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33

  ..续本文上一页门或谓八院三百房,犹有过之。因此便夺取了那烂陀寺的地位,而成为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

  我国的义净三藏留印时,正当瞿波罗王在位,据义净自称,他在那烂陀寺,曾屡次入坛,可见当时该寺已经风行密教,到了西元第八世纪以后,达磨波罗所建的超岩寺中,人才辈出,也均为密乘的大德,该寺亦即是密教的中心道场,波罗王朝所拥护的佛法,自始便是密教。

  早期所行的密教 所谓密教(Esoteric Budhism),世界学者一般通称为特罗(Tantra)佛教,也有称为真言乘(Mantrnyana)、持明乘(Vidyadharayana)、密乘(Esotericyana)、果乘(Phalayana)、金刚乘(Vajra-yana)等。

  根据西藏所传的密教,分为四部:①事部,②行部,③瑜伽部,④无上瑜伽部。

  我国旧传的密乘传入日本的,分为两部①金刚部,②胎藏部。

  近代学者将历史上的密教分为三期①初期的杂密,②中期的纯密,③后期的左道密。如果将此三种分类法的密教,配合起来,它们间的关系相当,可用一表说明:

  密教—事 部—初期的杂密

  金刚部

  胎藏部—行 部

  瑜伽部—中期的纯密

  无上瑜伽部—后期的左道密

  现在,我们先说初期的杂密,杂密是没有教理可说的,它的原始成份,大多来自婆罗门教,杂密之称为“事部”,乃是它专重于事相的作法,所谓密教的“事相”就是①明咒,②瑜伽,③护摩。明咒起源于吠陀经之咒术。瑜伽本为婆罗门教所修的禅定。护摩也本是婆罗门教的“烧供”作法,他们以物投火,藉火神阿耆尼之力而达于梵,以作求愿的媒介。佛教本来反对事火,密教则以事火为求财、求事、求寿、求官的门径,以致将食品、衣物、珍宝等有用之物,投向火中。密教采用上举的三种事相,其有三种神秘作用,便是:①息灾避祸,②增益致福,③调伏鬼神。

  原始圣典中的密咒 佛教成为密教,可谓是突如其来,也可谓是渊远流长。所谓突如其所来,因在释尊的时代,反对神秘;否定神权,破斥方技之术,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非释尊所喜。

  长阿含经卷十四。二一“梵动经”所载:“如馀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祈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能为解咒,或诵知生死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云无如此事。

  在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多界经”,也说:“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可是,到了部派佛教的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即有佛陀听许持善咒治疗宿食不消、毒蛇、齿痛、腹痛等记载。佛在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中,为了降伏诸天,结了数咒。佛在杂阿含经卷九:二五二经,也向舍利弗说了毒蛇护身咒,可见,密咒的使用,早已出现在原始圣典中了。不过早期圣典的咒法,系用作治病为主;降伏诸天,策使鬼神的密咒,大根是比较晚出的。若照佛陀的本怀而言,推定密咒之为晚出或增订,是比较恰当的。唯其密咒之具有相当的效验,则为不容置疑的事实,故而验道和解脱道是不必相提并论的。

  即以初期的大乘经典而言,也尚未见明咒,例如般若心经的“即说咒曰”是后增。法华经原来无咒,后来在嘱累品后附加数品,即有了陀罗尼品。仁王经、理趣经,原先无咒,到唐译本即有了咒。

  密咒在外道,是说不上哲学理论的,到了大乘密教的中期,咒语也被赋予高深的哲学观了,在“大日经疏”卷七说:“真言之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变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以真言密咒为法尔常住的实相,所以进一步说,真言之相即是毕竟寂灭之相,为了随顺众生根机,而以世俗文字表示。如能观诵纯熟,证悟了即俗而真之义,融合于诸法之实相,便可获得即身成佛的极果。

  密咒即是真言,真言由如来说、菩萨说、二乘说、诸天、地居天(鬼神)说之五种来源。密教以真言之观诵为主要修持法门,所以称为真言宗。但其持咒亦颇有要求,大日经疏卷七说:“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惟其义,虽世间义利不可成,岂得成就金刚体性。”

  总之,密咒发源于婆罗门教,佛陀最初禁绝,继而由于外道来佛教中出家的人渐多,他们习用咒语治病。至部派佛教如法藏部,推尊目犍连,盛说鬼神,咒法渐行。到了大乘密教,更进而以密咒哲学化,完成了高深的理论基础。密咒之能产生效验,那是无可置疑的,若言观诵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质之佛?则尚有考察的余地。

  瑜伽与密教 密教又称为瑜伽,瑜伽(Yoga)在梵语中,是由马和车轭结合之义的语根Yoj而来,意译为相应,此语最早用于梨俱吠陀中,后来沿用到奥义书时代,它的含义是,依于调息等的观行法,观梵我一如之理,以合于梵而与梵相结。到了佛教中,即采用此法,依于奢摩他(止)及毗钵舍那(观)之观行,与正理合一相应的情态,便称为瑜伽。换言之,瑜伽是以止观为其主体。

