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南传五尼柯耶之末的小部了。

  四阿含的类集成编,时地虽不详,但依各派均共许四阿含为原始圣典的情形来判断,其成立当在七百结集之前,唯亦未必即是第一次结集时就已出现。从四阿含的内容推定,杂含最先,其次中含,再次长含及增一含;因其凡一事而并见于四阿含中的,杂含叙述,简洁平淡,中含犹相近,到了长含及增一,便化简洁为漫长,变平淡成瑰奇了。杂含是将佛世的法义,化繁为简提纲挈领的摘要,到后来,便又将那些纲领,化简为繁,敷演成为组织性及辩论性、思惟性的作品,似乎这也算是恢复原貌的工作,于对外宏化的效能而言,是有必要的。

  第四章 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功

  佛教分裂与阿育王 佛教经过第二次结集之后,在对律的态度上,虽已分成上座大众的两部,在教团的义理上,尚未有显著的对立现象。但到阿育王的时代,则已从律制的争执发展为义理的辩论,而且进步自由的大众部,已在中印度取得了优势,根据上座部一切有部分“大毗婆娑论”卷九十九的记载,把阿育王牵了进去,说阿育王党同贼住比丘大天的一派,把上座长老们的意见忽视了,所以逼使上座们进入了西北印的迦湿弥罗,与中印的进步派分疆教化。

  这虽是上座有部的一面之词,但从深一层考察,摩羯陀地方始终是自由思想的温床,保守派的不受多数人的欢迎,当是可能的,进步派因合于时流为众所归,并受到国王的取决多数派而保护之,也是情理之常。

  印度的王统 阿育王即是阿输迦王(Asoka),他是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的第三位君主,印度是个文明悠久的古国,印度之有信实的年代可考,却在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开始。

  因此,在未介绍阿育王以前,先略介印度的历代王统,以观印度史事演变的梗概。

  一、摩柯三摩多王统:这是最早的王朝,散见于四分律、有部律破僧事、佛本行集经、众许摩诃帝经、起世经、长阿含经、彰所知论等九种经律中,各传王名不一,且亦没有时间的记载。

  二、月统(Candravamsa):见于印度神话辞书。

  三、日统(Suryavamsa):见于印度神话辞书。

  四、苏修那迦王统(Saisunaga Dynasty):这是孔雀王朝以前的摩羯陀国,也可以算是正史启蒙时期,相当于西元前六七百年或四五百年顷。见于佛经中的十六大国,即在这个时代。但其每一王的年代,仍然不易清理。

  五、孔雀王统(Maurya Dynasty):约在西元前四世纪至二世纪顷。此期间佛教大盛。

  六、熏迦王统(Sunga Dynasty):约在西纪前一百八十年顷至八十年顷。第四王补砂密多罗初年,中印有法难,南北印的佛教转盛。

  七、迦纳婆王统(Kanva Dynasty):仅四十多年。

  八、案达罗王统(Andhrabhrjtya Dynasty):西纪前二二○年至二三六年。

  九、贵霜王统(Kushan Dynasty):此时印度的南方为案达罗,北方为贵霜,这是大月氏的一族,其有最著名的统治者便是迦腻色迦王。马呜、龙树、提菩、达摩多罗、诃梨跋摩、弥勒等名德,均出此时代。为西纪前数十年至第三世纪之末。

  十、多王统(Gupta Dyansty):西元四世纪初至六世纪初的时代,无著、世亲、罗什、象贤、坚慧、觉音等均为此时期人。并有那烂陀寺的创建,密教亦开始渐盛。中国的法显此时赴印,安慧、陈那、清辨、护法等,也在这一阶级出现。

  十一、戒日王统(Vardhana音译伐弹那):约当西元第六世纪初至第七世纪中叶。此时有龙智盛化密教,月称在中印大宏空宗,玄奘西游,法称再兴因明。

  十二、波罗王统(pala Dynasty):这个王朝并非直接继承戒日王朝而来,然亦颇信佛教,此时密教特盛。

  以上王统,多依摩羯陀为中心而予介绍的。因为印度王统太繁杂,能举其大要。

  戒日王朝以后,印度王邦林立,王朝叠起,到了西元十二世纪,回教入侵而王朝覆灭,佛教亦因之而在印度绝灭,这已到了中国南宋宁宗的时代。佛教起于印度,垂一千六七百年而亡,原因何在?到本篇十二章中再说。

  阿育王其人 孔雀王朝的先世系统不明,但其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则无疑,有人说阿育王的祖母是贱民阶级出身。在西纪前三二三年,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掘多王(Candrognpta)创立王业,经第二代宾头沙罗王(Bindusara),到第三代阿育王即位,是西纪前二六八年,这是根据南传善见律,岛史、大史、缅甸传说的记载,唯迄目前,阿育王即位之年代,尚有学者在努力考订中。(参见十九页)

