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17

  ..续本文上一页舍论中“尚未将心所法中的不定法之恶作、睡眠、寻、伺等作数字的确定。七十五法之源出于俱舍论,则可无疑。现列其名称如下表:

  果、因、缘 俱舍论摄一切法为七十五法。但此诸法并非各别的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相互关连的关系之间,这就是因缘论(参阅木村氏小乘佛教思想论二篇六章),因与缘结合,即成为果,通称为六因、四缘、五果,其表如下: 世间法 因果法,含摄了世出世法,但在世出世法之中,乃须加以分类。俱舍论的世间品、业品。随眠品,是分析迷界的果、因、缘。迷界又分为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地狱、饿鬼、傍生、人、天,此五等为有为法(72)-一、色法(11)五根、五境、无表色

  二、心法(1)———心

  三、心所法(46)-(一)大地法( 10)—爱、 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二)大善地法(10)—信、勤、舍、惭、愧、无贪、无、不害、轻安、不放逸(三)大烦恼地法(6)—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四)大不善地法(2)—无惭、无愧(五)小烦恼地法(10)—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六)不定地法(8)—恶作、睡眠、寻、伺、贪、慢、疑

  四、心不相应行法(14)—得、非得、命根、同分、无想定、无想果、灭尽定、生、住、异、灭、名身、句身、 文身无为法(3)

  五、无为法(3)虚空、择灭、非择灭

  四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六 因能作因——增上果因 缘—俱有因相应因——土用果同类因遍行因——等流果异熟因异熟果

  离系果—五果 有情世间,乃为空间中的安立层次;有情的生死流转,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的四种状态,依十二缘起而有三世两重因果,乃是时间上的安立次第。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为器世间在空间中的安立层次;又以成、住、坏、空的四劫,支配器世间的生灭循环,乃是器世间在时间上的安立次第。但是,若不出世间,世间法的安立,不论有情世间或器世间,总是回还不已、无始无终、因果相继、因缘生灭。

  众生之不脱生死,是由造业而得的果报,本论的业品,即在对于业说的剖析。业分思业及思已业,意业为思业,身语二业为思已业。又将身语二业各各分为表业及无表业。

  众生之造业,是由于惑的躯使,本论的随眠品,即为疏导惑的问题。随眠是由业的活动而引生的苦果,它有烦恼意味。烦恼分有根本的(六种或十种)及枝末的(十九种)。惑又分作迷理的见惑及迷事的修惑,见惑迷于四谛之理,配合三界则为八十八使;修惑即是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的四种三界共有十种,欲界四种,上二界除贪之外,各有三种。又有所谓百八烦恼,即是见惑的八十八使,加十种修惑及十缠而成,(各名相请自检阅法数)。

  出世间 分析世间法的目的,是在进窥出世间的圣道。俱舍论的贤圣品、智品、定品,即是说明悟界的果、因、缘。智有决断义,分为有漏智及无漏智。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的四种,称为有漏智;法智、类智的二种,称为无漏智。智的功能在断见惑。至于定,分为生得定及修得定、此两种定,各有四色界定(四禅)及四无色界定,每一定又分有近分定及根本定。作智及定的功用,可渐次证入贤圣的果位,断惑证真的阶位过程极为繁复,现在祗能略述如下:

  一、贤位七阶,分做两类:(一)三贤——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二)四善根善根、顶善根、忍善根(忍善根又可细分为下、中、上的三品)、世第一法。

  二、圣位两类,分做三道八辈:(一)有学位分为见道的预流向;修道的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二)无学位是无学道,即是阿罗汉果。这是有佛之世的声闻果位。

  无佛之世,有能自观十二因缘而独悟的圣者,称为独觉,梵名辟支迦佛(Pratyekabuddha)。释尊的前生及至今生之尚未成佛以前,称为菩萨,菩萨先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祗劫,再经百劫植相好之业,最后证等正觉(成佛)。

  最后的破我品,阐明佛教的无我之理,以破斥外教及异执的有我之说

  第七章 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一节 王朝的兴替

  孔雀王朝的没落 印度的政局,在阿育王的祖父未建孔雀王朝以前,国内不能统一,异族也由西北不断地入侵,孔雀王朝兴起,躯走了由亚历山大所留下的希腊势力,至阿育王时,印度始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可是,阿育王信佛过盛,佛教因阿育王而大兴,阿育王的宗佛,作广大布施,动辄以百万计,建佛舍利塔八万四千座,修精舍,厚供僧,乃至使外道因贪利养之丰而入王建的鸡园寺僧伽,破坏僧伽的和合,不能和合诵戒者达七年之久。阿育王对于佛教乃至三以阎浮(国土)施。

  因此,引起三种后果:①佛教因生活富裕而僧侣份子复杂堕落,②国家因连年大作修福的佛事而库府空虚,③外道因见国王偏为佛教常作无遮大施而女石嫉愤慨。致到王之晚年,王储及大臣,制王仅能取得半个阿摩勒果供僧。但这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释尊赏有辄施之劝,及留乳之训;也就是说,因当量力衡情而作布施。后世佛徒每劝信众效菩萨精神,尽扌舍内外所有的一切,用意虽善而违世之常情,殊为可惜!

