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整個供養佛陀過程中,福光王子從未沐浴或洗過澡,也未生半點疲勞厭煩之心。除卻進食與大小便外,王子自始至終都未曾安坐片刻。
後當義成慧如來顯示涅槃時,王子將佛陀遺體用紅檀香木荼毗,並在百千年中用佛陀舍利做成遺塔,且以整個瞻部洲鮮花、妙香、樂器與花鬘供養如來遺塔。後又造成八億四千萬座佛塔,並以七寶所成之璎珞、珍寶華蓋而爲裝飾。王子還在每座佛塔前供養七寶傘、千萬擊钹樂器與千萬燈盞、六億四千萬盞香油燈,再加塗香、粉香種種供品,又沿佛塔四周廣植花樹,如是虔敬供養一千萬年。
王子供養圓滿後決定舍俗出家,他披上叁法衣後便只靠化緣維持生活。整日端坐從不睡覺,亦不隨昏沈、睡眠而轉。以如此之知足少欲態度,福光于四千萬年中堅持做法布施。他對別人“善哉”等贊歎語都不希求,更不用說博取別種名聞利養。無論向別人宣說佛法或自己聞法,從來也無厭倦之態。諸天天人亦對他恭敬承侍,而王妃、眷屬、親友、城中諸人皆緊隨其後出家求法。對此等追隨王子出家之人,淨居天天人都佩服贊歎道:“我們供養這些人與對叁寶供養承侍並無差別。”天人邊說邊對其謙恭侍奉。
義成慧如來涅槃後,福光比丘守持、弘揚如來教法長達六千四百萬年。
佛陀即以此種方式于無量無邊如來前廣行供養。福光王子即是後來之釋迦牟尼佛;其父具光國王便是後來之阿彌陀佛;城中天神即是後來之不動佛。佛經中說,恰如福光王子一般,諸菩薩在希求無上菩提道時,以清淨心泯滅一切可愛、不可愛外境,一直以不放逸心厲行善法。
和氣四瑞
久遠之前有一地方名爲嘎西,其地長有茂密森林。森林中棲息著一只羊角鳥、一只山兔、一只猴子,還有一頭大象,四動物和睦相處,遠離一切爭論,歡樂、祥和安穩度日。一日,四動物商議道:“我們應恭敬最年長者。”于是經相互協商後,大家一致同意以烈卓達樹作爲參照,對比相互之間長幼順序。羊角鳥建議說;“你們均應談談各自小時候所見樹之身量。”
大象首先發言道:“我們年幼時見到此樹,它有與我現在身體同等之高度。”
猴子緊接著發言:“當我小時候與猴群看見這棵樹時,它有我現在身體同等高度。”
聽罷二位所言,大家一致公認道:“象與猴子比較,當屬猴子年歲較長。”
山兔則接過話說:“我小時候,這棵樹尚只有兩片嫩葉。我還舔過這兩片葉子上的露水。”
于是大家又評議說:“與前二位比較,你山兔應算年齡較老。”
羊角鳥最後說:“無論怎樣,這棵樹你們幼時都見過。而我以前只吃過這棵樹之種子,在此地撒下不淨糞後,它才能破土而出並日益長大。”
其余叁位夥伴則一致說道:“我們當中屬你年歲最長,大家理應對你恭敬承侍。”言罷,猴子首先對山兔、羊角鳥禮敬一番,山兔則對羊角鳥恭敬頂禮,而大象則對其余同伴皆恭敬承侍。自此之後,四動物間無論日常起居或行走外出均按長幼順序次第相諧。有時行進到山勢較陡地方,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頭頂站立羊角鳥,煞是老幼有序。
四動物共同發願行持善法,羊角鳥告訴諸位道:“我們應即刻斷除殺生。”大家聽後便都問它:“如何斷除?”羊角鳥向它們解釋說:“我們即便只吃水果、野草,也有殺生與不殺生兩種可能。從今往後,我們只應以不殺生方式進食。另外,在我們享用一切物品時,應力斷不予取,堅決不拿非我們所有之物。並且在平日生活中,還要戒除邪淫、妄語、飲酒諸過,就連有些含有能令人眩暈、陶醉之物的樹葉、水果,也不應飲食。”
四夥伴于是開始持守五戒,並一直堅持不懈。羊角鳥後來又鼓勵同伴們說:“我們不但要自己守持,還應動員其它衆生嚴守五戒。”接下來,山兔便開始勸所有山兔、猴子就開始勸所有猴子、大象則對同類及老虎、獅子等猛獸苦苦相勸,希望它們均能守護五戒。此時羊角鳥則對它們說:“所有你們無法調伏之無腳、四足、飛禽等等,均交與我來對付,我會想方設法令它們皆守五戒。”
幾位好夥伴從此開始想盡各種辦法力圖令旁生也能行持五戒,在它們帶動、勸請下,動物們都能漸漸做到互不損害、如理如法在森林中平和度日,以其厲行善法之因,天人也降下和合雨水。後來,整個大地之上,莊稼豐熟、植物茂密、鮮妍之花滿目盛開,整個國家喜獲豐收、財富圓滿。
人們均親眼目睹上述國泰民安景象,國王則理所當然地認爲此乃自己如理如法治理國家所感得,而王妃、衆太子、大臣、城中諸人則以爲此乃他們各自威力所感得。國王後來了知此種情況後,心中明白人人都自負認定自己實爲令國土風調雨順、國民平安吉祥出力最大者,于是他便想到看相者那裏問個究竟。但看相人卻無法看出此中奧妙。
離鹿野苑不遠處有一園林,有一受人人恭敬之仙人就居住于此。國王就又親往具五神通之仙人處問訊:“目前在我治下國土中,衆生互不損惱、和睦相處、如理如法安居樂業,天人也降下雨水,以至于林木茂盛、莊稼豐饒。我當然認爲此乃我如理如法住持國政所感得之果報,而王妃、城中諸人等又各自以爲此乃他們威力所感。請問到底是誰引來如此祥瑞景致?”
