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四 持戒品▪P2

  ..续本文上一页整个供养佛陀过程中,福光王子从未沐浴或洗过澡,也未生半点疲劳厌烦之心。除却进食与大小便外,王子自始至终都未曾安坐片刻。

  后当义成慧如来显示涅槃时,王子将佛陀遗体用红檀香木荼毗,并在百千年中用佛陀舍利做成遗塔,且以整个瞻部洲鲜花、妙香、乐器与花鬘供养如来遗塔。后又造成八亿四千万座佛塔,并以七宝所成之璎珞、珍宝华盖而为装饰。王子还在每座佛塔前供养七宝伞、千万击钹乐器与千万灯盏、六亿四千万盏香油灯,再加涂香、粉香种种供品,又沿佛塔四周广植花树,如是虔敬供养一千万年。

  王子供养圆满后决定舍俗出家,他披上三法衣后便只靠化缘维持生活。整日端坐从不睡觉,亦不随昏沉、睡眠而转。以如此之知足少欲态度,福光于四千万年中坚持做法布施。他对别人“善哉”等赞叹语都不希求,更不用说博取别种名闻利养。无论向别人宣说佛法或自己闻法,从来也无厌倦之态。诸天天人亦对他恭敬承侍,而王妃、眷属、亲友、城中诸人皆紧随其后出家求法。对此等追随王子出家之人,净居天天人都佩服赞叹道:“我们供养这些人与对三宝供养承侍并无差别。”天人边说边对其谦恭侍奉。

  义成慧如来涅槃后,福光比丘守持、弘扬如来教法长达六千四百万年。

  佛陀即以此种方式于无量无边如来前广行供养。福光王子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其父具光国王便是后来之阿弥陀佛;城中天神即是后来之不动佛。佛经中说,恰如福光王子一般,诸菩萨在希求无上菩提道时,以清净心泯灭一切可爱、不可爱外境,一直以不放逸心厉行善法。

  和气四瑞

  久远之前有一地方名为嘎西,其地长有茂密森林。森林中栖息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四动物和睦相处,远离一切争论,欢乐、祥和安稳度日。一日,四动物商议道:“我们应恭敬最年长者。”于是经相互协商后,大家一致同意以烈卓达树作为参照,对比相互之间长幼顺序。羊角鸟建议说;“你们均应谈谈各自小时候所见树之身量。”

  大象首先发言道:“我们年幼时见到此树,它有与我现在身体同等之高度。”

  猴子紧接着发言:“当我小时候与猴群看见这棵树时,它有我现在身体同等高度。”

  听罢二位所言,大家一致公认道:“象与猴子比较,当属猴子年岁较长。”

  山兔则接过话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尚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两片叶子上的露水。”

  于是大家又评议说:“与前二位比较,你山兔应算年龄较老。”

  羊角鸟最后说:“无论怎样,这棵树你们幼时都见过。而我以前只吃过这棵树之种子,在此地撒下不净粪后,它才能破土而出并日益长大。”

  其余三位伙伴则一致说道:“我们当中属你年岁最长,大家理应对你恭敬承侍。”言罢,猴子首先对山兔、羊角鸟礼敬一番,山兔则对羊角鸟恭敬顶礼,而大象则对其余同伴皆恭敬承侍。自此之后,四动物间无论日常起居或行走外出均按长幼顺序次第相谐。有时行进到山势较陡地方,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站立羊角鸟,煞是老幼有序。

  四动物共同发愿行持善法,羊角鸟告诉诸位道:“我们应即刻断除杀生。”大家听后便都问它:“如何断除?”羊角鸟向它们解释说:“我们即便只吃水果、野草,也有杀生与不杀生两种可能。从今往后,我们只应以不杀生方式进食。另外,在我们享用一切物品时,应力断不予取,坚决不拿非我们所有之物。并且在平日生活中,还要戒除邪淫、妄语、饮酒诸过,就连有些含有能令人眩晕、陶醉之物的树叶、水果,也不应饮食。”

  四伙伴于是开始持守五戒,并一直坚持不懈。羊角鸟后来又鼓励同伴们说:“我们不但要自己守持,还应动员其它众生严守五戒。”接下来,山兔便开始劝所有山兔、猴子就开始劝所有猴子、大象则对同类及老虎、狮子等猛兽苦苦相劝,希望它们均能守护五戒。此时羊角鸟则对它们说:“所有你们无法调伏之无脚、四足、飞禽等等,均交与我来对付,我会想方设法令它们皆守五戒。”

  几位好伙伴从此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力图令旁生也能行持五戒,在它们带动、劝请下,动物们都能渐渐做到互不损害、如理如法在森林中平和度日,以其厉行善法之因,天人也降下和合雨水。后来,整个大地之上,庄稼丰熟、植物茂密、鲜妍之花满目盛开,整个国家喜获丰收、财富圆满。

  人们均亲眼目睹上述国泰民安景象,国王则理所当然地认为此乃自己如理如法治理国家所感得,而王妃、众太子、大臣、城中诸人则以为此乃他们各自威力所感得。国王后来了知此种情况后,心中明白人人都自负认定自己实为令国土风调雨顺、国民平安吉祥出力最大者,于是他便想到看相者那里问个究竟。但看相人却无法看出此中奥妙。

  离鹿野苑不远处有一园林,有一受人人恭敬之仙人就居住于此。国王就又亲往具五神通之仙人处问讯:“目前在我治下国土中,众生互不损恼、和睦相处、如理如法安居乐业,天人也降下雨水,以至于林木茂盛、庄稼丰饶。我当然认为此乃我如理如法住持国政所感得之果报,而王妃、城中诸人等又各自以为此乃他们威力所感。请问到底是谁引来如此祥瑞景致?”

