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P4

  ..續本文上一頁愧;裸衣狂奔;毫無目的奔往城中,嘔吐不止;野狗會舔食你嘴,而你卻毫無顧忌;你自己會喪失智慧與正念,在道路上顛來倒去,晃晃悠悠不辨東西。若喝過此水,必會自甘沈淪,父母、親友、施主都會輕毀你,而你自己卻還無知無覺地經常與人爭辯、爭鬥。這樣的東西我要賣,恐怕只有愚人才願買。如還要貪執此水,縱令身處高位也會敗壞自己權勢。不僅如此,富裕財産、高貴種姓都會因之而敗壞,如此之水現正裝于我手中之瓶裏。

  喝過此水之後,你會突然大笑不止,也會突然痛哭不已。就如著魔一般,淚流滿面、情緒不定。而這能引導自己趨向被衆人譴責、輕毀、心識錯亂境地之惡水,現正裝于我所捧之瓶裏。這裏是一切痛苦之根本、一切罪業之來源、一切爭論之焦點、一切癡暗之源泉。你們難道還欲將之買去?

  你這個大國王理應了知,你所嗜飲者正與我瓶中之水無有二致。你所欲買者,完全具足上述過失。如沈醉、依賴此等能帶來無窮過患之劣酒,衆生都將盡墮恐怖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中。到那時,又有誰願承受此等痛苦?

  再說飲酒後又能令人失毀清淨戒律;引發各種謠言、誹謗纏身;導致自己愚昧頑癡、毫無慚愧。這樣說來,還有誰欲再飲酒?國王實在應該叁思到底該喝還是不該喝下這酒?”

  聽罷這些話語,國王深感獲益良多,對飲酒過患也能透徹明了,並自此之後打消心中嗜酒念頭。他衷心感謝帝釋天道:“你與慈悲父母、調伏弟子上師、知理與非理之智者無有區別,我今後必按你所說身體力行,絕不辜負你殷殷教導,一定要讓你心生歡喜。爲報答你恩德,我今供養你五座大城市、一百名仆人、五百乘騎、與駿馬配套之十駕馬車,請你一定收下。你乃真正予我利益之上師,切盼上師將來也能關照弟子。”

  帝釋天趁機又對國王開示道:“五座城市等供養物我皆不取,我真實身份實乃帝釋天,想你現在應該已經明白。若你真欲報恩,就當以我所言切實實行。如此行事,不但能獲取今生福德、名聲,來世亦可安享快樂。故而希望你能力斷飲酒,如理如法治理國家。”帝釋天說完即隱身而去。

  從此之後,國王、大臣及國中所有民衆都不再嗜飲狂喝,他們全部斷除了飲酒惡習。

  來世存在之理由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精進修習禅定,後以此功德而轉生梵天天界成爲天界仙人。雖在梵天盡獲禅定大樂,但以悲心強烈之緣故,他一直未忘利益衆生,並恒常關照欲界中心不快樂、蒙受痛苦之可憐衆生。

  一日,天界仙人照見東勝身洲一國王名爲支施者,因依止惡知識而致執持無有來世、因果斷滅等邪見,所言所行均與正法背道而弛。大尊者天界仙人內心明白此國王將來必墮惡趣,悲憫衆生之情感使他對支施立即生出悲心,于是便從梵天來至人間。

  國王見到仙人如燦爛明日般莊嚴身相時,不由自主就起身恭問道:“你這位具太陽般美麗形象者到底是誰?”仙人回答說:“我乃梵天天界仙人。”國王不覺連聲歎曰:“善哉!善哉!"隨後就呈上供品,並親自爲仙人端水洗足,同時又以羨慕語氣問仙人道:“你所擁有之大神變是以何種方式得到?”

  仙人回話說:“此神變乃通過禅定、持清淨戒律、守護根門、前世修持等方式而得。”國王聽罷不覺滿面疑惑:“多有衆人言說前世來生,未審此事是否確有其實?”仙人于是循循善誘道:“大國王,前生來世確實存在不虛。”“既然存在無疑,我如何才能生信?”國王以略帶不屑口吻說道。

  仙人便順勢將來世存在之理由詳述一番:“你欲了知後世決定存在之理亦非難事,可借助現量見到或以可靠推理、以及依憑自己智慧觀察等方法都可漸得定解。此外,依太陽、月亮、群星裝飾之天空、一些畜牲之經曆等方式亦可了知來世之真實存在並非虛诳假說,望你從此再勿對存在來世抱有懷疑、顧慮態度。

  另外,有些修習禅定之人亦可回憶起前世景象,故而人之前後世實屬決定存在。再以你觀察心識而言,前一刹那心誕生後一刹那心,前前後後無有窮盡,因此來世存在實爲天經地義。又比如住胎之時,衆生當下心識全賴前此心識爲因,以理推之,前生又何能倏而隱滅?我們所謂之眼識絕非依靠眼根、外境而有,心識更是有從未間斷之來來去去流轉過程。衆人憑依前世持戒、信心之不同,今生天生就有持戒、具信等現象産生,這等行爲實與父母並無多少因緣,又非無緣無故突然産生,除卻前生之因,又能有何種解釋?

