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因而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的大会。因此,当迦叶办完了佛陀的涅槃事宜,许多国王正在净着迎取佛陀的舍利之时,他便采取更有意义的行动。

  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迦叶尊者自佛涅槃地赶至王舍城,由于阿世王的外护,即在毗婆罗(Vehbara)山侧七叶窟(Sattapanniguha)前,建筑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雨安居处。在此安居期间,自第二个月开始一连七个月(北传谓三个月),从事结集的工作。首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阿难诵出法藏。此即称为“五百集法毗尼”,或称“王舍城结集”,又名“第一结集”。

  何时开始有法与律 法与律,虽自第一结集之后始定,但在佛陀时代,已有了专诵律的律师,且于每半月布萨,各比丘均须其方处而集合诵戒。

  同时佛世也有了可诵的经典,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卷四十四,有长者要求国王准许于夜间点灯读佛经的记载;又于同书卷四十八,有“绀容夫人,夜读佛经”,并说“复须抄写,告大臣曰:桦皮贝叶,笔墨灯明,此要所须便,宜多进入。”考察有部律的成立,是在部派佛教时代,此等记载,当系传说,但于佛世即已有了可诵的经律,则不必置疑。故有谓:“释尊在世时,圣典的集成部类,至少有法句、义品、波罗延、邬陀南、波罗提木叉——五种。”(参阅海潮音46·4第四页下栏)

  释尊最初末必先已决定何时说法。何时制戒,渐渐地因了对于各种问题的处断、疏解、规定,才分出何者属于生活规制的律,何者则属于离欲修定的法。后世则有将律、经、论,释合戒、定、慧,当时却不必如此呆板的,唯其律是以戒为主,法或经是以定为主,慧即存于戒定之中。

  结集的内容 第一次结集,究竟结集了 些什么?大致说是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中则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及“成实论”又将杂藏分为杂藏及菩萨藏,成了五藏。

  经是指的阿含部,但与现在所传的阿含经恐有出入,现在的阿含应是部派佛教时代的圣典,因其与巴利文的五尼柯耶(相当北传的阿含部),也有多少不同。

  律是指的八十诵律,因为优波离以八十次诵完律藏,故名。此已无从得见,今日所传的各部律藏,均为部派时代的各派所诵,故其内容颇有出入。

  论藏的诵出,很有疑问。根据南传的“善见律”及法藏部的“四分律”,虽说到阿毗昙藏,但未说由何人诵出。“十诵律”说阿难出阿毗昙藏,大智度论亦作此说。根本有部律“杂事”,说大迦叶诵出摩口旦里迦;“阿育王传”卷四亦说迦叶自诵摩得勒伽藏;西藏所传Dulva之二(Llfe of Buddhap。150ff),也说迦叶自己结集摩窒里迦(Matrika),这是出于有部譬喻师的传说。缅甸所传谓阿那律诵出七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部执异疏”,又说富楼那出阿毗昙藏、玄状“西域记”卷九,则说大众部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另外集会,结集经、律、论、杂、禁咒,成为五藏。唯此等均为部派及其所载的传说,且彼此互异者多,故对王舍城结集时,出有论藏之说,已不为近世学者所采信。

  初次结集的人员 我们已知道王舍城结集时,被大迦叶邀请的人,仅五百位上座比丘,据“僧祗律”说是因许多上座比丘已经入灭了,例如舍利弗与目犍连,听说佛将入灭,他们二人便赶在佛陀之前涅槃了,有的大弟子得到佛陀已经涅槃的消息,也都纷纷相继地涅槃了、于是受邀出席结集大会的,祗有四百九十九人。其中的阿难,几乎也被迦叶摒弃于大会之外,说他没有离欲,不够参加大会的资格,结果阿难成了罗汉,便 满了五百之数(除了十诵律,均作如此说)。

  然从多种资料的审察,王舍城结集仅是迦叶一派的人,是少数人的结集,是代表上座比丘之中苦行派的一个大会。唯因此一大会的成果很大,所以极有地位,并也由于排弃了持有异议的多数人,此一大会才得以顺利的进行和迅速的完成,否则,大家为了若干异见而大事争论,问题就复杂了、可是,由于富兰那长老一派,未被邀请,也为佛教留下了问题。

  富兰那长老 当王舍城的结集终了,在南传善见律、北传四分律、五分律、都说有一位富兰那长老,率领了五百比丘从南方来到王舍城,亦说是南山(Dakkhinagiri)来,重新与大迦叶论法及律,据南传律小品五百犍度第十一说出了富兰那的异议:“君等结集法律,甚善,然我亲从佛闻,亦应受持。”五分律卷三十的富兰那则对大迦叶说:“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入净果除核食之。”这是律制的食问题,照大迦叶的意思说这是佛在毗舍离时,因逢饥馑乞食难得而开禁,后来又制的,所以不以此七事为舍法。依优波离诵出的律文,犯此七事,均为突吉罗(恶作)罪。此虽小事,也可由之见出除了王舍城结集的内容,尚有其他的异行异见,被遗漏了,这也是导致部派分裂的原因。