  佛教采用瑜伽,始自释尊,但是,释尊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须要配合了戒及慧,定(止观)才受到释尊的鼓励。释尊特重于八正道,八正道的首要是正见,八正道的范围是戒定慧。此可参照第二章所讲。所以佛陀不是修定主义的瑜伽行者,瑜伽行虽受佛的利用,佛却不即以此为究竟。但到了中期密教的瑜伽法,却受了瑜伽外道波云耆梨(Patanjali 西元第五世纪数论派人)所著“瑜伽经”的影响,以为瑜伽即可达成世出世间的一切目的。例如大日经疏卷三所说:“阿梨以瑜伽得决定故,随有所作,皆与三昧相应;如献花时,却与花三昧相应;此中本尊,明了现前(中略)。如是一一缘中,皆是入法界门,皆见善知识,旋转运用,皆与理相应,不复临事稽留,方始作观,当知是人,堪作密秘阿梨也(中略)。又于息灾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灾;于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灾增益。随彼彼相应之法,皆能善分别之,名善修瑜伽。”

  密教以瑜伽法作如此的高调,也决不是他们的妄语,瑜伽行者多有内证经验,身心异于常人,所见也多属实。唯其所验,是否彻于佛的本怀,则有考察之余地。因其重于心境的发现,境界固然属实,若谓瑜伽行者的内证经验,即是佛的境界而称即身成佛,恐怕要落于增上慢了。这在佛世的小乘行者,由于修瑜伽法而自称已证四果的,其实尚未离欲,佛陀不斥他们妄语,而称之为增上慢人。

  第二节 密教的兴亡

  大日如来 密教与显教相对,是大乘佛教的判别。显教是如来应化身(释迦)的逗机方便说法,密教是如来报身(大日)的秘奥真实说法;显教说历三大阿僧祗劫修菩萨行而后成佛;密教则依于大日如来自受用报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之法,及大普贤金刚萨他受用报身之智,现生遇到曼荼罗阿黎,乃至灌顶受金刚之名号,由此而得甚深不思议法,超越二乘圣者及十地菩萨,即身成佛。

  可见密教是顿悟法,也是易行道,它兼有求生西方净土及印度教之与梵天合一的双重优点。在历程上是速成法,在目的上是究竟法。此一思想的形成,是在“大日经”的结集,大概是在西元第七世纪左右,由大日经而完成纯密的理论,唱即身成佛。稍后出现“金刚顶经”而导发了后期的金刚乘,也就是左道密教大日经的主要思想是“即事而真”,原则上是来自华严经的“事事无碍”,又参考梵我一致印度教思想而进一步地唱出即身成佛之教。但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建设者,由金刚顶经开出的,即将此一理论付诸于实际的生活。一切都成为“即事而真”,“事事无碍”的结果,淫、怒、痴的现象,以为即是究竟的涅槃道。这在密教的理论上可以通,在究竟的佛位上也正确,在现实的凡夫境界,却未必真的能够“即事而真”。左道密教之滥,原因却在于凡圣混淆而倒果为因!

  法统 密教最重视法统的师承,传受密法,必须金刚上师(秘密阿梨)的灌顶,修持密法的仪轨,必须请金刚上师的加持,因为金刚上师是由师师相承而来的大日如来的代表,也必是修法有了成就的瑜伽行者。因为密教是心法,不同显教可藉语文而领受,密教必须师弟秘密授受。这一观念在婆罗门教的梵书至奥义书时代,已很风行。

  根据密教的传说,密教是由大日如来(摩诃毗卢遮那Mahavairocana),传金刚萨(Vajrasattva又名金刚手、执金刚、持金刚),金刚萨是大日如来的内眷属,是诸执金刚的上首,处于金刚法界宫,亲蒙大日如来的教敕而结诵传持密乘,成为付授密一法的第二祖。释尊灭后八百年,有龙猛(龙树)出世,开南天铁塔而亲向金刚萨面受密乘,为第三祖。龙猛传其弟子龙智,为第四祖。再过数百年,龙智七百岁,传付第五祖金刚智。金刚智例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的开元三大士之一。

  然经历史的考证,由龙猛开南天铁塔,是密教学者附会龙树入龙宫得大乘方等深奥经典的传说,古自重。龙宫何在?据考察北印有土邦称为龙族,或近之。龙树于雪山及龙宫得大乘经而到南印宏通,此为密教由北印的瑜伽师为根源而融会东南印度达罗维荼族的信仰(为印度教成分之一)。

  西藏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也说,密教通途均以龙树为源头,此龙树乃系出于婆罗门罗罗跋陀罗之下,但此罗罗跋陀罗又被学者疑为提婆弟子之讹传;龙树将密乘下传龙智,胜天的弟子毗流波,又尝学于龙智之门,胜天则为稍后于护法的人。又有月称的弟子护足,也曾从龙智求学。因而就有人传说龙智寿长七百岁了…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