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从此而断!
戒日王祷于观自在菩萨,一举而战胜了设赏迦王。可是,戒日王无子,故在他驾崩之时,亦即是戒日王朝衰亡之期,王仅有一女,嫁于南方婆罗毗邦的幼日王;戒日王死后,各邦又自行独立,有的则不承认戒日王的继承人选。当时有一位戒日王的大臣名叫有修,也想继承王位,因其抗拒唐朝使节王玄策,而被玄策借西藏武力将他囚送到了中国。
戒日王之后,婆罗门教出了两位杰出的学者,一是弥曼沙派的鸠摩利婆多(KumarilBhatta),一是吠檀多派的僧羯罗利耶(Shankaracharya),这两人在西元六五○至七五○年的一个世纪之内,恢复子吠陀经典原先的崇高地位,并对佛教作了无情的攻击。
鸠摩利婆多的伟大著作是“吠陀真义评论”,婆罗门教的哲学因此大成,佛教的特色便因此消失,他云游全印,辩才无碍,宏扬其学说,攻破佛教。他是北印人,据说当他的南印派隆盛之时,佛学子中竟无一人能够胜过他们的议论;那烂陀寺的讲学方式,一向公开,至此,因为无力降伏外道,只好改在内室讲授。
至于僧羯罗利耶,他是南印度人,他在宗教哲学上的贡献,被印度史家誉为是一种人类思想的结晶。他为宏扬教义,于印度的东、南、西、北的四方,建立四个传道中心,等于在精神上他已统治了印度全国。据传说,当他至藩伽罗地方,找着佛教徒辩论,但在佛教的法将之中,竟无一人能够取胜于他,于是,即有二十五所道场被毁,五百位比丘被逼改宗其教;向东到欧提毗舍地方,情形也是如此!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的优劣,与法运的隆污,关系实在太大了!
第三节 佛教与外道的交涉
何谓外道 外道是佛典中的术语、梵语叫做底他迦(Tirthaka),是指佛教以外之教道,或称为外教、外学、外法。
维摩经义记第一本说:“法外之计,斯称为外道。”
三论玄义卷上说:“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二说:“不入正理,但修邪因,名为外道。”
凡是佛教以外的一切教道,以佛子视之,均为外道,初无轻藐之意;然以外教学者无不舍自己的身心而别求安顿,所以含有向外求道的意思者,即为外道。
佛典中所指的外道,范围极广,在第一章所介绍了的婆罗门教、六派哲学、六师外道、总为六十二见等都是。他们也都跟佛教会发生多多少少的交涉,佛教在外道包围的环境中出现、成长,也在外道包围的形势下变质、灭亡。这从阿含圣典、部派的阿毗达磨、大乘的各家论书中,见到所谓破外道的论锋之锐利,便知道佛教是在不断地奋斗中发展的。最后的密教,在实际上受了外道的同化,仅在心理上强调降伏外道,终于是接受了被外道消灭的命运!
在此仅就外道与佛教交涉之重要的,略述如下。
耆那教与佛教 阿含经中所称的尼犍子若提子,便是耆那教的开祖摩诃毗卢(大雄)之名,故通称其教徒为尼犍子外道,他稍早于释尊的教化区域,大致也相同,所以两教间交涉也较多。
耆那教与佛教,从表面的印象看,颇似一致,从教理的本质看,却是不同。
先说两教的相似处:同样否定吠陀经的神圣地位,同样否定婆罗门教的人格神而唱无神论,两位教主同为刹帝利族王子出身,开祖的尊称同为大雄、世尊、牟尼,同样强调轮王思想及不杀生主义,同样组有比丘及比丘尼的教团。
再说两教的相异处:两教的圣典之结集不同,两教的历史之传承不同;耆那教主张命(精神)及非命(物质)的二元论,站在生气论的立场,重视“命”为常住的灵魂,佛教则站在缘生论的立场,主张无我,否认有常住灵魂;耆那教以生天主义为解脱,佛教则以即现实出证涅槃为解脱;耆那教以苦行主义为修道的方法,佛教则以戒定慧三学为修道的阶梯;两教虽然同样采用“业”、“漏”等的名词,含义却颇不同。
事实上,耆那教与佛教,同为传统的印度宗教所不容。所幸佛教亡于印度,却传到了外国,耆那教虽未传出国外,却以苦行的教条所限而未被印度同化,苦行毕竟是感人的,所以耆那教在印度,迄今仍在传统。
印度教 前面已说到,印度教(Hinduism)是以婆罗门教的吠陀经结合了通俗信仰的薄伽梵歌而起。
首先要说吠陀宗教的复兴,约有四个因素:①戒日王朝以后的五百年中,佛教僧侣入于密教而生活腐败。②佛教僧侣集中义理的空谈,仅在学术中心之地如那烂陀寺等处有其发展,而却荒于对民间的深入普化。③佛陀的四谛八正道之教学,对于一般民众,不能即闻即知,也不能即知即行,愚夫庸妇于生活艰困之下,只知盼望有一救世主将他们带往快乐的天堂。④佛教四姓平等之说,破坏了婆罗门僧侣的特权,蓄意复兴已达千年之久,此时趁着佛教的败落及一般人心的愿望,便结合民间信仰,采纳佛教哲理,以新的姿态出现。
再说印度教的内容。它是根由吠陀神话及史诗神话而来,他们所信的神是唯一的最高的梵天(Brahman),有时用宇宙的创造者大自在天(Isvara)的名,有时用宇宙之破坏者湿婆(Siva)的名,有时用宇宙之保护者维修奴(Visnu)的名,但其毕竟仍是唯一梵的多种立场而已。他们信仰这些神,也礼敬这些神的化身及其象徵的物。因此把大战诗中的历史人物黑天(K ishn)尤长、罗摩所行传中的历史人物罗摩王子,也都作为维修奴之化身,甚至将佛教教主释迦世尊,也作为印度教之神的第九位化身,而被礼拜。加上其新的教义及戒律的修订补充,使一般未会深入佛法的人看来,他们似已包容了佛教,正子把浅见的佛徒们吸收了过去。
