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舍的范围。上座们格于佛制的尊严,所以都站在耶舍的一边了,并且在律文中增补此十事为成文法。可知,第二结集之称结集,祗是为了十事非法的问题而已。

  然而,跋耆比丘们,既在上座的代表会议上惨败,内心还是不平,传说即有东方系的大众别行结集,遂与上座派分裂为二。更可注意的是毗舍离的国王,亦不满客来的少数上座,而加驱逐。于是,东方系的大众部,西方系的上座部,就此隐然出现了。

  第三结集 佛教圣典的结集,传说中尚有第三及第四的两次,唯第三次结集,事或有之,而其经过及时代,则难得定论。据印顺法师研究,其有上座系所出的三说:

  一、犊子系的传说:佛灭百三十七年,波吒子城有魔,名众贤,作罗汉形,与僧共诤十六年,遂有犊子比丘,集和合僧而息其诤,那时的护法者,为难陀王。故名第三结集。

  二、分别说系的传说:佛灭二百三十年顷,华氏城有贼住比丘起诤,阿育王迎目犍连子帝须,集千比丘而息诤,是为第三结集。

  三、一切有系的传说:佛灭四百年,迦腻色迦王因信说一切有部,集五百大德于迦湿弥罗,集三藏而裁正众多的异说、(见“印度之佛教”四章三节)

  有的则以第三项的传说,称为第四次结集。其事迹到后面再为介绍。有关大小乘圣典结集的资料索引,可以参考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九○二至九○四页的叙述。

  第四节 初期的圣典

  圣典的开始 在此所讲的初期圣典,是指佛典的初期及型态的完成阶段,大约是从佛陀时代到阿育王时代,或更后至部派时代的初期。

  在本章第二节,已说到佛陀时代,至少已有法句、义品、波罗延、邬陀南、波罗提木叉的集成部类,那是弟子们为便于记诵,而将佛陀所说的,作了提纲性的分类编集。

  佛灭后的第一次结集,据南传“大史”所称,是法与律,但未说出名目。“岛史”则说第一结集的法之内容,是九分数。至于包括了论典的三藏之名,最初出现在南传的“弥邻陀问经”(Milindap-anha相当汉译的那先比丘经,其时代为西元前第一世纪顷),但是也可确定,在佛陀时代,已经有了论的实质,虽尚未曾独立一科。

  律藏与法藏 律的最初型,已难考见,近世学者则以巴利藏律,以及北传汉文系的僧律,比较近古。有人以为,律藏初出时分比丘及比丘尼两大纲,每纲各分毗尼、杂跋渠、威仪法之三类;因此,古本的比丘戒经内容,也仅有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二波逸提、四悔过,共为一百四十五戒,众学法应属威仪类,七灭净,应出于杂跋渠类,非属毗尼类。现在的二百五十戒,显系后人为了学习的方便,而将众学法及七灭诤法,附加在戒经之后的。有人认为,在阿育王的碑刻中,已有“毗奈耶中,最胜法说”的记载,以之推知,于阿育王之前,已有了定型的律藏。实则根据上座部特重视戒律的原则判断,第一结集时,必已完成了律藏的初型,那便是传说中的八十诵律,并为后来根本部分裂为上座及大众二部的律藏所依。部派佛教则多数各有其律。现存的律藏有六部:

  一、南传上座部的Vinayapitaka,巴利文。

  二、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三、化地部的五分律三十卷,刘宋佛陀什共智胜译。

  四、法藏部的四分律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五、摩偷罗有部的十诵律六十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六、迦湿弥罗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唐义诤译。

  上座部应先于大众部,可是南方的上座部,实是上座部中偏于大众部的分别说系之一支,故仍较僧祗为后出,其他四部也属上座的分部所出,上座根本部的律藏,今已无从求得了。

  圣典的另一重要部分,是法。据近人研究,法的递演,经过三期而后大定:①集佛陀的言行为九部经(九分数)。②演九部经为四阿含。③依四阿含而立杂藏。由杂藏而出大乘藏、禁咒藏,那是大乘的范围了。

  九部经与十二部经 佛灭后,弟子们取佛的言行,依其性质,类集为九部。那就是:

  一、修多罗(Sutra):即是散文的说法,通称为长行。

  二、夜(Geya):以韵文重将所说散文的内容颂出,通常译为应颂或重颂。

  三、伽陀(Gatha):说法时全以韵文宣出,译作孤颂或讽诵。

  四、尼陀那(Nidana):记述佛及弟子的事迹、始终、本末,因以事缘常为说法之助缘,故译为因缘。

  五、阿陀那(Avadana):以譬喻说法,或凡因事而兴感,皆名譬喻。

  六、多伽(Jataka):佛陀自说过去世的因缘,兼及重为弟子们的宿行,故称为本生。

  七、伊帝目多伽(Itjvrttaka):叙述古佛的化迹,故称本事。

  八、阿浮达摩(Adbhuta-dharma):明佛及弟子种种不思议的神迹奇行者,故称未曾有,新译为阿毗达磨。

  九、优波提舍(Upadesa):对于甚深而简要的法义,用问答方式来解说,故称为论义,后世的论藏,即脱胎于此。

  在这九部经中,以南三部为最古而最近于原形佛典,故与今之杂阿含经相当,杂阿含经已多所虽演变,仍可见出其旧貌。因为释尊的法义的教授,最先类集为修多罗、夜、伽陀的三部经;法藏杂阿含的杂,与律藏杂跋渠的杂,其意相同,随其义类之相应者而鸠集成编,所以,杂为相应之意,仍为原始结集的旧制。

