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禅宗史 下(印顺法师)▪P27

  ..续本文上一页子之一,是「兼有文字性」的禅师。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县)德纯寺三十多年,曾受则天帝的礼请。智诜的弟子处寂(六六五──七三二),俗称唐和上,继承智诜的法统(大正五一·一八四中──下)。处寂──唐和上的弟子,有净众无相、洪州道一、南岳承远。无相(六八四──七六二)俗称金和上,移化到益州(今成都县)的净众寺。

  形式上继承处寂的法统,而实质是变了。如『历代法宝记』(大正五一·一八五上──中)说:

   「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语即是总持门」。

  「金和上所以不引诜、唐二和上说处,每常座下教戒真言:我达摩祖师所传,此三句语是总持门」。

  净众宗的「无忆无念莫妄」,上面曾经指出,这是与『坛经』的「无念无忆无着,莫起诳妄」相同。无相的禅法,就多少接近曹溪了。另一弟子道一宗密作「益州长松山马」),如『宋僧传』卷一0「道一传」(大正五0·七六六上)说:

   「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削发于资州唐和上,受具于渝州圆律师」。

  宗密传说道一是金和上弟子,如『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续一四·二七九)说:

   「剑南沙门道一,俗姓马,是金和上弟子。高节志道,随处坐禅,久住荆南明月山。后因巡礼圣迹,至让和上处。论量宗运,徵难至理。理不及让,又知传衣付法,曹溪为嫡,便依之修行」。

  道一(七0九──七八八)的出家年代,应为唐和尚时。道一为南岳门下最卓越的大禅师,虽从处寂出家,而不再是处寂的法系了。又弟子南岳弥陀寺承远(七一二──八0二),依吕温『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初事蜀郡唐禅师」(全唐文卷六三0),知道也是处寂的弟子,但承远别从玉泉慧真去了。处寂的门下,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外流,法门逐渐衰落。

  净众无相门下,有净众神会(七二0──七九四),俗姓石,继承了无相的法统,『宋僧传』卷九有传。又保唐无住(七一四──七七四),就是『禅门师资承袭图』中的「李了法」。无住本是老安的再传弟子,也曾从金和上受缘,成为形式上的继承者。而无住自己,从六祖慧能弟子太原自在和尚出家,尊曹溪慧能为六祖(根本否认了智诜以来的传承)。宣称:「达摩祖师宗徒禅法,不将一字教来,默传心印」。「示无念之义,不动不寂;说顿悟之门,无忆无念」(大正五一·一八0下、一九五下)。实为曹溪门下的一派,『历代法宝记』就是这一派的灯史。

  净众无相,多少还保有智诜以来的传统,称净众宗。此下,就逐渐衰落了。裴休撰『圭峰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七四三)说:

   「荷泽传磁州如;如传荆南张;张传遂州圆,又传东京照;圆传(圭峰)大师。大师于荷泽为五世,于达摩为十一世」。

  这是荷泽宗一系,圭峰宗密的法统谱系。这位「荆南张」,法名唯忠,又名南印,如『圆觉经略疏钞』卷四说:「磁州法观寺智如和尚,俗姓王。磁州门下成都府圣寿寺唯忠和尚,俗姓张,亦号南印」(续一五·一三一)。白居易所撰『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并序』也说:「学心法于唯忠法师,忠一名南印」(全唐文卷六七八)。唯忠就是南印,是荷泽神会的再传,宗密的师祖。『宋僧传』卷一一,唯忠传附于「伏牛山自在传」中。有关师资相承,这样(大正五0·七七二中)说:

   「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姓张氏。明寤之性,受益无厌。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证,见净众寺会师,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妍;御烛之龙,行而破□」。

  南印曾得曹溪的深法(应是从磁州智如得来),却没有人为他印证。净众神会为他印证,在一般来说,南印可说继承净众神会的法统,然宗密没有说起净众神会。南印的弟子,东京奉国寺神照的墓塔,建在荷泽神会旧塔的旁边。这可见南印唯忠以来,早就专承曹溪门下荷泽的法统,而中止了智诜以来净众寺的关系。

