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P3

  ..續本文上一頁正是!所言正是!”

  不爲美色逾越法規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西吾地方國王,他對一切衆生均如父親待子一般饒益、關懷。國王手下一位大臣育有一美似天女般女兒,凡有貪心之人一見到她,立刻就會陶醉在她美色誘惑之下,故而此美女也被衆人喚作陶醉姆。

  陶醉姆父親一日對國王說道:“如國王下屬中有人欲奉獻玉女寶,不知國王是否願意接受?請國王對此問題再叁思維一番。”國王立刻明白大臣此話含義,爲探知臣子女兒能否充任王妃,便派出一些婆羅門先行觀察、了解有關情況。

  當婆羅門來至陶醉姆家中、陶醉姆開始招待他們飲食時,這些婆羅門一見美女如花美貌,立即被其吸引,他們目光專注于她,以致廢食忘飲。大臣看見後便將女兒藏匿起來,自己親自爲婆羅門端去飲食。

  衆婆羅門離開美女家門後,均再叁感歎此番豔遇。他們一致認爲陶醉姆實在太過靓麗,簡直如幻化一般令人難以置信。他們心中思維道:此女人真乃名不虛傳,即便仙人見之也會受其引誘。國王若遇之,亦必沈醉情欲之中而無法自拔。如此發展下去,國王恐連佛法及世間重要事務都會統統放棄。如是思維後,他們在向國王彙報時就說:“此女人雖外表看來閉月羞花,但內裏實具惡相。故國王見她都不應該,更遑論娶其作王妃。”

  聞聽手下如此言論,國王也對陶醉姆從此再無希求心。而大臣在得知國王不欲納自己女兒爲妃子之心態後,便將女兒嫁與另外一大臣。

  國王後到王宮外睡蓮花園賞玩,陶醉姆得知後心想:就是這位國王說我具足醜相而舍棄我,不納受我爲王妃,對此我一直耿耿于懷,想不到他今日倒送上門來。想到這,陶醉姆便巧施脂粉,後直上屋頂端視國王。

  國王不經意間擡眼望見後,立刻目不轉睛盯住美女。他心下暗想:此女人是天女還是非天女?爲何長相如此令人驚魂?國王雖欲無有知足地一直觀看下去,怎奈馬車卻不得不駛過此地。回到王宮後,國王內心一直不感安樂,日夜都將陶醉姆容顔翻來覆去浮現于腦海回味。後來他問駕車者:“屋頂上女人到底是誰?”駕車人答言:“此乃大臣阿布巴嘎妻子,名陶醉姆。”國王于是當即知道此女人正乃原先被其父欲送與自己當王妃者,不過現已成爲別人之妻。他心中甚是失望。失落之余不免想到:所謂陶醉姆看來真可謂名實相符。

  從此之後,國王貪心愈發增上,心一直強烈貪執、系挂陶醉姆,就如不自由之人一般被情欲捆縛。由于心不安樂,天長日久,國王臉色日益萎靡不振,形容漸漸枯槁、憔悴。而陶醉姆丈夫乃爲一非常精通看相之人,他一望便知國王實是因爲貪執自己妻子才日漸消瘦。他原本對國王就十分敬佩、關心,此時便將國王請到一寂靜地告訴國王說:“臣下今晨供養天神時,一夜叉告訴我道:“國王愛戀陶醉姆,難道你竟無耳聞?”夜叉說完即隱身不見。既然如此,國王爲何不向我挑明,我非常願意將陶醉姆供養與你,請國王務必笑納。”

  聞聽此言,國王頓時因羞愧難當而低頭不語。雖然心中一直對陶醉姆貪戀不舍,但大臣這番話卻勾起國王深深思索,他馬上警戒自己萬不可因執著美色而輕舍人間法度,這實是國王曆來串習善法之所引發,使他懸崖勒馬,不再逾越世間善法軌道。他隨即對大臣說道:“此事極不應理,如此行事定會毀壞福德。我必定會死,而因果報應卻如影隨形,你亦會因離開妻子而感受痛苦,故我不欲做此等事情。無論今生來世,這種作爲都只會令自他受損。此乃愚者行爲,智者實不應效法。”

  而大臣則勸解國王說:“這樣行事怎能違背正法?這一點請國王勿需顧慮。若你能納受我妻子,這是對我布施提供幫助,是培植我福德之善因;如不接受,則是對我布施製造違緣,亦在增長臣下非福德之過。況且無有任何人會對此事造謠,國王也絕不會因爲此事而落惡名,因除你我兩人外,實無第叁者知曉,別人如何會譏諷嘲笑?”

  國王則堅持說道:“你雖對我關心異常,但也不能如此做事。即便無人知哓,不過只要是在作惡爲非,那就好似讓我吃下毒藥一般,我心定不快樂。何況天尊及一些瑜伽士又怎能視而不見?再者說來,讓你舍棄妻子也會令你痛苦不堪。”

  大臣還在繼續勸說國王:“你是君主,我爲臣子,這個女人你當然有權享用,這樣做並不違背世人教條與規範。對我而言,此女人可謂珍貴、可愛,但若我舍棄珍貴東西,將來則可憑此布施功德盡享更大快樂,亦必因之而得珍貴無比之來世善果。所以祈請國王一定接受陶醉姆。”

  國王依舊拒絕道:“希望你不要這樣講話,即使我能獲得如是利益,但如對布施者本人造成損害,則我甯肯自身被武器砍殺或跳入火坑也不願享受此種所謂最大快樂。”

  大臣還是不放棄向國王奉獻妻子之努力:“如果國王不願接受陶醉姆,我就令其去當妓女,這樣人人都可盡情占有她。故而國王還是接受爲妙。”

