萨怎么说呢?大乘道的根本智——明心见性,见到空性是根本智。小乘的根本智偏空,中乘道的根本智偏空起一点幻有,大乘的根本智即空即有。所以心经上的四句话:色即是空——小乘罗汉法门,空即是色——缘觉法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菩萨法门,所以修持做功夫的程度不同,所达的程序就不同。因时间来不及详讲,只能大概提一下。
现在要讲大乘道的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是我们所缘的境界。乃至你打起坐来,观想有菩萨出现,或光明出现,乃至身上三脉七轮通了,都是所缘境。要破除实执,不住色法的境界,离开物理的世界,乃至于心理的境界,要空掉一切。
这段中间一句要注意: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
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包括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世界本来是空的,但它是即空即有。所以色等实空之真如本体,与心物一元这个本体的道理,是非常深的。你证到空性,悟了道,不一定能够转这个“物”啊!所以心能转物,谈起来容易,功夫真正证到,是很难的。所谓诸道之法性难测度,是说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用思想来揣度的。
诸行相之法性无量,注意,一切菩萨行,心里头所起的慈悲喜舍的行相法性无量无边,有各种法门。孔孟之道也是如此,都是叫你对人起恭敬心,所以对于任何人不要轻易下断语。很多高深的菩萨化身,他有“秘密行”,外表看起来是这样,他内心不是这样,你搞不清楚,随便下断语,早就犯下口过,那个口过犯得很重啊!有时候招来地狱果报,你不要以为自己看清楚了,看清楚,谈何容易!任何一点小过都是有因果的。
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
通达上面这五种加行,还是依加行做功夫本体来分别的。
又资粮道钝根菩萨智,于真空性多起惊恐。
有些人天天想打坐求空,功夫到了,真的空境界来时,反而害怕了,这就是钝根菩萨,也是因位上的菩萨,还没有证到果位。我们没有真正修行经验的人不知道,有人用功真正达到空的境界,真会害怕。武侠小说中所谓的走火入魔,就是钝根菩萨。
由是初业菩萨之加行故,须大劬劳,要经长时乃能成佛,名劬劳长久之加行。
这一类钝根的菩萨,只好不走顿悟的路子,一定要走渐修的路子,慢慢来,一下给他来个空,他会害怕,如果福德资粮又不够,有时候就发疯了。一发疯了以后,马上就走入阿修罗道、鬼道里去了。将来诸位在座的菩萨接引人时,虽有本事使人证入空性,但都不能随便做。接引人是很难的,你要观察他的福德资粮,前生业报功德,想办法使他妄念澄清一下就行了。如果很快让他见空性,马上出问题。等于穷小子不能一下使他发财,一有了钱,他的烦恼、痛苦就来了一样。所以接引人要观察根器。这种初级的菩萨,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成就,这种菩萨的加行,就叫劬劳长久之加行。
大乘加行道暖位,由于空性成就无畏,名得授记之加行。
到了大菩萨的暖位,什么气脉、明点,这些都不必谈了,因为这些只是达到暖位的初步而已,真到了暖位,这些已经不在话下了。菩萨道的暖位,已经超越了这些。这个时候,由于证到空性成就,得无畏智。所以这种地步的加行,就叫授记之加行。
大乘加行道顶位,胜出于暖,听闻受持般若等,故名不退转加行。
由于般若证空性,般若包括五个范围,第一个“实相般若”,实相就是本体、真如、见道。第二个“境界般若”,般若有般若的境界,得了般若智的人,悟了道能够通达一切境界。第三个“文字般若”,文字自然通达,高明了。第四个“眷属般若”,真正大智慧成就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行都会起来。第五个“方便般若”,一切教化的方法都懂了,而且自利利他,都有他的方便,这就叫作般若。心经与金刚经的重点,是讲实相般若,弥勒菩萨说的道相智及根本智,都包括在实相般若中。
大乘菩萨的顶位,超过了暖位,已经得般若成就,所以叫不退转加行。
大乘加行道忍位,由远离二乘作意等障碍法,故名出离加行。
大乘道到了忍位,已经跳过了小乘声闻缘觉境界,所以这个阶段的加行,叫出离加行。
“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为见道正因常修法,故名无间加行。”
大乘道的世第一法,为真正成佛的见道正因。常常修这个法,所以叫无间加行。不断地努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超过了不退转地。
