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南傳五尼柯耶之末的小部了。
四阿含的類集成編,時地雖不詳,但依各派均共許四阿含爲原始聖典的情形來判斷,其成立當在七百結集之前,唯亦未必即是第一次結集時就已出現。從四阿含的內容推定,雜含最先,其次中含,再次長含及增一含;因其凡一事而並見于四阿含中的,雜含敘述,簡潔平淡,中含猶相近,到了長含及增一,便化簡潔爲漫長,變平淡成瑰奇了。雜含是將佛世的法義,化繁爲簡提綱挈領的摘要,到後來,便又將那些綱領,化簡爲繁,敷演成爲組織性及辯論性、思惟性的作品,似乎這也算是恢複原貌的工作,于對外宏化的效能而言,是有必要的。
第四章 阿育王與大天
第一節 阿育王的事功
佛教分裂與阿育王 佛教經過第二次結集之後,在對律的態度上,雖已分成上座大衆的兩部,在教團的義理上,尚未有顯著的對立現象。但到阿育王的時代,則已從律製的爭執發展爲義理的辯論,而且進步自由的大衆部,已在中印度取得了優勢,根據上座部一切有部分“大毗婆娑論”卷九十九的記載,把阿育王牽了進去,說阿育王黨同賊住比丘大天的一派,把上座長老們的意見忽視了,所以逼使上座們進入了西北印的迦濕彌羅,與中印的進步派分疆教化。
這雖是上座有部的一面之詞,但從深一層考察,摩羯陀地方始終是自由思想的溫床,保守派的不受多數人的歡迎,當是可能的,進步派因合于時流爲衆所歸,並受到國王的取決多數派而保護之,也是情理之常。
印度的王統 阿育王即是阿輸迦王(Asoka),他是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的第叁位君主,印度是個文明悠久的古國,印度之有信實的年代可考,卻在阿育王的孔雀王朝開始。
因此,在未介紹阿育王以前,先略介印度的曆代王統,以觀印度史事演變的梗概。
一、摩柯叁摩多王統:這是最早的王朝,散見于四分律、有部律破僧事、佛本行集經、衆許摩诃帝經、起世經、長阿含經、彰所知論等九種經律中,各傳王名不一,且亦沒有時間的記載。
二、月統(Candravamsa):見于印度神話辭書。
叁、日統(Suryavamsa):見于印度神話辭書。
四、蘇修那迦王統(Saisunaga Dynasty):這是孔雀王朝以前的摩羯陀國,也可以算是正史啓蒙時期,相當于西元前六七百年或四五百年頃。見于佛經中的十六大國,即在這個時代。但其每一王的年代,仍然不易清理。
五、孔雀王統(Maurya Dynasty):約在西元前四世紀至二世紀頃。此期間佛教大盛。
六、熏迦王統(Sunga Dynasty):約在西紀前一百八十年頃至八十年頃。第四王補砂密多羅初年,中印有法難,南北印的佛教轉盛。
七、迦納婆王統(Kanva Dynasty):僅四十多年。
八、案達羅王統(Andhrabhrjtya Dynasty):西紀前二二○年至二叁六年。
九、貴霜王統(Kushan Dynasty):此時印度的南方爲案達羅,北方爲貴霜,這是大月氏的一族,其有最著名的統治者便是迦膩色迦王。馬嗚、龍樹、提菩、達摩多羅、诃梨跋摩、彌勒等名德,均出此時代。爲西紀前數十年至第叁世紀之末。
十、多王統(Gupta Dyansty):西元四世紀初至六世紀初的時代,無著、世親、羅什、象賢、堅慧、覺音等均爲此時期人。並有那爛陀寺的創建,密教亦開始漸盛。中國的法顯此時赴印,安慧、陳那、清辨、護法等,也在這一階級出現。
十一、戒日王統(Vardhana音譯伐彈那):約當西元第六世紀初至第七世紀中葉。此時有龍智盛化密教,月稱在中印大宏空宗,玄奘西遊,法稱再興因明。
十二、波羅王統(pala Dynasty):這個王朝並非直接繼承戒日王朝而來,然亦頗信佛教,此時密教特盛。
以上王統,多依摩羯陀爲中心而予介紹的。因爲印度王統太繁雜,能舉其大要。
戒日王朝以後,印度王邦林立,王朝疊起,到了西元十二世紀,回教入侵而王朝覆滅,佛教亦因之而在印度絕滅,這已到了中國南宋甯宗的時代。佛教起于印度,垂一千六七百年而亡,原因何在?到本篇十二章中再說。
阿育王其人 孔雀王朝的先世系統不明,但其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則無疑,有人說阿育王的祖母是賤民階級出身。在西紀前叁二叁年,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羅掘多王(Candrognpta)創立王業,經第二代賓頭沙羅王(Bindusara),到第叁代阿育王即位,是西紀前二六八年,這是根據南傳善見律,島史、大史、緬甸傳說的記載,唯迄目前,阿育王即位之年代,尚有學者在努力考訂中。(參見十九頁)
據傳說,阿育王生得很醜,性格頑劣,很不得父王的歡心,適巧北印度的德叉屍羅(Takkasila)地方發生變亂,賓頭沙羅王即派他去平亂。這是有意送他去死的,所以軍隊的武器裝備都很差。想不到智勇兼長的阿育王,竟然達成了這個任務,做了那裏的總督,因此深受朝臣的擁護,等待父王一崩,他就殺了很多的兄弟,自己掌握了政權。大概是因基礎未穩,故到四年之後,在他二十五歲時,始行灌頂即位的大典。依傳說他有一○一個兄弟,被他殺了九十九個兄弟,只留一個帝須未殺。但從當時所刻的文中,尚有述及他與各兄弟間的情形,可見傳說之不足全信。
