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34

  ..续本文上一页

  但据“蜜教发达志”卷三所说,金刚智的师承是师子国的宝觉阿梨,不是龙智。

  又据吕的“西藏佛学原论”中说:“综合各事观之,彼传密乘之龙树者,其师罗罗,似出提婆之后,其弟龙智,又在胜天月称之前,或即提婆月称之间,有此一家,而与创宏大乘之龙树别为一人也。”

  不论如何,据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二十二章中说:在僧护时代,事部及行部的二类,显然已流行约有二百年了;但是,瑜伽及无上瑜伽二类,此时尚未出现,直到后来的波罗王朝时,始见宏传。(西藏佛学原论十一页所引)

  密教,也确有许多优点。真言密咒及瑜伽行法,也确有相当的效验;纵然是双身法及房中术等,也多少有些生理学上的根据。近代的中国密教学者,大多也对道教的方术深感兴趣,原因即在于它们之间,确有相通之处。

  但以佛教的本质而言,却唯有理解并实践四谛法,才能达成真解脱的目的;唯有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及其开出的四摄六度,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若藉佛法之名而行外道之实,佛教岂能不亡!

  因此,到了波罗王朝的第十七代,罗摩波罗王时,无畏现护即成了印度密学的殿军。其后不久,第十八代夜叉波罗王时,大臣罗婆斯那篡位,波罗王朝即告覆亡?继之以四代约八十年的斯那王朝。

  现将波罗王朝与佛教有关的大事年代,列表如下:

  然而,即在波罗王朝偏安之初期,回教的摩诃末将军,就开始占领了 印度河流域。西元十世纪后半期,回教占领喀布尔并奠都于彼,又侵旁遮普,遂入内地,先后达十七次。回教徒的战士们,深信杀死异教徒为其求生天国的方法之一,所以每入侵,必将原有的佛寺梵毁,屠杀佛教的信徒,则更不用说。

  王 名

  第一代

  瞿波罗第二代

  提婆波罗

  第四代

  达磨波罗第七代 摩醯波罗第十一代

  茶那迦波罗第十三代

  涅耶波罗第十八代

  夜叉波罗西 纪

  600705706753

  766829848899955983101510

  5011381139

  中 国时代唐高宗至

  唐中宗时唐中宗至

  唐玄宗时唐德宗至

  唐敬宗时唐宣宗至

  唐昭宗时后周世宗至

  宗太宗时宋真宗至

  宋仁宗时南宋高宗时

  大 事

  波罗王朝开创,义净赴印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寂护与莲华生相继入西藏

  始建超戒寺,师子贤及智足宏密

  毗睹波及时轮足宏密,胜友入西藏超戒寺出六贤门超戒寺的阿提沙入西藏

  大臣婆罗斯那篡位,王朝灭亡

  到了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时代,回教军队更加深入,终将佛教的最后据点之东印一隅,也被一扫而光。于是,密教的大师星散,多经克什米尔诸地而避入西藏,部份则逃至尼泊尔一带。硕果仅存的那烂陀寺,也祗剩下七十余人。不久王室改宗回教,未逃出的佛教徒,不改信回教,便入于印度教,西元十二世纪之末,佛教便在印度绝迹了。

  从上可知,佛教之在印度灭亡,有两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结果也变成了与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于印度教中。二是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而使佛教没有了容身之地。

  第三节 印度的近代佛教

  复兴的曙光 经过回教歼灭之后的印度佛教,在我国南宋宁宗之时,即告消声匿迹。在政治方面,回教人入侵之后,建立了莫兀儿帝国。相继而来的是欧洲的白人,先后有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最后便由英国全面统治,而于西元一八七七年成立了英印帝国,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兼做了印度的皇帝。迄西纪一九四八年,始获得独立。但在独立以前的一年,已经由于回教徒及印度教徒的相互仇视而在英国政府的监督下,将印度的版图,分割为印度及巴基斯坦,成了两个国家。

  正由于异民族的长期统治,同时有若干知识份子也受了时代思潮的激动,所以争取民族独立,主张民权平等的要求,便日益迫切。为了团结全民以对抗外侮,为了同情贱民阶级的悲苦生活,就有甘地先生应运而起,甘地坚持不合作及不用暴力的主义,以反抗英国政府;他穿上了贱民的服装,以提高贱民阶级的自尊。

  我们知道,印度教是阶级主义的宗教,印度教之能在回教入侵数百年后尚未灭亡,是由于他们的战斗精神,所以,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贱民平等思想,并非印度教的产物,倒与佛教吻合。甘地自己也说:“印度教中把不可接触列为教规,那是一种腐化的部份,或只是一个赘瘤。”又说:“请看菩萨(系指释尊)的慈悲,不但施于人类,而是广泛及于一切生物。”(“甘地自叙传”第七章)

  事实上,今日的印度人民,已不仇视佛教,且以佛教发源于他们的国家为光荣,甚至印度的前总理尼赫鲁要说:“印度是佛陀的祖国,佛教教义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扬佛的和平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佛子都应有的责任。”(星云法师“海天游踪”一六六页)