  孔雀王朝三传而至阿育王,三王皆崇佛教而国力日益强大,至阿育王而达鼎盛。阿育王一死,国势顿变,固由于些嗣君之无能、仇佛。即其子达摩沙陀那王,依耆那教所传,赏于五印度建立耆那教寺院;其孙十车王,则为邪命外道造三洞窟精舍;其重孙多车王。不孚众望,被大将补砂密多罗取得婆罗门国师之助,举兵权而杀王自立。孔雀王朝历六王经一百三十七年(西纪前三二二至一八五年),至此而亡佛教不为阿育王的子孙所重,且为所仇,僧徒因之四散而向西南及西北发展。同时,阿育王逝后,达罗维茶族勃兴于南印,希腊及波斯人则进窥于西北印,印度又成分裂局面。

  中印的法难 补砂密多罗(Pusamitra)是孔雀王朝多车王时的将领“得婆罗门国师之助而拥兵自立,乃都于孔雀王朝的华氏城,建立熏迦(Sunga)王朝,此王即以婆罗门为国师,故用其言,以孔雀王朝之衰亡,归咎于崇信无神及无诤的佛教。因此,重行会为阿育王所严禁的马祀,行马祀之后,西征而得小胜,婆罗门教士便大振厥辞。

  于是,籍政治的阴谋,推行广大的排佛运动。当时教所受苦厄的程度,传记多不详尽,唯据阿育王传“舍利弗问经等而知其大略。舍利弗问经说弗沙密多罗王,希望能与阿育王同样的名事不灭,但他自知威德不及先王,先王造八万四千塔并扌舍倾国的财物供养三宝而留盛名,他便相反地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在家出家)的四众佛子而留盛名。于是,对于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不问少长,集体屠杀,血流成川”并毁坏寺院八百余所,诸清信士,也遭囚击鞭罚,当时有五百罗汉,登南山而得幸免于劫。

  又据大毗婆沙论卷百二十五之末的记载:“昔有一婆罗门王,名补沙友,憎痴佛法,焚烧经典,坏堵波,破僧伽蓝,害比丘众,于迦湿弥罗国一边境中,破五百僧伽蓝,何况余处。”这就是指的补砂密多罗王西征得小胜时,在迦湿弥罗边境,所做的排佛运动。舍利弗问经所指是在中印华氐城的情形,五百罗汉登南山,当是指的部份佛教僧人,离开中印的摩羯陀国,而到南印去了。

  可是摩羯陀的熏迦王朝在灭佛之后,传到第十主地天王时,仅一百十二年(西纪前一八五至七三年),也由婆罗门大臣婆须提婆,又得婆罗门国师的赞许,而行篡位,别建伽恩婆(Kanva)王朝,四传至善读王时,计四十五年(至西纪前二十八年)即为南印案达罗(Andhara)侥娑多婆诃王朝(Satavahana)所灭。婆罗门教在中印的复兴,终无以救摩羯陀王朝的衰亡!佛教在南印及西北代兴,却又见其国势的强盛。

  中印自此即为南印的案达罗所兼并,南方建立的案达罗王朝,即与北方的贵霜王朝对峙,成了南北朝的形势。

  案达办王朝 阿育王后,摩羯陀帝国的领土,次第缩小,据于东南印度达罗茶氏的分支案达罗族,即乘孔雀王朝的衰微而告独立。在西纪前二四○至二三○年顷,尸摩迦(Simuka)王,兴起娑多诃王朝,建都于驮那羯磔迦(Dhanakataka)等地,领有德干(Deccan)高原地方。西纪前二十八年,兼并了中印的摩羯陀,到了西纪后一○六年顷,乔达弥普特罗·悉达卡尼王Gautamiputra satakarni),又将领土扩张至西印度,但在此王殁后,中印及西印的地方即告失离,西元二二五(亦云二三六)年顷,此一王朝即告灭亡。

  在宗教信仰,案达罗的娑婆诃王朝,诸王多信奉婆罗门教,其中亦有信仰耆那教及佛教的君王,并加以保护及宏扬。英主悉达卡尔尼王,及其母后,即对 贤胄部的僧徒,布施洞窟精舍;又有娑多婆诃王,以黑山峰的洞窟施与龙树,推定此王即为于西纪一七三至二○一年顷的乔达弥普特罗·耶耆那舍利王(Gautamiputra yajnasri)。

  在锡兰方面,有一位木叉伽摩尼王,在阿糜罗陀补罗,建设精舍、大塔、铜殿等,厚供僧伽。由于诸王的外护,佛教顺利发展,佛教未至之前,本来为供尼乾子(耆那教徒)而建的无畏山寺,也转而供给了长老摩诃帝须,其后又由诸多王臣的护持,建立的寺塔颇多,锡兰佛教本属印度的一支,本书当以另篇介绍,故此处从略。

  弥兰陀王 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西纪前三二六年)之后,又有一位著名的希腊人德弥多利奥斯(Demetrois),率大军再占阿富汗而侵入印度,略信度河口,占有恒河上流各地,建都于舍竭(奢羯罗 Sakala),弥兰陀王即是德弥多利奥斯的族人。

  弥兰陀(Milinda)王,约在西元前一百六十年间即位。…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