  上来一系列的叙述,充分看出了智诜系的人才外流,不断的消失在曹溪禅的法统中。大势所趋,不是谁所能左右得了的。

  在江南,石头、洪州、牛头的忽然隆盛的时代,彼此间都互通音问,学者们也往来参访。然对牛头宗来说,好景不常,在兴盛的表面,开始衰落了。这就是在相互参访中,来的还要回去,而去了的却不再回来。如:

  夹山如会(七四四──八二三),『宋僧传』卷一一有传。如会是「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大正五0·七七三中)。伏牛山自在(七四一──八二一),『宋僧传』卷一一有传。自在是「投径山出家」的,后来「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大正五0·七七一下)。这二位,或从径山法钦出家,或从径山(即国一)修学,但都成为道一的弟子。丹霞天然(七三九──八二四),如『宋僧传』卷一一「天然传」(大正五0·七七三中)说:

  「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出家)。

  「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

  天然是从石头出家的,中间参大寂道一,末后才来参径山。『传灯录』卷一四,以天然为石头的门人(大正五一·三一0中──下)。还有西堂智藏(七三五──八一四),如『宋僧传』卷一0「道一传」(大正五0·七六六下)说:

   「八岁从师,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谒径山国一禅师,与其谈论周旋,人皆改观。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藏乃回郡」。

  天然与智藏,是先从石头、道一参学,而后来参礼径山的。但这二位,都回到了石头与道一的门下。反之,芙蓉太毓(七四七──八二六),如『宋僧传』卷一一「太毓传」(大正五0·七七三下)说:

   「年才一纪,志在出家,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

   「巡礼道场,摄心净域。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而印可证明,必从先觉。遂谒洪州(原作「井」)大寂禅师,睹相而了达法身,刹那而顿成大道」。

  太毓是慧忠的弟子。「智能通达,不假因师」,只是求印证而已。结果,太毓成为道一弟子。天皇道悟(七四八──八0七),如上曾论及:他是「投径山国一禅师……直见佛性」的。「建中初,诣锺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虽然「两虚其心」,都 「相与吻合」(大正五0·七六九上──下),也只是求印证而已,但被看作石头的门人。宗密还知道他 「兼禀径山」,以后却成为洪州与石头的争夺人物。如上面所引述,丹霞天然与西堂智藏,初学曹溪禅,后来才参学牛头。太毓与道悟,都初学牛头,后来才来参曹溪门下。但结果,都成为曹溪禅的传承者。来了的还要回去,去参学的就不再回来。这一情形,在牛头宗盛时,慧忠、玄素、法钦的门下,就流露了衰落的气象。再下去,牛头与鹤林,没有卓越的禅师;而径山竟不能延续其法脉。道一门下,如越州慧海,婺州灵默,明州法常,杭州齐安,常州太毓等,虽还没有直到润州(南京、镇江等)来,而江东禅风,已面目一新,归于曹溪的南宗了!

  达摩禅──南天竺一乘宗,不适于南方的虚玄文弱,转入北方,才逐渐孕育成长。在大唐统一时代,移入南方,融摄南方精神。分化,对立,成为多种的宗派,最后又统一于曹溪。在会归于曹溪的过程中,剑南的智诜系,江东的牛头系,消失在曹溪的法系中,最为显著。北宗与荷泽宗,经会昌法难,中原衰落而衰落了。禅宗成为洪州与石头──二大系的天下。洪州系以江西为中心,禅风强毅,活跃在江南而显出北人的特色。会昌以后,洪州宗的主流(沩仰由南方人创立,迅速消失在石头系统中),移入北方。如临济义玄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兴化存奖及南院慧□,都在魏府(今河北大名县);而南方,几乎全属于石头门下。二大南宗的分化,可说是适应南北而自成二系。切实点说,石头门下,呈现达摩禅的面目,而有极浓的牛头──东南学统的血脉。这也难怪宗密以牛头、石头为同一宗风了!注:[ ]内之字,比其他字稍小。

  

  

  

《中国禅宗史 下(印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