據傳記所載,他的父王是受他脅迫而死,掌權後大殺昆仲,又置地獄之刑以處置人民,同是征伐南方的羯伽國(Kalinga)即今之阿裏沙省(Orissa),屠殺無算,所以他有一個“暴惡阿育王”的臭名。
據研究,阿育王歸依佛教,可能是在征伐羯伽的前一年;當他見了征伐殺戮的慘狀之後,便大生悔心,回來後即親近僧伽,修持佛法,並以輪王政治的理想自許,以和平的正法來建設繁榮安樂的社會,近代由大磨崔法第十叁章中,也發現阿育育曾有:“依法勝,是爲最勝”的诰谕。
阿育王與佛教 從此之後,阿育王的言行,均與佛教有關,研究阿育王的資料,除了梵文的阿育王譬喻(Asokavadana)漢譯的阿育王經及傳等之外,近代學者所注重的尚有:①磨崖法七處,分爲甲篇十四章,乙篇二章。②石柱法六處,甲六章,乙一章、丙二章。③小石柱法四處,四種。④小摩崖法,甲七處叁種、乙一處一種、丙一處一種。⑤石板。
此等古物是于西元一叁五六年以後即被逐漸發現,到了一八叁七年以後,始由甫林切補氏(J.Prinsep)陸續發現,而根據語源學並得到梵語學者的協助,譯成了英文。
根據大磨法一至四章、十一章,及石柱法五章、七章等的記載,阿育王在即位後曾特赦囚犯二十五次,每年開無遮大會一次,此外,禁殺生、行布施、植樹、修道路、鑿井、造佛寺、並建佛塔,遍及全國。又說立正法大官(Dharma Mahamatras),巡回各地以宣揚正法,廣施仁政,愛護萬民。阿育王曾親自巡禮佛迹,到處豎立石柱,刻紀念。此等石柱現尚有部分殘存,已成爲印度當做古文物的珍寶,收藏保護。阿育王愛護動物的遺類,在印度迄今不衰。
又從令的刻文中證實,阿育王曾派遣正法大官至外國宏化,見于法中的有希臘五王國:敘利亞、埃及、馬其頓、克萊奈、愛毗勞斯。此一地域是後來耶回二教的發祥地,佛教給他們的影響,可以想見。向東方則派到柬埔寨。根據佛教教義,以宣揚和平的重要,增進國際的親善。
因此,史家每以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之擁護基督教,來此擬阿育王之擁護佛教。實則頗爲不當,君士坦丁不容忍異教,且其目的是一種政治的手段;阿育王卻在石刻的令中告谕人民,不得誹嗤鄰人的信仰,印度教有名的摩法典,也即在此時成立;宗教的容忍乃被視爲當然;其宏揚佛法,乃純出于敬信佛教而奉行仁民愛物的正法。
當時印度的版圖之大,堪稱世無其匹,東部邊界到達孟加拉灣,北言的尼泊爾及克會米爾兩個王邦,亦入其統轄範圍,南部疆界擴展至波娜河(Panna River)即今之海德拉巴省以南的吉斯特那河,西達阿拉伯海,西北則抵達今日阿富汗境內的一部分。
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說,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請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Tissa)爲上座,于華氏城(Pataliputta)召集長老一千人,從事第叁次結集,費時九個月。又據說南方巴利藏的“論事”(Kathavattu),即是此次華氏城結集的具體成果。
結集之後,阿育王即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師,分赴各地宏傳佛法。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二所載,他們的領導者及其所到的地方如下:
一、末闡地(Majjhantika),派至賓、犍陀羅(KasmiraCandhara),即今北印之克什米爾等地。
二、摩诃提婆(Mahadeva),派至摩醯娑漫陀羅(Mahisakamandala),即今南印之賣素爾等地。
叁、勒棄多(Rakkhita),派至婆那婆私(Vanavasi),今地未祥,或雲在南印。
四、昙無德(YonakaDhammarakkhita).派至阿波蘭多迦(A parantaka),即今西印之蘇庫爾以北。
五、摩诃昙無德(Mahadhammarkkhita),派至摩诃刺陀(Maharattha),即今南印之孟買。
六、摩诃勒棄多(Maharakkhita),派至臾那世界(Yonakaloka),即今阿富汗以西。
七、末示摩(Majjhima)、迦葉波(kasyapa),派至雪山邊(Himavantapadesa)即今尼泊爾一帶。
八、須那迦(Sonaka)、郁多羅(Uttara),派至金地(Suvannadhumi),即今之緬甸…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