  至于第四部因缘至第八部之未曾有,此五部为释尊景行之类集,性质与前三部大大不相同。实则九部经的后六部,即由前三部中裂出,初次结集时,是否已有九部之名,乃为近世学者置疑。

  再说十二部经之名,根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则于以上九部之外,加上优陀那(Udana)即无问自说、毗佛略(Vaipulya)即方广、和伽罗(Vyqkarana)即授记。可是根据小乘经律的考察,授记部是佛弟子因闻修多罗与夜而证果者,即别出授记一部。方广部与大乘的方等、方广有关,乃是深法大行的综合。至于优陀那,异名很多,内容不一,大致是后人搜罗的种种有关法义精要的小集子,后来的杂藏,大抵由此而来。

  然而,别以杂藏为后出,其中确有最古之部分,例如法句、义品、波罗延,均可于优陀那(即邬陀南)之小集群中,它们却是很古的,虽其现存的内容,未必全是最古的。

  四阿含与五阿含 阿含是梵语,新译为阿笈摩(Agama),义为法归,有万法归趣于此而无遗漏的意思。用巴利语,则名为尼柯耶(Nikaya),其义为集或部。因为南传巴利文藏所用语文,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语,故一般为南传五尼柯耶,较之北传根据梵文译出的四阿含,更富于原始色彩,所以近世学者于原始资料的采证也多喜用巴利文圣典来校勘。尤其南传五尼柯耶是由一部所出,北传译成汉文的四阿含,所属的部派则不一。

  据研究,一切有部有杂、长、中、增一,共四阿含,今存杂含及中含;化地部加杂藏,成五阿含,今均不存;法藏部亦有五阿含,今仅存长阿含;大众部也有五阿含,今仅存增一阿含;南传有巴利语的五尼柯耶。

  汉译的四阿含经,据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二说,便是将有部的杂阿含、中阿含,加上法藏部的长阿含及大众部的增一阿含而成。至于汉文别译的杂阿含,是属于饮光部。其他存于四含中的别译很多,亦属于许多不同的部派。汉译四阿含经,若与南传的五尼柯耶比照,则为:

  一、北传中阿含经,二十二卷三十经;南传长部(Dighanikaya),分为三品三十四经。

  二、北传中阿含经,六十卷二二二经;南传中部(Majjhimanikaya),分为十五品一五二经,其中有九十八经完全北比传一致。

  三、北传杂阿含经,五十卷一三六二经;南传相应部(Samyuttanikaya),分为五品二八八九经。

  四、北传增一含经,五一卷千经以上,南传增支部(Anguttaranikaya),分为一七二品二九一经,觉音以为其有九五五七经。

  五、南传小部(Khuddakanjkaya),大小十五经,其中主要的有六种:①法句(Dhammapada)相当汉译的法句经及法句譬喻经。②自说经(Udana),此即优陀那,汉译中没有。③本事(Itivuttaka),相当汉译的本事经。④经集(Suttanipata),相当汉译的义足经,即是古之义品、波罗延等。⑤长老、长老尼偈(Thera-theri-gatha),汉译中无。⑥本生(Jataka),相当汉译的生经。

  由此比照,可见北传虽仅四阿含,但是南传的小部及第五尼柯耶中的大部分,汉译已有,唯其内容稍有出入而已。

  四阿含与杂藏 四阿含的得名:①杂阿含,即随事义之相应者如修多罗、夜、伽陀等类别而编次之,例如处与处相应为一类,界与界相应又为一类,故南传称为相应部,其义相应而文则杂碎,故名杂阿含,非如“开元释教录”解“杂糅不可整理”之意。②中阿含及③长阿含,乃是以篇幅的长短得名,经文不长不短者名中阿含,经文很长,则名长阿含。④增一阿含,是以数字相次而集经,一而二,二而三,一一增加,乃至多法,故名增一。

  杂藏的性质,或为四阿含所未收,或自四阿含中集出。而其多数为优陀那的小集,或为本生等的传说。其源本佛说而为阿含所未集者,故别品谓之杂藏。

  此与阿育王时的佛教大势有关,当时西系上座之深入西北者,尊杂阿含;西系之别为中系(分别说系)者,尊长阿含;东系的大众部则尊增一阿含。三系所持异见互见。然而中系的目犍连子帝须,态度温和,似从东系之合作,故在主持第三次结集时,分别取舍东、西各系之善,并对于优陀那小集、和本生等传说,虽有小异,亦视为可以存留,故集为第五杂藏,附于四阿含之后。这也就是…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