  因此,佛教在印度,已经露现了复兴的曙光,虽其人数的比例,尚是印度各大宗教中的第六位,它们的次第如下:

  一、印度教:三○三、一八六、九八六人

  二、回教:三五、四○○、一一七人

  三、基督教:八、一五七、七六五人

  四、锡克教:六、二一九、一三四人

  五、耆那教:一、六一八、四○六人

  六、佛教:一八○、七六九人

  七、拜火教(袄教):一一一、七九一人

  八、犹太教:二六、七八一人

  九、各部落原始宗教:一、六六一、八九七人

  以上统计,系出于西元一九六○年日本出版的“佛教大年鉴”十七页。其中所列的锡克教(Sikhism),它由生于西元一四六九年难能教主(GuruNanak)所创,他出生于旁遮普地方的武士阶级,鉴于印回两教的冲突而研究各宗教教理,发现印回二教的上帝只有一个,它是超乎世间,而永恒存在。他主张内心的真纯信仰,不同意像的崇拜。

  重视佛教 近世以来的印度,除了其民族独立运动须要佛教的思想,在国际上的许多学者,也给佛教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印度佛教遗迹的继续发掘出土,以及梵文和巴利文佛典的研究考察,已向世界公布:佛教虽是古老,佛陀的教义,却被发现仍是如此新鲜而合乎时代思潮的要求。

  印度政府为了配合这一形势,特别设有考古部,派员四处探寻佛教的遗迹,如今,凡是已被发掘出土的,均加保护,并整理其环境,同时在加尔各答及鹿野苑等处,成立博物馆,储藏陈列各项佛教的古物,以供来自各国的学者及朝圣者的观摩参礼。

  据朱斐居士说:“印度政府在近十年来(中略)将每一处通达圣地的公路上铺了柏油,各处圣地也装了电灯,并且在每一圣地,都建有政府的招待所,以接待各国来印朝圣的佛教信徒。政府机关首长的办公厅里,除了甘地先生的遗像外,多加上了幅佛陀圣像。”(“空中行脚”三六页)

  印度重视佛教的表现,尚有在西元一九五六年,由政府主办了释尊灭度二千五百年纪念大典。西元一九六年,又在德里建设一所佛陀纪念公园(Buddhajayanti park)。西元一九六四年,又由政府协助,在鹿野苑召开了第七届世界教徒联谊会。

  正由于政府重视佛教,凡是去巡礼佛陀圣迹的外国人,无不受到印度朝野的竭诚欢迎。例如民国二十九年一月,我国太虚大师访问印度,即有这样记事的诗句:“甘地尼赫鲁太虚,声声万岁兆民呼;波罗奈到拘尸那,一路欢腾德不孤。”又于和中华民国断绝邦交达十五年之后,民国五十二年,我国由白圣法师率团前往朝圣,也受到了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亲切接见。

  但是,要介绍近代的印度佛教,必须记得另外两位伟大的居士,那就是达磨波罗及安培克两位功臣了。

  达磨波罗 达磨波罗居士(Dharmapala

  Anagarika 1864—1933),生于锡兰可伦坡市的一家家具制造商的家里,他的家人信佛,却把他送在一间基督教的学校受教育,但他不愿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后来,他受到美籍的佛教徒邬克德上校(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 1832—1907)的感化,便对佛教的信念坚固起来,进而研究佛教,接着便宣誓将以复兴佛教为其毕生的目的。

  西元一八九一年,达磨波罗首先到印度巡礼了鹿野苑(Sarnath),见到昔日的圣地,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他又到了佛成道处的佛陀伽耶(Buddhagayla)。当年他才二十九岁,正好是释尊出家的年龄。这次造访,给了他更多的启发,于是下定决心,就在那年十月的十旬,召开了重兴圣地的国际佛教徒会义。

  西元一八九二年,他即以“印度教与佛教之关系”为题,初次在加尔各答传道,并创设大菩提会事务所,创刊摩诃菩提杂志,藉以连络各国教友。因此,他又访问了美国、夏威夷、欧洲、日本等国家地区,在各国教友的援助下,他的大菩提会(Mahabodhi Society)终于成立。他以佛教已被放逐了八百年之后,现又重回故乡而自慰,关且以此勉人。他说他要以佛陀超越一切阶级的信条,来奉赠给印度的人民。

  达磨波罗居士在印度为复兴佛教,工作了四十多年。广传教义,培植人材,设立分支机构,便利朝圣的教友。例如在鹿野苑的摩诃菩提社,对于前往朝圣的人,均予借住,唯膳食自理;现在加尔各答的该社,也有专供朝圣教友们住宿的房舍。

  他病逝于西元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但他给予印度佛教的生机再现之功德,将永为后世敬仰和赞扬。

  安培克博士 安培克博士(Dr Ambekar)本生于被印度教视为“不可接触”(Caste)的贱民之家,故他在少年时代即遭受到各种场合的歧视和虐待。印度教的制度之不公平和残酷,使他深深地感到不满。后来有一位基督教的传教士,认为他可以造就一个基督徒,便协助他留学英国,并取得法学博士的学位。二次大战后,印度独立,他被任命为第一任司法部长,又成…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