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圣严法师 编述
总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 说
第二章 释迦世尊
第三章 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四章 阿育王与大天
第五章 部派佛教的分张
第六章 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
第七章 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八章 初期的大乘佛教
第九章 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十章 无著系的大乘佛教
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第十二章 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详细目录
第一篇 印度的佛教
前 言
第一章 绪 说
印度及其人民
环境·地理·人种·语文
第二节 印度的宗教
四吠陀·四阶级·神的信仰
第三节 印度的哲学
印度哲学的分期·印度的三大圣书·六派哲学
第二章 释迦世尊
第一节 释尊的时代背景。奥义书与佛教·何为时代思潮·反吠陀的沙门团·六师外道·六十二见
第二节 释尊的降生与成道。佛陀的年代·佛陀的家系·出家以前的菩萨·出家修行·成等正觉
第三节 转*轮。赴鹿野苑·*轮的内容·四圣谛·十二因缘·惑业苦·八正道·戒定慧·三法印·五蕴
第四节 释尊的教团及行化。罗汉弟子们·佛陀的僧团·佛陀的传记·最后的遗教
第三章 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一节 原始佛教。佛教史的分期法·原始佛教的教理·原始佛教的世界观·我们的心
第二节 王舍城结集。何谓结集·何时开始有法与律·结集的内容·初次结集的人员·富兰那长老
第三节 毗舍离城结集。第二结集的起因·七百结集的盛况·十事非法的问题·第三结集
第四节 初期的圣典。圣典的开始·律藏与法藏·九部经与十二部经·四阿含与五阿含·四阿含与杂藏
第四章 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功。佛教分裂与阿育王·印度的王统·阿育王其人·阿育王与佛教·两个阿育王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大天。何谓部派·两位大天·大天五事·五事非妄言
第五章 部派佛教的分张
第一节 分系及分派。四众·四大派与三大系·枝末的分裂·分部的推定
第二节 部派的思想。究竟有几部·律分五部·何时分裂·二十个部派·大众九部·上座十一部
第六章 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两个根本部派。两部的特质·现象论·本体论·心性论与有情论·修道论与果位论
第二节 阿毗达磨的发达。阿毗达磨的名称·两大部系的论书·南方七论与北方七论·阿毗达磨的分期·阿毗达磨的三流· 论争的统一
第三节 俱舍论概述。俱舍的品目。俱舍的七十五法·果因缘·世间法·出世间
第七章 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一节 王朝的兴替。孔雀王朝的没落·中印的法难·案达罗王朝·弥兰陀王·贵霜王朝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三百年间的佛教 · 迦腻色迦王其人其事·王与马鸣·北印的法难·法难后的影响
第三节 印度的佛教艺术。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佛教的本质对艺术的迎拒·关于印度的佛像·印度佛教的雕刻艺术·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文学作品
第八章 初期的大乘佛教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根源。最早的大乘思想·菩萨道与菩萨·一佛与多佛·大乘佛说非佛说·大乘圣典的结集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兴起。大乘兴起的原因·发起大乘的人物及思想·部派时代的大乘学者·马呜菩萨·西方净土
第三节 大乘初期的经典。时代的推定· 般若经· 华严经· 维摩经·妙法莲华经·净土经典·大乘经典的特色
第九章 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一节 龙树菩萨。大乘思想的分系法·龙树传略·龙树的主要著述·龙树的思想·龙树的立场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提婆传略·提婆的著述·罗目侯罗跋陀罗·中观派·佛护及清辨·月称及诸论师
第三节 龙树以后的大乘经典。中期大乘·胜经·涅经·解深密经·入楞枷经·真常唯心
第十章 无著系的大乘佛教
第一节 无著菩萨。时代的要求·弥勒与无著·无著及其著述·阿赖耶识·无著的摄大乘论
第二节 世亲菩萨。唯识学的渊源·世亲及其著述·世亲的思想·唯识三十论
第三节 世亲以后的诸论师。大乘起信论·两大派系·陈那·护法·德慧及安慧
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第一节 笈多王朝的佛教。王朝的兴替·婆罗门教的复兴·北印教难·那兰陀寺·佛教概况
第二节 伐弹那王朝的佛教。戒日王统。戒日王与佛教·玄奘三藏的光荣。东印法难
第三节 佛教与外道的交涉。何谓外道·耆那教与佛教·印度教·印度教吸收了佛教·交涉的结果
第十二章 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第一节 密教的渊源。波罗王朝·早期所行的密教·原始圣典中的密咒·瑜伽与密教
第二节 密教的兴亡。大日如来·法统·四部密教·无上瑜伽·无上瑜伽师·左道密教·大乐思想的源流生殖崇拜·佛教的灭亡
第三节 印度的近代佛教。复兴的曙光·重视佛教·达磨波罗·安培克博士·佛教学者的活动·教团的概况
前 言
我国古来对印度佛教的认识,是纵体的、是义理的,因限于资料,也欠缺史的整理,所以未能尽如其实际的了解其发展的过程。近世以来,由于欧美人士对巴利文圣典及梵文圣典的研究、发掘,加上考古学、语原学,及各国史书之有关印度部份的比排、审查、整理,使得混的印度佛教史,已经找出了头绪。在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学者已有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本书作者不敏,自己毫无心得可言,仅藉前人已经触及或抉择好的重要史料,向国人作纲领式的介绍,凡是藏经中的资料,均查对原典原文。但是藏中的资料复杂,对同一事同一人的记载,往往有数种不同的异说,本书的态度则取近世学者所公认的或多数认可的为准。
