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

  九、摩晒陀(Mahinda)等,派至师子国(Sihaladipa),即今之锡兰。

  由此可见,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即已成了世界性的宗教。至以佛教的教化,沟通了亚洲、非洲乃至达于欧洲的边缘,负起了洲际的和平使命。

  甚至有人以为,历代三宝记所说,秦始皇时代到达中国的西域沙门舍利防等十八人,虽其传说无徵,却与阿育王的时代相当,或即也是受到阿育王派遣的一支传教师罢。(“印度之佛教”五章三节)

  阿育王对于佛教的功劳极大,对于印度历史的供献至钜,所以有了一个“正法阿育王”(DharmaAsoka)的美称。但他所建的伟大寺院,现均无一幸存。其所建堵波,玄奘所见不下五百,现所发现者,有二处,一为桑(Sanchi)之一聚,一为婆而尔呼特(Bharhut)之塔。其所建石柱或石幛,玄奘见有十六处,现只有九处了。

  两个阿育王 据南方所传,佛灭百年,毗舍离七百结集,是在迦罗阿育王(Kalasoka)时,从此分为大众上座二部,第三结集则在佛灭二百二十年顷的正法阿育王时,是为贼住比丘起诤而行结集,从此以后,即由大众部分出东山等六部。

  但以北传所记,佛灭百年有毗舍离七百结集,国王为谁则不明,佛灭百十六年后(十八部论谓百十六年,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谓佛灭百十八年后阿育王统领阎浮利地),因大天五事之诤而分为大众及上座两部,乃为阿育王时;佛灭二百年满,因大天五事之诤,嗣后大众部分出东山等三部。

  因此,南传有两个阿育,北传只一个阿育。南传的第一个迦罗阿育的年代,则相当于北传的十八部论等所说的阿育王。南传的第二个阿育是第三结集的中心人物,第三结集也是出于南传的记载,他却比北传的阿育晚了一百多年,北传大毗婆娑论卷九十九,也明白地说:“时国王阿输迦,当于大天,款悉杀上座部之圣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湿弥罗国”。玄奘西城记卷三,也有类似的记载。此两说均谓在佛灭后第一百年的事。故此实为佛教史上最难清理的问题。

  若细加考察,阿育王时的论诤是有的,但也未必就偏于大天一派的进步思想,依善见律的记载,阿育王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选择了一千位够资格的比丘,评议论诤的谁是谁非,帝须被迎自阿河山中,他是波利东系—上座部分支的人物,即是以上座部的立场而同情大众部的思想的分别说系,他之不为极端上座部所满意,乃是可能的。他对大人部的思想,作有分际的认可,也必是事实。此次之称为结集,并且费了九个月,想必是从教义上作了广泛的讨论。但这年代,决不如南传所说的,在佛灭二百二十年顷。何以有此记载,则可能与北传在二百年满时的僧团为五事诤论有关。

  至于南传将阿育王分为两个,迦罗阿育,义为黑阿育,黑在佛教多用作恶的意思,例如白业黑业,即与善与恶同义。所以,南传用迦罗阿育代表未信佛前的暴恶阿育王(此在北传阿育王经,称为旃陀阿育),又用达磨阿育代表实践了佛化的正法阿育王。若此说可信,则百年之隔的两位阿育王之谜,便可揭开了。

  此一见解,亦为日人狄原云来氏,以及我国的印顺法师所采取,其可信的程度如何,则尚可作进一步的研考。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大天

  何谓部派 部派犹如中国的宗派,是由持论观点的不同而 各别分立,有的则系出于性格及趣味的相投或相异,便自然地形成道义的结合或者思想的对立 。

  因此,部派佛教的成立,固在佛灭后百年顷,其远因却在佛陀时代已经出现。例如杂阿含经卷十六第四四七经,一共列举了十三位大弟子,他们各有众多比丘于近外经行:上座多闻者近于侨陈如,头陀苦行者近于大迦叶、大智才者近于舍利弗、神通大力者近于目犍连、天眼明彻者近于阿那律、勇猛精进者近于二十亿耳、为大众修供具者近于陀骠、通达律行者近于优波离、辩才善说法者近于富楼那、多闻总持者近于阿难、分别诸经善说法相者近于迦旃延、善持律行者近于罗罗、习众恶行者近于提菩达多。增一达阿含经卷四六放牛品四九之三,也说:“人根性近,各各相似,善者与善者并,恶者与恶者并。”

  唯在佛世,尚无门户的分立,第一次结集时,始见门户的徵候,七百结集后,便分成两部,到阿育王之后,大人部再次分裂。此次分裂,在年代上,南传与北传的资料,虽相差百年,大众部的再分裂,却是相同,而且与贼住比丘的起诤之说也相似。其中的关键所在,便是大天。

  两位大天 大天的梵名摩诃提婆(Mahadeva),他的事迹见于异部宗轮论、十八部论、部执异论者,均谓佛灭二百年,有外道名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住支提山,亦名制多山,于摩诃僧祗部中复建立三部。又见于大唐西域记卷三,说大天是在佛灭后第一百年,阔达多智,幽求名实,潭思作论,理违圣教,无尤王(阿育王)不识凡圣,同情所好,党授所亲,并谋屠杀上座圣僧,以至罗汉们用神通逃避到迦湿弥罗去了。另在有部的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对大天的攻击更甚,说他淫其生母、杀阿罗汉、又杀其生母,共犯了三项无间罪业;又指责他引起诤论的五事妄言。

