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18

  ..续本文上一页他对佛教有净信,曾就那伽斯那(Nagasen 译作龙军,或音译那先)比丘问佛法,此事被集为一书,即是巴利,文的“弥兰陀问”(Milindapanha),汉译的“那先比丘经”,与此大同。

  据周祥光“印度通史”八八页称,当西纪前一五五年间,喀布尔及旁遮普总督梅娜陀(Menander),率希腊大军进攻摩羯陀国,于是,摩偷罗(Mathura)、阿陀(Ayodhya)秣第密伽(Madhyamika)、相继沦陷,至熏迦王朝的华氏城,双方大战,希军败退。不数年,补砂密多罗称王行马祀,凡祭马所经之邦,若甘作祭祀国的属邦者,即以军士加入祭马的卫队,否则即发生战争。希腊军队即因此而与统率祭马卫队的补砂密多罗之孙,婆苏密多罗(Vasuinitra)交锋,卒将希军声败于印度河两岸之地。

  这位梅娜陀,便是弥兰陀王,简称为弥兰王,他先是印度大夏国驻喀布尔(Kabul)及旁遮普的总督,后继承印度大夏国的王位,他统治的领土,包括阿富汗斯坦、印度河流域、拉伽普大那(Rajaputana)及东部印度的一部份。他死之后,印度大夏分裂为二,最后一王为项茂斯(Hermanes),于西元前五十年间降于大月氏(塞族 Scythian)的贵霜王朝。

  责霜王朝 继希腊人之后,来在印度西北的,便是月氏族的入侵。据汉书西域传载:“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嫣水北为王庭。”又说:“有五翎候,一休密翎候,二双靡翎候,三贵霜翎候,四顿翎候。”

  后汉书西域传条下,又说:“初,月氏为匈奴所灭,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五部翎候。后百余岁。贵霜翎候邱就却。攻灭四翎。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宾,悉有其国。邱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后灭天竺。”

  月氏族本为蒙古种人,被匈奴从中国的甘肃山谷间赶到大夏(今之土耳其斯坦的布哈尔州),此时大夏为希腊人的殖民地,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小国。邱就却打败了希腊人,而建立贵霜王朝。希腊人败退南下,进入西北印的加湿弥罗(今之克什米尔,即由此来),月氏人紧随希腊人之后,也进入印度,到了阎膏珍的儿子迦腻色迦(Kaniska)王(据V.A.Smith 说,王在西纪后一二○年即位)时,便成了印度中部以北的共主。迦腻色迦王的即位年代,尚无确定,若根据他所铸银币考察,大概西元七十八年至一二三年,乃为其在位时期(周著印度通史一○○页)。

  在印度佛教史上,迦腻色迦王的地位,与阿育王同被称为佛教王。武功文治,雄才大略,先后堪相辉映。建都于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今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的白夏瓦),东到阎牟那河流域,南自频耶(Vindhya)山脉到印度河口,西与安息(今伊朗及阿富汗之一部)接壤,东北则亘葱岭之东。俨然是一大帝国。

  据查耶斯华(K.P.Jayaswal)氏说,贵霜王朝的三十三王之中,仅前之十八王统领至中印度,中期以后,在迦摩普(Campa)地方,有那伽斯那(Nagasena)王朝(西纪一五○至三四八年);在乔德( Gauda)地方,有乔德王朝(西纪——三二○年),后来有普拉白维斯奴(Prabhavisnu)王出而将二朝合并。到了沙姆陀罗笈多(Samudragupta)王,创立笈多(Gupta)王朝,印度又归统一,笈多王朝的基础,则为其父旃陀罗笈多第一(Candragupta Ⅰ)所奠立,那是西纪三二○年间,是由世袭的土王之名而改为君王的。

  南方的案达罗王朝,亡于西纪二三六年间,北方的贵霜王朝,亡于西纪三二○年间。接着便是笈多王朝的代兴。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三百年间的佛教 从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之间,约有三百多年的印度史,不论宗教或政治,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不得其详,近代以来,由于古代遗物的发掘、考察,以及利用各种间接而模糊的资料对比、审查,总算已得其大略。在此期的佛教,据吕徵依狄原云来“印度之佛教”编的“印度佛教史略”本篇下一章七节二段所述,大致有如下的五个区域:

  最盛于南方的锡兰。

  次盛于印度西南的摩腊婆(Malava)。

  又次于西北的信度。

  再次为北方的迦湿弥罗、犍驮罗。

  印度东北为耆那教的势力范围。

  我们知道,中印度先为婆罗门教的复兴地,自案达罗王朝灭了摩羯陀王朝之后,南方大众部佛教思想也到了中印乃至随着案达罗朝的西进而使西方的有部佛教,接受了大众部的感染,有部西方师经量部的出现,自非偶然。上座部有一等学者之在东南印的,因中印法难而南避,接触了大众部的思想,形成了分别部的再进步。例如以波吒利子城为中心的化地部及法藏部,法藏(即昙无德部)之有密教色彩,即是受了案达罗文化的影响,故与阿育王时的分别部不同,也即与先此分传到锡兰去的分别上座部不同。