我国教界,对教史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恐有固执某一未必是出自信史的传说,而非难本文所持的角度者,则请原谅,并盼多看几种异说的佛典,作了比较之后,便不致误会本作者的用心了。其实,我将忠于史实,并忠于史料的选择,尤其忠于佛陀应化人间的本怀,除此而外,不会有我自己的主张。
第一章 绪 说
第一节 印度及其人民
环境 印度是一个大陆,也是一个半岛。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脉的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斯山为屏障,而与大陆的我国西藏、西康、云南接壤,又与西北方的阿富汗及东南方的缅甸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着保克海峡,与锡兰相望,锡兰之南即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陆,向南看,是半岛。南端尖突,北部广阔,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地理 现在,从东到西,阔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从南到北,长则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线长达三千英里,面积之大几占全球十五分之一,与全部欧洲(除苏联部分)相等。原来,西起东经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边境,东迄阿萨密东部之东经九十三度,宽占经度为三十一度;北起克什米尔北端之北纬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锡兰岛中部之北纬七度附近,长占纬度亦约三十一度。以北纬二十五度稍北,为全区的最宽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其大部属热带,小部属温带。
印度的地域,现可分为三大地区。
(一)喜马拉雅山及其关隘地区:北起阿富汗,东至阿萨密省。西部则关隘甚多。而以基尔及(Cilgit)与白夏瓦(Peshawar)最富军事价值,因其与中国、苏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关隘,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称世外桃源,可是历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过此等关隘而来。
(二)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地区:由印度河及恒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于喜马拉雅山,长约二千英里,阔约二百英里。这便是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带,又可分为二区:①以西方印度河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于水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牧。印度河的出口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语而来。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dus)而来,泛称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能的意思,首先仅用于称呼印度河流域,终于成了全印度的名称。②东南方恒河为中心的平原,恒河发源于雪山,途中集无数支流,灌溉两岸广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湾为出口。
恒河最大的支流是阎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萨特雷池河(Sutlej)之间的区域即拘罗(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地,婆罗门所称的中国(Madhyadesa),便是指的这一区域,故又被称为婆罗门国(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的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恒河以南,又可分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频阖耶山、及萨婆罗山,达印度洋,拥有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之间一带地区。②利于耕种的东部海岸地区。③利于工商的东西部海岸地区。④现代国防上极有价值的半岛极南地区。
人种 若详细分别,印度种族约有数百,堪称世界人种的博览场。印度是一古文化的发达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来到之前,他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Panjab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发掘,看出在五千年前,这里已发展了人口众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时的埃及、巴比伦远高。这不是雅利安人的遗迹,可能即是后来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的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断地有外来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层层相继。以体质及文化的程度来看,大略可分为五类:
(一)委得人(Veddas):他们的后裔,传延到今日,他们具有最原始人类的状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遥远南端,专门研究此种人的学者,都称之为“生存的一种原人化石”。但他…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