  这均出于上座有部的传说,事实则未必如此。两个大天相距也是一百年,可惜在大众部方 面没有留下可资参考的史料。按诸实情,那位被指为犯了三无间罪的第一大天,即是后来被称为外道于大众部出家的大天,有部与大众部,在见解上站于不两立的立场,所以对他有犯了三无间罪的指控。

  实际上,大天是当时时代思想的先觉者,虽受上座耆宿的攻击,却为多数的大众所拥护。阿育王的王子摩晒陀出家,奉分别说系的帝须为和尚,以有部的末阐提为具足戒阿梨,以大众部的大天为十戒阿梨(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足见可育王并未偏党那一方,大天也非如有部所传的那样罪恶。更非如传说,阿育王时佛法隆盛,供养丰厚,诸多外道为了衣食而入佛教出家,是为“贼住”,并起纷诤,阿育王乃集众检校,然其尚有三百个聪明的外道,通达三藏,无何,乃令他们另住一处,其中即有一人名叫大天,住于制多山,再与大众部议论其五事,便又分大众部为三部。

  这些传说,颇不易监别其真伪,但我们可以确信,大天不是贼住比丘,也不是被阿育王放逐别住的人物,因为他既是阿育王的儿子摩晒陀的阿梨(规范师),他之率众前往制多山——或即是奉命至摩醯娑漫陀罗(即今之卖索尔),也同末阐地等其他八位大德之派往各地宏化,是一样的性质。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大众部与上座部公开决裂的重点,在阿育王时即作明确的诤论,大天大概是佛灭百年左右的人。到第二百年,大众部重论五事,五事系由大天而来,未必大天本人又在此时参与其事;因诤论大天五事而以为大天也出现于佛灭二百年时,想是出于误传。

  什么是大天五事

  这是关于阿罗汉的身心圣境的五椿事,有部的大毗婆娑卷九十九,说大天自己未证阿罗汉而说已证阿罗汉果,并且(鉴定)记别他的弟子也证了阿罗汉。罗汉已经离欲,但他在夜眠中,仍有遗精的事;弟子们受了证果的记别,弟子中自己却有不知自己证四果的;被大天记别证了圣果的弟子,却仍然有疑惑;弟子虽被记别证了阿罗汉果,却并不知道自己 已经入了圣果;罗汉应有解脱之乐,大天却常于夜间自喊苦哉苦哉。以此事衡量大天,就被称为五事妄言。

  根据有部的看法,①大天是思惟不正而失不净(遗精)。②大天是为讨好弟子而乱作记别,说弟子已证四沙门果。③罗汉既依无漏道断了一切疑惑,罗汉何以尚有疑惑

  ④罗汉有圣慧,岂会不自知入了罗汉果位

  ⑤无漏圣道,应依加行而现起,岂会以言声“苦哉苦哉”为圣道生起之原因

  所以证明此为大天的五事妄言。

  可是,大天却将其所唱的五事编成一偈,向弟子们广为宣扬:余所诱无知 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 是名真佛教

  五事非妄言 大天对其所倡五事的理由是:

  一、余所诱:罗汉虽无淫欲烦恼而漏失不净,却有恶魔将不净置于罗汉之衣。

  二、无知:无知有染污及不染亦二种,罗汉尚未断尽不染污之无知。

  三、犹豫:疑有随眠性的及处非处的二种,罗汉未断尽处非处之疑惑,虽为独觉圣者,尚有此惑。

  四、他令入:罗汉亦唯依人记别,始识自己是罗汉,便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及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亦依佛陀授记而始自知已解脱。

  五、道因声故起:至诚唱念苦哉,圣道始可现起。此当与四圣之苦谛有关,观苦、空无常、无我,即是圣道。

  若以五事的本质而言,殊难论断其为妄语,例如罗汉离欲是属于心理的,生理上未必就与凡夫不同,况不净之遗失,有梦遗,也有无梦而遗,有染心遗,也有因病而遗。男人的遗精犹女人的月信,从律部看,佛世男罗汉有因风病而与阳,竟遭淫女奸淫的;亦有罗汉尼仍有月信来潮而须用月经布的。若根据原始教理推论,大天五事,无一不可成立,有部论师不究实际,以人废言,党同伐异,似不足取。

  何况,大天五事,亦未必出于大天的独创,在南传的“论事”中,传有五事;北传的真谛三藏及西藏传的论说中,亦各传有五事;所释则不尽相同。所以,近世的学者之间,有人以为,此五事乃为大众部本末各部的共说,大天不过是将之集为一类,用偈诵出而已。

  若加考究,罗汉果位,确非常人可以躇等。然至后世,将罗汉境界理想化高越不易企盼,则似由于部派间的高扬而形成。审察佛世的罗汉,似尚未至如此高越的程度。

  第五章 部派佛的分张

  第一节 分系及分派

  四众 分派之因,多系思想的不同而起,这在前章已说到了一些。到了阿育王时,分派之说却是“四众”而非二部。异部宗轮及部执异论(此二论为同 本异译),均说僧众破为四众。

  西藏传的调伏天及莲华生等,也说佛灭百十六年,佛弟子以四种语言诵戒,乃分为四派。一切有部以雅语诵…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