  此一富兰那长老,当系释尊第七位比丘,是耶舍的四友之一,而不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海潮音46·4第八页)

  第三节 毗舍离城结集

  第二结集的起因 我们已知道,佛世的印度,西方是保守的传统中心,是婆罗门的化区,东方的摩羯陀一带,则为新兴的自由思想的天地。乃至奥义书与业力说,也是在东方的毗提诃(Vedcha)王朝,发展出来。佛陀的释迦族,便是东方的一支,佛教也是藉此自由思想的环境而发进,所以,佛陀思想之重视实际生活,乃是一个原则。致到佛教将入灭之时,恐怕后来的弟子们疑于小枝小节而有碍佛化的发展,便对侍者阿难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扌舍微细戒。”微细戒亦称小小戒,即是佛世对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枝小节的规定。可见佛陀之重视实际生活的自由取舍,应时制宜,是始终一贯的。

  但在第一次结集的大会上,阿难提出这一佛陀的遗训,却又忘了未能及时请示佛陀所称微细戒的范围何指,致引起一场争论,最后则由大迦叶以大会召集人兼主持人的地位,作了决定:“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毗尼母经卷三)

  上座长老总是比较保守的,若与一般的上座长老比较,大迦叶是保守中的保守者,第一结集的戒律内容,便是代表上座精神的标记,并为上座们巩固了领导的地位。

  然而,例如富兰那长老所按的态度,虽不为大迦叶一派接受,它却潜移默化,受着东方年青一辈的比丘们所重视。所以,这第二次的毗舍离城结集,从地域上看,是西方系的波吒利弗城与东方系的毗舍离城论争的表现。因在佛灭之后,佛教的化区。已溯恒河的分支阎牟那河而上,向西扩展至摩偷罗(在今Jumna河西两岸的Muttra),成了西系佛教的重镇。此时东方以毗舍离城为中心的跋耆族比丘,对戒律的态度,即与西系的有所不同,这实是自然的现象。

  七百结集的盛况 这时,律中虽说已距佛灭百年,若以参加此一盛会的长老是阿难的弟子而言,可能尚在佛灭后的百年之内。

  由于西方系的长老比丘耶舍伽乾陀子(Yasa Kakandakal

  Putta),巡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见到东方的比丘们,于每半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用钵盛水,集坐人群处,乞白衣施钱,有的俗人不给钱,甚至也有讥嫌沙门释子不应求施金钱的。耶舍长老便告诉求施的比丘们说,这是“非法求施”,又向那里的俗人说,“汝等莫作此施,我亲从佛闻,若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五分律卷三十)

  因耶舍向俗人说了非法施之过,众比丘便令耶舍向白众作下意羯摩(向白衣谢过),耶舍作了下意羯摩,但仍恳切地勤导,并且受到许多俗人的讠赞仰。结果,耶舍不能见容于跋耆族的比丘,便到西方去游说了几位有名的大德长老,再来毗舍离召集大会辩论。

  耶舍长老不惜跋涉千里,争取到了以头陀苦行著称的波利耶地方的比丘(在摩偷罗西约五百里)、阿提地方的比丘、达那(南山)地方的比丘,尤其重要的是争取到了摩偷罗地方的三菩提长老,萨寒若地方的离婆多长老。跋耆族的比丘也四出拉拢,并以佛原出在他们的地区为由,要求大家助力。

  终于,浩浩荡荡,共计七百人的大会,在毗舍离城揭幕。因人数太多,一齐参加辩论,恐怕得不到结果,经双方同意,即各推(上座)代表四人。他们的名字,各部从典记载互异,今参合列举如下:

  萨婆伽罗、离婆多、三菩提、耶舍、修摩那、沙罗、富苏弥罗、婆萨摩伽罗摩,加上一位受戒仅五岁而堪任教化并精识法律的敷坐具之人阿耆多(或阿夷头),共九人。

  九人的查审辩论,实际是代表了七百人的大会,故此称为七百结集。

  十事非法的问题 此一大会,起因虽为乞钱,讨论内容则共有十项,称为跋耆比丘的十事非法,那便是:

  一、角监净:即是听贮食监于角器之中。

  二、二指净:即是当计日影的日,未过日中之后(横列)二指的日影时,如未吃饱,仍可更食。

  三、他聚落净: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

  四、住处净:即是同一教区(界内)的比丘,可不必同一处布萨。

  五、随意净:即于众议处决之时,虽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祗要求得他们于事后承诺即可。

  六、所习净:随顺先例。

  七、生和合(不攒摇)净:即是得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

  八、饮楼净:楼是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得取而饮之。

  九、无缘坐具净:即是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

  十、金银净:即是听受金银。

  毗舍离的跋耆比丘,以此十事可行,为合法(净);上座耶舍,则以此为不合律制,为非法。第二次结集的目的,即在审查此十事的律制根据。其结果,据各律典的记载,上座代表们一致通过,认为十事非法。

  其实,若以佛陀的思想衡量,此十事,正是告知阿难的微细戒可…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