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现代医学▪P4

  ..续本文上一页八(南传为西历五月月圆日)后半夜,偶抬头睹天边的明星而悟道,豁然了彻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解脱了生命的种种痛苦,成为觉行圆满的佛陀,自称“我觉知圆满,不从他悟,道来已成,生死已出,自知不再轮回生死,知如实,见如真”。佛陀所达到的境界,在佛学中称为涅槃,也就是佛陀导人们要过到的终极目标。据佛学认为,只有达到了涅槃境界,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才能最终达到完全的安定与圆满状态。

  佛学经典中对涅槃的描述,从各个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佛陀所确立的这一人生终极幸福目标的具本内涵。首先,达到涅槃境界的人在心理上体会到的是一种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的极芳的快乐。《涅备经·圣行品》中说:“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著阿罗汉,亦名为受乐。”又曰:“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本事经》中说:“实极安乐,涅槃涅槃。无贪无怨,安隐苦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大智度论》卷八说:“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所以涅槃境界又被称为极乐境界。和种心灵内在大乐的显现,在佛学来看是心理高度健康、平衡、稳定的结果。它绝不随任何外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虽“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注释:《坛经·机缘品》。),而依然能保持“真常寂灭乐”(注释:《坛经·机缘品》。),所谓“八风吹不动,涅槃相如是”(注释:坛经·机缘品。)。

  其次,达到佛陀涅槃境界的人,在其生理结构上,亦有著相应的体现。据佛经称,因释迦放弃苦修,其五位随从侍者便绝望而离之他去。待释迦于菩提树下证悟涅槃后前去教化他们,五位侍者仍发誓不理睬他,但当远远地目睹到成佛之后的释迦体态不凡,光焰威赫之时,他们便立刻折服了。按佛学观点,达到佛陀涅槃境界人,其身体必然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种种生理结构上的特点。即便是没有达到佛陀境界,但已证入或悟入涅槃的罗汉、菩萨,其生理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能显示出不同于常人的身体功能。据《涅槃经》卷二十三载:“如来有八种大自在,即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飞空,四、现无量身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八大身在的说法尽管目前能以为现代科学完全接受,但其中包含的对完美生理健康的追求和理想,却是与现代医学的思路相一致的。而且从前气功研究中所显露出的某些无法解释的特异功能的端倪来看,佛学对人的生理所能达到的完美状态的认识。亦并非全是幼稚的幻想。

  达到涅槃境界的人在道德上亦是完美无缺的,永远脱离了人类贪、瞋、痴、慢、疑等种种不良心态,所谓“贪欲永尽,瞋恚永除,愚痴永尽”(注释:《杂阿含经》十八经。)。并断除了杀盗淫妄等种种恶行,不再做危害众生及自己的之事,“宁舍身命,终不为恶……宁舍身命,不恼于他”(注释:《集一切福三昧经》卷上。)。

  总之,从个人心身角度来说,按《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涅槃具有八种特点:“譬如甜酥,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俱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从而实现了个人心身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状态。

  在佛陀看来,涅槃,本来就是人类及所有众生的本然状态,是人类的内在的本质,也是众生可以成佛实现最高幸福的根本上依据,此即所谓“自性清净涅槃”。《成唯识论》卷十云:“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清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唯真圣者,自内所证。”所以,在实现涅槃后的佛看来,“佛界众生界,一界无界别”(注释:《宗镜录》卷十九。),“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注释:《中论·观涅槃品》。),“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注释:《圆觉经》。),因而常住于无住涅槃的境界,“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转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注释:《成唯识论》卷十六。)。这种为大乘佛学所极力提倡的无生涅槃,已完全超出了对个人身心道德的完整健康的追求,而把所有人类及有情众生的完整健康当作目标。既在涅槃为每一众生的内在本质和要求,大乘共菩萨的追求就当如《金刚经》所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为每一众生都最终实现其涅槃健康的本性而努力。“不为自身求快乐,但却救护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注释:《华严经·十地品》。)。