  据传说,阿育王生得很丑,性格顽劣,很不得父王的欢心,适巧北印度的德叉尸罗(Takkasila)地方发生变乱,宾头沙罗王即派他去平乱。这是有意送他去死的,所以军队的武器装备都很差。想不到智勇兼长的阿育王,竟然达成了这个任务,做了那里的总督,因此深受朝臣的拥护,等待父王一崩,他就杀了很多的兄弟,自己掌握了政权。大概是因基础未稳,故到四年之后,在他二十五岁时,始行灌顶即位的大典。依传说他有一○一个兄弟,被他杀了九十九个兄弟,只留一个帝须未杀。但从当时所刻的文中,尚有述及他与各兄弟间的情形,可见传说之不足全信。

  据传记所载,他的父王是受他胁迫而死,掌权后大杀昆仲,又置地狱之刑以处置人民,同是征伐南方的羯伽国(Kalinga)即今之阿里沙省(Orissa),屠杀无算,所以他有一个“暴恶阿育王”的臭名。

  据研究,阿育王归依佛教,可能是在征伐羯伽的前一年;当他见了征伐杀戮的惨状之后,便大生悔心,回来后即亲近僧伽,修持佛法,并以轮王政治的理想自许,以和平的正法来建设繁荣安乐的社会,近代由大磨崔法第十三章中,也发现阿育育曾有:“依法胜,是为最胜”的诰谕。

  阿育王与佛教 从此之后,阿育王的言行,均与佛教有关,研究阿育王的资料,除了梵文的阿育王譬喻(Asokavadana)汉译的阿育王经及传等之外,近代学者所注重的尚有:①磨崖法七处,分为甲篇十四章,乙篇二章。②石柱法六处,甲六章,乙一章、丙二章。③小石柱法四处,四种。④小摩崖法,甲七处三种、乙一处一种、丙一处一种。⑤石板。

  此等古物是于西元一三五六年以后即被逐渐发现,到了一八三七年以后,始由甫林切补氏(J.Prinsep)陆续发现,而根据语源学并得到梵语学者的协助,译成了英文。

  根据大磨法一至四章、十一章,及石柱法五章、七章等的记载,阿育王在即位后曾特赦囚犯二十五次,每年开无遮大会一次,此外,禁杀生、行布施、植树、修道路、凿井、造佛寺、并建佛塔,遍及全国。又说立正法大官(Dharma Mahamatras),巡回各地以宣扬正法,广施仁政,爱护万民。阿育王曾亲自巡礼佛迹,到处竖立石柱,刻纪念。此等石柱现尚有部分残存,已成为印度当做古文物的珍宝,收藏保护。阿育王爱护动物的遗类,在印度迄今不衰。

  又从令的刻文中证实,阿育王曾派遣正法大官至外国宏化,见于法中的有希腊五王国:叙利亚、埃及、马其顿、克莱奈、爱毗劳斯。此一地域是后来耶回二教的发祥地,佛教给他们的影响,可以想见。向东方则派到柬埔寨。根据佛教教义,以宣扬和平的重要,增进国际的亲善。

  因此,史家每以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之拥护基督教,来此拟阿育王之拥护佛教。实则颇为不当,君士坦丁不容忍异教,且其目的是一种政治的手段;阿育王却在石刻的令中告谕人民,不得诽嗤邻人的信仰,印度教有名的摩法典,也即在此时成立;宗教的容忍乃被视为当然;其宏扬佛法,乃纯出于敬信佛教而奉行仁民爱物的正法。

  当时印度的版图之大,堪称世无其匹,东部边界到达孟加拉湾,北言的尼泊尔及克会米尔两个王邦,亦入其统辖范围,南部疆界扩展至波娜河(Panna River)即今之海德拉巴省以南的吉斯特那河,西达阿拉伯海,西北则抵达今日阿富汗境内的一部分。

  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说,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请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为上座,于华氏城(Pataliputta)召集长老一千人,从事第三次结集,费时九个月。又据说南方巴利藏的“论事”(Kathavattu),即是此次华氏城结集的具体成果。

  结集之后,阿育王即派遣了大批的传教师,分赴各地宏传佛法。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所载,他们的领导者及其所到的地方如下:

  一、末阐地(Majjhantika),派至宾、犍陀罗(KasmiraCandhara),即今北印之克什米尔等地。

  二、摩诃提婆(Mahadeva),派至摩醯娑漫陀罗(Mahisakamandala),即今南印之卖素尔等地。

  三、勒弃多(Rakkhita),派至婆那婆私(Vanavasi),今地未祥,或云在南印。

  四、昙无德(YonakaDhammarakkhita).派至阿波兰多迦(A parantaka),即今西印之苏库尔以北。

  五、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kkhita),派至摩诃刺陀(Maharattha),即今南印之孟买。

  六、摩诃勒弃多(Maharakkhita),派至臾那世界(Yonakaloka),即今阿富汗以西。

  七、末示摩(Majjhima)、迦叶波(kasyapa),派至雪山边(Himavantapadesa)即今尼泊尔一带。

  八、须那迦(Sonaka)、郁多罗(Uttara),派至金地(Suvannadhumi),即今之缅甸…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