大乘见道,是大乘道无漏法所依,故名近大菩萨提加行。从二地至七地智,速能成办法身果,故名速疾证大菩提加行。第八地智,是普于三种种性转*轮之净地智,故名利他加行。
八地菩萨以前,所有的见地,修证,还只是自利。八地以后,才能包括利他之行,还没有到成佛之果。如此等等,弥勒菩萨把修行的次序功夫,统统告诉我们了。自己要多作研究。
修定的时候,楞严经中谈到五十种魔的境界。现观庄严论中告诉我们,有四十六种魔境界。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若于加行生住圆满随一留难之魔事,是加行过失相界。从未入道乃至七地,修加行之过失有四十六种魔事,依自违缘有二十种。
修行有时会碰到障碍,这些障碍就叫魔境界。比如你打坐坐得好,突然家里有事,或者感冒生病了,障碍多得很。不修行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越修行,事情越多。因为福德资粮不圆满,所以障碍重重。在四十六种魔境界中,其中有二十种是依自违缘而来,要特别注意检点。
所以佛法是要我们随时检查自己,随时提高自己的警觉,差一点都不行。所谓正与邪,佛与魔,有时候连一线都不隔。弥勒菩萨在这里,分析得清清楚楚。
这四十六种魔道的境界,主要是就见解而言,并不是像一般所讲的有个魔,或有个鬼的那种魔的观念。
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这一句偈子非常重要。学佛的人有一个重大的测验,就是我们这个色身转了多少,自己有数。如果色身的业力还在粗重的范围,轻安没有发起,纵然你的境界再好、见地再高,你的什么无念清净啦,见到空啦,都是假的,靠不住。而且大家的功夫多半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如隔日发寒热病一样。今天发寒,明天发热;今天好一点,明天又掉了;过两天又捡一点回来,忽然又不对了。像打摆子一样,一阵冷一阵热。都靠不住,因为色身的业力没有转。但是,由于色身转化的原故,没有了疑惑,这个时候,安住善法,才得自利利他,才足以为人师。
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
修行人要自我测验,自利利他。一切善行,都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做起。其实这当中,任何一点都很难做到,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有十块钱,布施两块钱容易;你只有一块钱,布施一块半才难。佛经说: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不过真布施的人多半是穷人,因为世界上只有穷人比较同情穷人,自己不穷就不了解穷人的痛苦,所以真正的菩萨心肠,是在这种地方。
行、施等都是很难的,这些道理很深,不是一般随便说说而已。见义就要勇为,毫不犹豫地做去,要修最慈悲的行为。学佛基本要学慈悲,可是没有人真发起慈悲行。不要说行为,心理转变都很难,这个功德不圆满,空性不会见得透彻,这也是呆板的道理。
不共五盖住,贪瞋痴慢疑为大五盖,真修行的人,决不能与五盖并存。你是佛,就不是魔;你是魔,就不是佛。两者不能通融的。
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恒洁净,身不生诸虫。
随眠烦恼跟着你,缠着你,使你一天到晚昏昏沉沉,好像在睡眠中一样。要把这一切心理烦恼摧伏,五十一位心所发出来的作用还很多,都要一一摧伏。
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要注意卫生,像菩萨们,都打扮得很漂亮,除了头陀以外,在家菩萨都是庄严其身。
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狱。
心里无邪曲,要行头陀行。并且要有利他之心,同地藏王菩萨一样,牺牲自己,专门利益他人,敢向地狱去度众生,地狱众生不度完,宁可不成佛。要有这个精神才可以学佛。
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
瑜伽师地论讲四十六种魔境界。实际上魔对我们哪有办法!魔绝对魔不了人,是我们自己把魔骗了来。我最近作了一首诗:
一灯丈室念初平 梦里江山倍有情
八万龙天齐问讯 大千世界步虚声
欲坚道力凭魔力 自笑逃名翻近名
…
《如何修证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