  佛学无住涅槃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大乘佛学“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追求,所谓“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士,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释:《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此实现每一个人的完整健康,实现每一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及至宇宙的健康与和谐之目标,正是释迦佛的根本情怀。大乘《佛本行经》载,佛陀出家时即立誓曰:“我今为诸天人世间作利益故,发心出家。”按照这种大乘佛学精神,延长人类寿命,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社会——自然的整体健康,乃是菩萨义不容辞的责任。《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谓:“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是乐因缘,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华严经·十回向品》云:“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佛教以无住涅槃精神服务众生,其成果集中体现于大乘佛学的净土思想中。佛学所谓的净土,并非一般宗教意义上的世外天堂,而是觉悟众生以心力、愿力共同铸造成的美好世界。在这种净士世界中,人、自然、社会都达到了完美的健康与和谐。人们最熟悉的西方极乐世界,人皆是由莲华化生,免去了妇女生产之痛苦,而且寿命极长,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人们生活没有任何痛苦,“但受诸乐”。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及其美好,“共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蔓陀罗华”,且有“诸宝行树,及宝罗纳,出微妙音,如百千乐,同时俱作”。其国人民,一心向善,“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每日供养十方诸佛,然后“饭食经行”,且都住于“阿靳跋致”,日益趋向于佛的圆满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佛陀向人们展示的最完美、健康社会的典型(注释:参见《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对于目前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佛陀指出了它种种弊病,认为目前尚是一个不健康的世界。总起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称为五浊。首先是命浊,人寿短促,长者不过百;其二为众生浊,人民道德水准低下,不敬可敬,不畏可畏;三为烦恼浊,多贪执,多有争讼,多为谄诳伪妄之语;四为见浊,人们多行邪法,如今日邪教盛行等;五为劫浊,生存环境恶劣,饥馑众多,人民多受刀兵之苦。这五方面的问题也是现代医学要实现完整的大健康目标必须解决问题。佛陀宣扬佛法,正是为了彻底摆脱这些苦难,使人类达到幸福健康的彼岸。如《佛说弥勒成佛经》所言:“忍辱勇猛大导师,对于五浊不善世,教化成熟恶众生,今彼修行得见佛,苛负众生受大苦,令入长乐无为处。”对于此娑婆世界的发展,佛陀认为经过众生的努力和改造,待将来弥勒佛下生时,必有一全新的面貌,并构画出了这一世界新貌的模式:首先自然环境极其优美,其地平净,如琉璃镜,无石沙瓦砾。金银宝玉,现于地上。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软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朶炽盛。自然粳米,无有糠烩,众味具足。没有了蚊虻蟋蝎蝇蚤和蛇恶虫,天空雨八味水,润泽普周,地上却没有积水,亦无泥淖。空中清明,净无云翳。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注释:参见《长阿含经》卷十八。)。生态环境达到了高度和谐健康。同时,人民身心健康也处于很高水准。“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疾,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注释:《佛说弥勒成佛经》。)。从整个社会及人民道德水准看,也远远高高于今世。“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窥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 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勤勉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父,语言谦逊”(注释:《佛说弥勒成佛经》。)。这种人、社会、自然健康和谐的美好蓝图,正是现代医学和人间佛教共同追求的目标。

  严格说来,由于哲学根基与实现手段的不同,在佛学所追求的涅槃极乐与现代医学的健康幸福之间,尚存在许多差异。以佛学的眼光来看,现代医学对人、社会、自然的本质及其健康的认识不够究竟和彻底,属于“世间极成真实”与“道理极成真实”(注释:《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的层次,没出没达到佛学“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和“所知障净智所现真实”的高度;其维护健康的手段亦因过于物质化难以达到最终目的。在现代医学目前的掌握的知识看来,佛学的目标又过于高远,显得疏阔而不够现实,有一定期幻杨色彩。但这种佛学与现代医学存著的彻底与不彻底,有无现实可能性之别,正随著人类认识的逐步发展和深化而变的越来越小。事实上,现代医学的“二千年健康计划”及“二十一世纪宣言”完全可以被佛学认同为达到彻底度脱众生,终达人间净土的手段,而佛学的涅槃理想也完全可以被现代医学作为丰富、深化自身,完善追求目标的源泉之一。二者的互融汇无疑将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日益完整。…

《佛学与现代医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