  再看不論聰穎或愚笨衆生剛剛降生之時都會吮吸乳汁、尋覓飲食,這種現象依然可證明衆生前世就有此等習氣;如果前世有串習並恒常勤修,則今世即生當中也會擁有相應智慧。因此可知,前世串習力可引生後世明顯成熟。不承認來生之人,所持唯一理由便是:正如蓮花之盛開與閉合一樣,此間並無前後世關系;剛降生之衆生不經學習就會吸吮乳汁,也與前世無有幹系。此種認識實乃不知定時與不定時、有勤與無勤差別所致。

  與蓮花不同者在于:蓮花開合均需依賴日光,所以有定時差異;衆生天生就會喝奶,並不需依其它因緣,故而屬于無定時。又蓮花開閉乃無勤發生,因無心故;而衆生吸吮乳汁卻屬有心勤作舉動。因此這二者怎可相提並論?真希望國王善加觀察,能承認來世存在才如理如法。”

  而支施國王因邪知邪見非常深重,且屢屢造惡,因此一聽仙人宣說來世存在之理,內心就深感不安。他又問仙人道:“大仙人,你不應似哄小兒一般告訴我存在來世。若後世真實存在,我當然可以相信。如真是如此,則希望你能贈我五百兩黃金,我來世將之變成一千兩再送還給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仙人嚴肅對國王說:“一般而論,將財富當作利潤、賺取利益之人,大多本性低劣、貪欲熾盛、愚癡懈怠。對這種人如何能將財物拱手相送?即便贈其錢財,也會被他們很快耗盡。而具慚愧心及智慧之人,若以財布施,反而更會令財富節節增上。你剛才所謂來世還債之說純屬邪見,將財物送與此類執邪見之徒真乃了無實義。何況你因持惡見之故必會被業力拖向地獄,如此一來,誰又肯墮地獄去向你討還那一千兩債務?”梵天仙人馬上又向支施國王宣說了地獄種種慘痛。

  國王聞聽地獄中令人不敢目視、耳聞之恐怖景象後,終于舍棄原有邪見,他開始對來世存在之道理確信不疑。他向仙人頂禮道:“我過去隨順惡見流轉,如今聽到地獄痛苦後心生恐懼。如此之可怕痛苦不知何時就會降臨我身?我如今擔心、恐懼不已,希望你快快爲我宣說能免墮地獄之方便道。”仙人于是安慰他道:“你從此之後當護持正見,並勸請衆人也厲行善道,同時還要以大悲心斷除吝啬,且戒掉一切非法行。望你能常行布施、守持清淨戒律、嚴護根門,以此廣積福德,令自己不墮惡趣,並感受轉生善趣後之快樂。”天界仙人說完即消失不見。

  支施國王與眷屬從此之後均能守持正見,並廣做布施、持戒、積集福德資糧等善舉。

  不貪美色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梵施國王太子時,名爲嘎西美男。以前世精進修持之智慧串習引發,王子正當青春韶華之時,就對美女等一切能引生貪欲之對境無有絲毫貪執。他還把國王王位當成大過失之源泉,並因此而舍棄自己繼承王位機會,前往一寂靜山林專修禅定。

  一次從禅定中出定後,王子前往山野園林,途中見一美麗非常之人非人美女。美女一見王子,立即就被其相好端嚴吸引,她便主動跑到王子面前搭讪。爲引誘王子,美女打妄語道:“我有一朋友也爲人非人美女,她之美色即便天人見之也難免生貪。今日她見到你後,立刻就傾心于你,我正是她派來傳情達意者,希望你也能對她心生喜愛。”

  王子不動聲色地回答說:“這位美女若與你相較,是比你更端妍,還是與你一模一樣?”人非人美女答道:“她當然比我更妍麗。”王子則平靜回答說:“不論你或那位美女,所擁有之美色均會瞬間消失。不管生爲人非人還是天人,衆生容顔全部短如白駒過隙。你應谛聽:所有衆生之軀體無一不是儲藏不淨糞之臭皮囊,若貪執于它,將來必成感受痛苦之因。”王子將不可貪戀美色之理如是宣說一番。

  人非人美女聞聽之後即刻熄滅貪心欲火,她也願意從此精修禅定。而王子則又平靜回到自己所居茅棚,繼續實修禅定。

  世尊如是在因地苦修時,任何美女也無法損害王子清淨戒律。後當釋迦牟尼成道時,蓮花色舞女曾到世尊前極盡展示種種歌舞之能事,世尊同樣也爲其宣說佛法,並因之而摧毀蓮花色舞女之青春倨傲心理,使其獲證阿羅漢果。

  另外,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婆羅門種姓之人,對一切論典均精通無礙,對火供等一切事業也娴熟掌握,因而人人對他都十分恭敬。

  他後來了知在家諸多過失後便心生厭離,于是就前往一森林中苦行。因其慈悲力感召,有四只動物彙聚到他面前,宛如四位弟子一般。它們是:蛇、鴿子、烏鴉、野獸。四動物經常與他交往,後有一日,野獸對他說道:“大仙人,于此整個世界,恐怖實乃最大痛苦。”而烏鴉則認爲:“饑餓才是世上最大痛苦,不知大仙人有無免除饑餓方便法?”黑蛇發表意見說:“嗔恨心能焚毀自他所有功德,如有熄滅嗔恨法門,實爲稀有、善妙、殊勝。”鴿子最後說道:“貪欲大火猛烈熾燃,貪心之火一旦燃起,用皎月之清輝或清涼之水也無法澆滅。故而貪欲才爲世上最大痛苦,能熄滅貪心方爲最佳法門。”

  此婆羅門于是對它們因勢利導說:“這四大痛苦之根本乃在于無明,如無明滅盡,行等其它苦蘊也會全部滅盡無余。”四動物又說:“既然痛苦之源存在于生,那如何才能斷盡生之根本?”

  婆羅門則對它們開示道:“欲斬斷生死流轉,必須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諸不善業,這才能從根本上拔除生之大樹。”

  四動物聞已均贊歎道:“善哉!”隨後便回各自地方,按婆羅門教言努力修…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