  仙人最终一语道破天机:“这并非依靠国王、王妃或太子等人之能力就能感得,实是你国中四动物威力所致。”国王不觉心生好奇:“我倒要看看它们有何神通异能。”仙人则回答说:“无甚奇异之处可供你观瞻,它们只是严守五戒而已。若你能如此行持,也会给你及国家带来无穷利益。所谓五戒者,是指戒杀生等……”仙人接着便向国王宣说了五戒教义。

  国王闻已就发愿道:“我一定持守禁行五戒。”不惟国王如是行持,从王妃到众太子及城中诸人,人人都开始以五戒规范个人行为。

  闻听梵施国王与眷属相继守持五戒,邻国也将此消息辗转相告,以至瞻部洲许多众生都渐渐以五戒作为日常行持。这些五戒行者死后均得以转生三十三天,而帝释天则对天人眷属宣说原因道:“受人恭敬、于森林中苦行之羊角鸟,率 先行持梵净行后,引导世间很多众生都守持戒律。以此缘故,才多有人众死后转生善趣天界。”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就曾为那只羊角鸟;而山兔则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猴子为后来之目犍连比丘;大象则为后来之阿难比丘。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变为旁生时,亦能让自他守持戒律。变成人、天等众生后,此类行为更是举不胜举。

  另外,释迦牟尼佛为帝释天时,当时有大批非天军队正与天人激烈交战。天人无法取胜,只得败退而回。在撤退路上,天人遇一铁柱树,树上有大鹏鸟刚孵出之幼雏。慌乱之中,天人所骑马车上之辕木撞着铁柱树,结果险些撞落大鹏鸟幼仔。帝释天对驾车者玛得乐说道:“你驾车时万勿触碰大鹏鸟幼雏。”玛得乐辩解说:“我实在无计可施,因后有非天军队穷追不舍。”帝释天正色说道:“我们即便死去也不足为惜,但此乃可怜、弱小幼鸟,一定不能被我们杀害。”帝释天随即命令玛得乐马上返回,结果马车又折返回去。而非天却因恐惧、害怕,顿时四散逃亡。

  婆罗门子智慧抉择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一婆罗门儿子,当时有一大臣广闻博学,智识渊博,婆罗门子便在大臣处听闻吠陀教授,随后就精通一切以吠陀为主之学问技艺,并因此而深获上师特别关爱。

  一次,大臣为观察众弟子心性差异,便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已陷经济困窘状态,贫穷无财、一无所有。”众弟子皆对上师恭敬爱戴,于是他们便开始化缘,并以化缘所得饮食供养上师。谁料上师却说道:“我无需你们辛苦化缘,如欲真正帮我,则可为我募集一些钱财。”弟子们为难应对:“我们现在无此福报,只能以化缘行乞。供养我们之人实乃微少,若欲在婆罗门中招集财富,我等既无办法也无能力。”

  上师则进一步“启发”道:“发财一般需通过学问才能得致,怎奈我现已人老力衰,无有办法再行此举。”弟子们坚定说道:“如有我们可为你尽力之处,请尽管吩咐。为报答传法之恩,我们会为你竭尽心力做一切事。”上师这时就故意说出所有想法:“一般心志脆弱、不坚强之人怕难以成办,但你们还是应当想方设法助我广集钱财。古人云:“穷婆罗门可偷盗,无财无富即贫穷,无人知晓窥见时,即可窃取他人财。婆罗门依此积财,偷来钱物归自己,若能亲夺众人财,此乃对师大护持。””众弟子听到后不经观察,即刻应承下来。

  而此婆罗门子则素来禀性善良,他听到上师所说话后即认其并不合理,故而一直未肯抬头。上师看见后,觉得此人可能尚具一定智慧,便欲亲自对其观察一番:此人是不敢偷窃,还是对我漠不关心?或者觉我所言不如法而不愿听从?我应再三观察。上师一边想一边就对此婆罗门子说道:“其余婆罗门弟子听说我贫穷后皆不忍心坐视不管,他们各自都欲发挥自己所能助我一臂之力。而你却低头不语,不知你是对我不关心,还是不敢偷盗?你为何沉默不言?”

  此婆罗门子诚恳说道:“我实非不关心上师,也绝非对上师贫穷困苦置之不理,我只是觉得上师所说并不合理,因你所说可于谁都无法看见之时、之处造恶业,实际绝无存在可能。对非天、天人、佛陀而言,有何可逃脱他们眼目观照之事?认为自己造恶别人不知,真乃愚痴之见。你自己就已了知自己为非作歹,这怎能说无人知道?此乃自己亲知、亲做之铁定事实。如此看来,这样行事焉能无有过失。所以我对如此行事毫无兴趣,亦不敢恭维上师所订计谋。”

  上师听到后非常高兴地说:“你为真正明了如何取舍我所言含义之人,绝不肯为财富而丧失自己智慧,真乃了不起之大智大勇。若一人以无惭无愧心违法行事而得天王果位,还不如自己亲捧破旧器皿前往敌人门口讨食过活。”

  婆罗门子闻言后开始赞叹上师妙计,并高兴说道:“所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四 持戒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