可是,正因为印度教将史诗中的人物当作维修奴的化身,以致把描写黑天尤长与柯碧私恋的故事,亦当作经典而视为神圣。因此而有印度教寺庙之绘画男女猥亵的形像,因此而以为自在天神也有一位配偶女神,叫做乌摩(Uma),湿婆的配偶女神叫做林尔嘉(Durga)。但是,请勿以为男女拥抱及相交之状,即是淫亵之姿,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而言,自有它庄严的意义,此到下一章再讲。
印度教吸收了佛教 我们一再说到,新的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的长处,在此可举一例:上一节的末段,会提到一位吠檀多派的大学者僧羯罗利耶(Shankaracharya西元七○○至七五○年),他的思想常被后世正统派的学者称为“假装的佛教”(Prachanna Bauddha)。在他的思想中,最著名的是“幻说”(Mayavada),他主张现象是虚幻的,最高的梵、,是超越一切现象的,是无限的、实在的、精神的。由于梵的幻力而成为有限化的原理,那就是人格的自在神,由于幻力而创造一切的现象界,这便是自在神之创造力;这一被造的现象界,对于最高的梵而言,乃是有限的、非实在的、非精神的;此一现象界的非实在的虚妄性,便称为幻性。
考察这一“幻说”的含义,在正统的婆罗门教典籍中是找不到相当意味之用法的,但在佛教的般若经以及龙树的中论,却有类似意味的许多先例,比如般若经以十喻,说明诸法的空性:一切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空、如响、如犍达婆城、如镜中像、如梦、如影、如化。可见他是借用了佛教的性空说而发展他们的神造说,美其名曰幻说。
其次,僧羯罗利耶又立于真俗二谛的立场,来发挥他的哲学。他说由于真谛的立场,知有上梵(这个上梵是本体)产生上智而知最高梵的真实,便说一切现象界是虚妄;由于俗谛的立场,知有下梵(这个下梵是自在神或创造神),产生下智而知下梵的创造,便说一切现象界是实在。
考察这个二谛说的意味,它的根源乃是出于中论,特别是智度论所说的:“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
交涉的结果 当印度教融会了印度各种文化而复兴之后,便订定了刻板的教条,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行为。同时,印度教徒也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自大狂,以为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的人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他们的一切,无一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这真是作茧自缚,自断了进步之路,隔绝了外来的新思想潮流,这个夜郎自大的结果是什么怩?是印度教仅作为一个国族的宗教,是印度民族的衰弱,特别是回教徒的长驱入侵。
在佛教方面,戒日王以后,鉴于印度教复兴的势力浩大,便迎合民间的要求,也将印度的特色吸收为佛教化。既然无力从辩论上取胜外道,便在心里作武装,忿怒金刚的出现多手多头的金刚萨的出现,金刚手菩萨的塑像,即是右足踏着大自在天,左足踏着自在天的配偶女神,印度教的种种神,也无一不被佛教的金刚降伏,这都表现了当时佛教的心理状态。这番苦心的结果如何,到下章中再讲。
第十二章 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第一节 密教的渊源
波罗王朝 上章已经说到,戒日王以后的印度佛教已趋于没落,可是,由于波罗王朝的保护,佛教仍在东印一带偏安了五百年,这五百年中的成果,便是大乘密教的由隆盛而至衰亡。
波罗王朝(Pala Dynasty)是起于孟加拉地方的小邦,在西元六六○年略前,由瞿波罗(Gopala)王统一了藩伽罗国,又西取摩羯陀等地而成立王朝,这在印度史上,是不太有名的小王朝,但此王朝传承十八世历五百年,崇奉佛法世世不懈。其中最具热忱者凡七主,称为“波罗七代”,七代之中,以第四世达磨波罗(Dharmapala 法护)王时,国力最盛,曾将领土扩展到曲女城(Kanyakudja)。此王对佛教的虔诚护持,亦最有成绩,先在那烂陀寺附近,建立欧丹多富梨(Uddandpura)寺,又在其北建立毗鸠摩尸罗(Vikramasila)寺,此寺译名超戒寺,亦有称为超岩寺,它有百零八寺,及六个研究院,规模之宏大,比起那烂陀寺的九寺一…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