  國王不覺詫異說道:“你這大臣是否有些瘋顛?她從未做過壞事及對不起你之虧心事,你爲何定要用我來懲罰她?如你定要這樣做,則人人都會呵責你,你也會將自己今生來世之善根全部毀壞無疑。因此請勿如此行事,不要勉強自己去行善舉,你應喜歡公正合理之事。”

  大臣還未死心,他又對國王說:“如果國王心生歡樂,我心也會相應快樂起來。不管有無違犯法規,也不管衆人呵斥與否,我皆能忍受。除你以外,國中再無比你更重要之人,因此請一定答應我請求以令我福德不斷增上,再次請國王接納。”

  國王耐心對大臣解釋道:“既然你對我如此關心,我更不能舍棄你不顧。不管別人譏諷與否,也不管今生來世果報之人,世間、天人都會遠離、抛棄他。因此即遇命難,亦不應喜行非法,並令大過失因之而生。此等過失均無些微利益,且致人顧慮重重。此外,智者如做引起別人呵責或引生他人痛苦之事,則自己安樂亦難獲取。因此,我才不會損害任何人,只如理如法規範自己行爲。”

  大臣還不放棄向國王敬奉妻子念頭,他持續不撓地說:“爲國王利益,屬下本該爲你竭城奉獻,這又有何非法之處?我們本地臣民又怎會對你産生非法議論?臣下還是衷心希望你能接受陶醉姆。”

  國王仍繼續對他曉之以理:“如你真想合法行事,我們兩人不如找西吾地方精通世間法規之人評判評判,詢問一下他們對此事之看法、態度。”

  大臣連忙說:“諸位長輩都恭敬你,因你廣聞、具智,精通一切大小事務,無人能比。”

  國王緊隨其話頭答道:“你既如此承認,我更不會欺騙你。國王一般都會對有理、無理之世間事了如指掌,對臣民來說,國王十分關注民生疾苦,知疼知暖,又如何能欺惑民衆?既如此,臣民也理應隨國王教言努力去做,正如牛群本該隨牛王足迹一樣,臣民亦該如是隨順國王。再說如我自己不能管束、調伏自己,又怎能管理國中百姓?因此我關心民衆、遵守法規、維護自己清淨名聲,絕不隨順自己貪心。”

  大臣聽到國王如是所言後,深感國王毅力頑強、立場堅定,于是便在國王前頂禮道:“能在你這樣的國王治下當民衆真乃大福報。你守護法度、不喜世間貪愛。如你一般之國王,在森林中苦行之仙人都難以相提並論。看來國王名聲確實真實不虛、擲地有聲,理應值得贊歎。”

  世尊在因地時,如是感受痛苦,但也不入違規劣道,始終住于清淨戒律道中。

  飲酒過失

  釋迦牟尼佛以前爲帝釋天時,雖具天人圓滿安樂,但以大悲心非常猛烈之故,故而利益世間之心行從未間斷,他常常光顧人間,並以天眼遍觀人間疾苦。

  有次他照見紮沃國王因依止惡知識而致上行下效,國中臣民全都喜歡飲酒,且從不知嗜酒過失。大尊者當然明白喝酒有極大過患,他于是在心中思慮:有何妙計可救度國王?應先幫國王改掉惡行,再勸導其眷屬仿效。帝釋天就變幻成一身呈金色、相好莊嚴之人,頭發稍顯粗硬,並自然形成右旋發髻。他身著樹皮與安滋那野獸獸皮所成衣物,就好似梵天一樣身具威嚴。

  當他左手拿著容量不多不少、內盛滿酒之酒瓶出現時,國王紮沃正與眷屬邊痛飲邊聊天。他們面前所擺各種酒類包括米酒、果酒、蜜糖酒、葡萄酒等,正酒酣暢談之時,忽見一人出現在面前虛空中,衆人皆感稀有,便紛紛恭敬合掌。

  帝釋天此時則用雷聲一般清晰、威嚴聲音說道:“你們有誰願買我手中以鮮花裝飾瓶頸之器皿?”國王深覺罕見難聞,就恭敬合掌說道:“具足整個世間如日、月般美妙身軀的你,到底是誰?世人都欲了知你身份,你真應該告訴我們你是誰?我猜想你肯定具有稀有功德。”

  帝釋天所幻化之人回答說:“我是誰,你將來定會了知。只是如果諸位不怕毀壞今生來世功德利益的話,則可隨意買走我所捧之瓶。”國王頓覺稀奇:“我從未見過你這種賣東西方式,因世間慣例,賣東西者曆來只贊歎自己物品功德,從不講述過失,你倒不說妄語,直言你攜帶之瓶能敗壞今生來世事業。這等直人直語、直陳過失之行爲,表明你確實心地善良。不過此瓶中到底裝有何物?若我買來又能得到何種利益?你爲何要動員我們買?這些疑問都希望你能解釋明白。”

  帝釋天隨即以偈頌方式應答道:“大國王你仔細聆聽:這瓶中所裝不是水,也非酸奶、珍珠水、香花之水,酥油、乳汁也不是。瓶中盛滿惡性之水,你若真欲了知,實在應聽我詳述一番,我會細數其中原委。如你喝下此水,你定會沈迷難醒,以致走路顛顛倒倒,經常不明所以漂轉至陌生之地。且必定會喪失正知正念,再不能如理觀察、取舍哪些該吃、哪些不該吃之東西,你會將它們統統吞食下去。如你欲買我瓶中之水,這水中就飽含如上所述之種種惡劣品性,你們不妨直接買去。

  自己享用過後,連自己心都摸不著邊際,簡直與旁生就無兩樣。敵人更會譏諷你,因你已喪失理智地在他們面前跳舞、捶胸。喝過此水之後,你們會無慚無…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