仙人最終一語道破天機:“這並非依靠國王、王妃或太子等人之能力就能感得,實是你國中四動物威力所致。”國王不覺心生好奇:“我倒要看看它們有何神通異能。”仙人則回答說:“無甚奇異之處可供你觀瞻,它們只是嚴守五戒而已。若你能如此行持,也會給你及國家帶來無窮利益。所謂五戒者,是指戒殺生等……”仙人接著便向國王宣說了五戒教義。
國王聞已就發願道:“我一定持守禁行五戒。”不惟國王如是行持,從王妃到衆太子及城中諸人,人人都開始以五戒規範個人行爲。
聞聽梵施國王與眷屬相繼守持五戒,鄰國也將此消息輾轉相告,以至瞻部洲許多衆生都漸漸以五戒作爲日常行持。這些五戒行者死後均得以轉生叁十叁天,而帝釋天則對天人眷屬宣說原因道:“受人恭敬、于森林中苦行之羊角鳥,率 先行持梵淨行後,引導世間很多衆生都守持戒律。以此緣故,才多有人衆死後轉生善趣天界。”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就曾爲那只羊角鳥;而山兔則爲後來之舍利子比丘;猴子爲後來之目犍連比丘;大象則爲後來之阿難比丘。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變爲旁生時,亦能讓自他守持戒律。變成人、天等衆生後,此類行爲更是舉不勝舉。
另外,釋迦牟尼佛爲帝釋天時,當時有大批非天軍隊正與天人激烈交戰。天人無法取勝,只得敗退而回。在撤退路上,天人遇一鐵柱樹,樹上有大鵬鳥剛孵出之幼雛。慌亂之中,天人所騎馬車上之轅木撞著鐵柱樹,結果險些撞落大鵬鳥幼仔。帝釋天對駕車者瑪得樂說道:“你駕車時萬勿觸碰大鵬鳥幼雛。”瑪得樂辯解說:“我實在無計可施,因後有非天軍隊窮追不舍。”帝釋天正色說道:“我們即便死去也不足爲惜,但此乃可憐、弱小幼鳥,一定不能被我們殺害。”帝釋天隨即命令瑪得樂馬上返回,結果馬車又折返回去。而非天卻因恐懼、害怕,頓時四散逃亡。
婆羅門子智慧抉擇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一婆羅門兒子,當時有一大臣廣聞博學,智識淵博,婆羅門子便在大臣處聽聞吠陀教授,隨後就精通一切以吠陀爲主之學問技藝,並因此而深獲上師特別關愛。
一次,大臣爲觀察衆弟子心性差異,便告訴他們說:“我現在已陷經濟困窘狀態,貧窮無財、一無所有。”衆弟子皆對上師恭敬愛戴,于是他們便開始化緣,並以化緣所得飲食供養上師。誰料上師卻說道:“我無需你們辛苦化緣,如欲真正幫我,則可爲我募集一些錢財。”弟子們爲難應對:“我們現在無此福報,只能以化緣行乞。供養我們之人實乃微少,若欲在婆羅門中招集財富,我等既無辦法也無能力。”
上師則進一步“啓發”道:“發財一般需通過學問才能得致,怎奈我現已人老力衰,無有辦法再行此舉。”弟子們堅定說道:“如有我們可爲你盡力之處,請盡管吩咐。爲報答傳法之恩,我們會爲你竭盡心力做一切事。”上師這時就故意說出所有想法:“一般心志脆弱、不堅強之人怕難以成辦,但你們還是應當想方設法助我廣集錢財。古人雲:“窮婆羅門可偷盜,無財無富即貧窮,無人知曉窺見時,即可竊取他人財。婆羅門依此積財,偷來錢物歸自己,若能親奪衆人財,此乃對師大護持。””衆弟子聽到後不經觀察,即刻應承下來。
而此婆羅門子則素來禀性善良,他聽到上師所說話後即認其並不合理,故而一直未肯擡頭。上師看見後,覺得此人可能尚具一定智慧,便欲親自對其觀察一番:此人是不敢偷竊,還是對我漠不關心?或者覺我所言不如法而不願聽從?我應再叁觀察。上師一邊想一邊就對此婆羅門子說道:“其余婆羅門弟子聽說我貧窮後皆不忍心坐視不管,他們各自都欲發揮自己所能助我一臂之力。而你卻低頭不語,不知你是對我不關心,還是不敢偷盜?你爲何沈默不言?”
此婆羅門子誠懇說道:“我實非不關心上師,也絕非對上師貧窮困苦置之不理,我只是覺得上師所說並不合理,因你所說可于誰都無法看見之時、之處造惡業,實際絕無存在可能。對非天、天人、佛陀而言,有何可逃脫他們眼目觀照之事?認爲自己造惡別人不知,真乃愚癡之見。你自己就已了知自己爲非作歹,這怎能說無人知道?此乃自己親知、親做之鐵定事實。如此看來,這樣行事焉能無有過失。所以我對如此行事毫無興趣,亦不敢恭維上師所訂計謀。”
上師聽到後非常高興地說:“你爲真正明了如何取舍我所言含義之人,絕不肯爲財富而喪失自己智慧,真乃了不起之大智大勇。若一人以無慚無愧心違法行事而得天王果位,還不如自己親捧破舊器皿前往敵人門口討食過活。”
婆羅門子聞言後開始贊歎上師妙計,並高興說道:“所言…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