  在这阶段,婆罗门教初期的根基地,西印北印,已为佛教的势力所代取,在阿育王时盛行佛教的中印,反为婆罗门教所占领,婆罗门又向南而成了案达罗族的信仰,并且由案达罗文化的混合而产生了湿婆派的新婆罗门教。又由于案达罗王朝之到中印,佛教便在中印再兴。

  南方锡兰的,当以另篇介绍。案达罗方面的,所知很少。唯有北方的有部一系,所留典最多,故仅就此介绍。

  迦腻色迦王其人其事 迦腻色迦王的名字,见于佛教的记载,西藏及蒙古,亦有所传。西纪一九○九年,斯邦内博士(Dr.Sppoonr)在西北印掘得一舍函,函盖上即刻有迦腻色迦名的,此可证实古代印度确有其人,并在函内之表面刻有“纳受说一切有部众”的字样,可见他是有部佛教的护法之王。

  唯据迦腻色迦王时所铸的钱币图文之考察,王之信佛当是晚年的事,他早期发行的钱币,形式最美,以希腊语题字,并刻日月神像;其次发行的,以希腊文题古代波斯语,所刻亦为希腊、波斯、印度所尊的神像,但未见有释迦之像。

  迦湿弥罗及犍驮罗的佛教,是始于阿育王时末阐地等之来化,因其环境特殊而渐自成一系,其特质是在富于论典的撰述及对禅定的重视,故后来的论师、禅师,也十九是出于这一系的学者。

  论师多了,便不能无诤,所以,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最大功德,即是促成第四次的结集。第四次结集有三种传说:

  一玄奘西城记卷三载:王因以道问人而解答各异,问了肋尊者,尊者即答:“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王甚痛惜,乃发心宣令,召集圣哲,结集三藏。共五百贤圣,以世友菩萨为上首,次第造论、释经、释律各十万颂,计三十万颂六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

  二,世亲传中说:佛灭后五百年中,有迦旃延子罗汉,于萨婆多部出家,与五百罗汉及五菩百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

  三,西藏所传:迦腻色迦王于迦湿弥罗国的耳林精舍,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使结集佛语,自此以后,十八部异说,悉认为真佛教;又记录律文;其经论有未记载的,今亦记录。

  此上三说,西域记仅以世友一人称菩萨,世亲传加上五百菩萨,西藏的又加上五百在家学者,并将此次结集形容成为通含一切的佛教,实则仅是一切有部的结集。因而,三说之中,当以西域记较为可信。同时,此次结集的成果,是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可是现在的该论之中,却有“昔迦腻色迦王时”的字样,推想其内容业已经过后人的增补了。

  王与马鸣 中国及西藏所传,均说马呜菩萨(Asvaghosa)与迦腻色迦王有关。据传说,王进功摩羯陀国,该国不敌即献佛钵及马呜菩萨以求和。又据大庄严经论马呜所作的归敬序,有“富那肋比丘”“我等皆敬顺”之句,可知马呜为迦腻色迦王时肋尊者的第子了,传说王亦师事肋尊者。至于世亲传中说:“马呜随即著文,经十二年,造毗婆沙方竟,凡百万偈。”此将马呜说成为婆沙论的著作者了。实则,马呜生于此时,且其又是一代大文豪,为婆沙论润色或有之,但他不是婆沙师,因他在大庄严经论归敬序中,对于富那、肋丘比、弥织(化地部)、萨婆宝婆(一切有部)、牛王正道者(或即鸡胤部)等诸论师他均一律“敬顺”的。

  不论如何,迦腻色迦王建国于中国与印度的通路之间,晚年护持佛教,而使佛教得传于各民族之间。佛教来华初期,即由西域经陆路而至,宜乎王的功德,可与阿育王齐名了。

  北印的法难 物极必反,似乎是世间法的铁律。据迦湿弥罗的史书 Rajatangini 所载贵霜王朝在迦腻色迦王以前的二王,亦保护佛教,建筑僧院及支提颇多,至迦腻色迦为湿弥罗之王的时代,佛教的势力大振,并压迫婆罗门教对于湿婆的信仰,致受到土邦龙 Naga 族的反对,大事杀害佛教徒,王亦曾为此一骚扰而躲避。当时又有甘陀罗提婆 Candradeva 婆罗门出而镇压佛教。到旃那陀(Conanda)王三世,始停止对佛教徒的弹压。

  西域记卷三,也说:迦腻色迦王既死之后,圪利多种,复自称王,斥逐僧徒,毁坏佛法。”后来由者见货罗国释迦种的口皿摩罗杀了圪利多王,佛教遂得复兴。

  由此两书大略一致的记载,可信迦王之后确有婆罗门的土王,毁佛之事。

  法难后的影响 据印顺法师说,在中印法难之后,佛教即引起了三种可慨的结束(印度之佛教九章二节):

  一、争于外延而成分失其纯真:因感于教难,乃本着世界宗教的见地,不先崇内、固本、清源,而日务外延,以随方应化,虽释尊所深斥者,亦不惜资借为方便。此固适应了环境,屡经教难而不灭者,以此之力,但已失去佛法的纯真。

  二、法灭的流言造成…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