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18

  ..續本文上一頁他對佛教有淨信,曾就那伽斯那(Nagasen 譯作龍軍,或音譯那先)比丘問佛法,此事被集爲一書,即是巴利,文的“彌蘭陀問”(Milindapanha),漢譯的“那先比丘經”,與此大同。

  據周祥光“印度通史”八八頁稱,當西紀前一五五年間,喀布爾及旁遮普總督梅娜陀(Menander),率希臘大軍進攻摩羯陀國,于是,摩偷羅(Mathura)、阿陀(Ayodhya)秣第密伽(Madhyamika)、相繼淪陷,至熏迦王朝的華氏城,雙方大戰,希軍敗退。不數年,補砂密多羅稱王行馬祀,凡祭馬所經之邦,若甘作祭祀國的屬邦者,即以軍士加入祭馬的衛隊,否則即發生戰爭。希臘軍隊即因此而與統率祭馬衛隊的補砂密多羅之孫,婆蘇密多羅(Vasuinitra)交鋒,卒將希軍聲敗于印度河兩岸之地。

  這位梅娜陀,便是彌蘭陀王,簡稱爲彌蘭王,他先是印度大夏國駐喀布爾(Kabul)及旁遮普的總督,後繼承印度大夏國的王位,他統治的領土,包括阿富汗斯坦、印度河流域、拉伽普大那(Rajaputana)及東部印度的一部份。他死之後,印度大夏分裂爲二,最後一王爲項茂斯(Hermanes),于西元前五十年間降于大月氏(塞族 Scythian)的貴霜王朝。

  責霜王朝 繼希臘人之後,來在印度西北的,便是月氏族的入侵。據漢書西域傳載:“大月氏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爲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嫣水北爲王庭。”又說:“有五翎候,一休密翎候,二雙靡翎候,叁貴霜翎候,四頓翎候。”

  後漢書西域傳條下,又說:“初,月氏爲匈奴所滅,遷于大夏,分其國爲五部翎候。後百余歲。貴霜翎候邱就卻。攻滅四翎。自立爲王國。號貴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賓,悉有其國。邱就卻年八十余死,子閻膏珍代爲王,後滅天竺。”

  月氏族本爲蒙古種人,被匈奴從中國的甘肅山谷間趕到大夏(今之土耳其斯坦的布哈爾州),此時大夏爲希臘人的殖民地,由亞曆山大的部將建立小國。邱就卻打敗了希臘人,而建立貴霜王朝。希臘人敗退南下,進入西北印的加濕彌羅(今之克什米爾,即由此來),月氏人緊隨希臘人之後,也進入印度,到了閻膏珍的兒子迦膩色迦(Kaniska)王(據V.A.Smith 說,王在西紀後一二○年即位)時,便成了印度中部以北的共主。迦膩色迦王的即位年代,尚無確定,若根據他所鑄銀幣考察,大概西元七十八年至一二叁年,乃爲其在位時期(周著印度通史一○○頁)。

  在印度佛教史上,迦膩色迦王的地位,與阿育王同被稱爲佛教王。武功文治,雄才大略,先後堪相輝映。建都于布路沙布邏(Purusapura今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交界處的白夏瓦),東到閻牟那河流域,南自頻耶(Vindhya)山脈到印度河口,西與安息(今伊朗及阿富汗之一部)接壤,東北則亘蔥嶺之東。俨然是一大帝國。

  據查耶斯華(K.P.Jayaswal)氏說,貴霜王朝的叁十叁王之中,僅前之十八王統領至中印度,中期以後,在迦摩普(Campa)地方,有那伽斯那(Nagasena)王朝(西紀一五○至叁四八年);在喬德( Gauda)地方,有喬德王朝(西紀——叁二○年),後來有普拉白維斯奴(Prabhavisnu)王出而將二朝合並。到了沙姆陀羅笈多(Samudragupta)王,創立笈多(Gupta)王朝,印度又歸統一,笈多王朝的基礎,則爲其父旃陀羅笈多第一(Candragupta Ⅰ)所奠立,那是西紀叁二○年間,是由世襲的土王之名而改爲君王的。

  南方的案達羅王朝,亡于西紀二叁六年間,北方的貴霜王朝,亡于西紀叁二○年間。接著便是笈多王朝的代興。

  第二節 迦膩色迦王與佛教

  叁百年間的佛教 從阿育王到迦膩色迦王之間,約有叁百多年的印度史,不論宗教或政治,幾乎是一片空白而不得其詳,近代以來,由于古代遺物的發掘、考察,以及利用各種間接而模糊的資料對比、審查,總算已得其大略。在此期的佛教,據呂徵依狄原雲來“印度之佛教”編的“印度佛教史略”本篇下一章七節二段所述,大致有如下的五個區域:

  最盛于南方的錫蘭。

  次盛于印度西南的摩臘婆(Malava)。

  又次于西北的信度。

  再次爲北方的迦濕彌羅、犍馱羅。

  印度東北爲耆那教的勢力範圍。

  我們知道,中印度先爲婆羅門教的複興地,自案達羅王朝滅了摩羯陀王朝之後,南方大衆部佛教思想也到了中印乃至隨著案達羅朝的西進而使西方的有部佛教,接受了大衆部的感染,有部西方師經量部的出現,自非偶然。上座部有一等學者之在東南印的,因中印法難而南避,接觸了大衆部的思想,形成了分別部的再進步。例如以波吒利子城爲中心的化地部及法藏部,法藏(即昙無德部)之有密教色彩,即是受了案達羅文化的影響,故與阿育王時的分別部不同,也即與先此分傳到錫蘭去的分別上座部不同。

  在這階段,婆羅門教初期的根基地,西印北印,已爲佛教的勢力所代取,在阿育王時盛行佛教的中印,反爲婆羅門教所占領,婆羅門又向南而成了案達羅族的信仰,並且由案達羅文化的混合而産生了濕婆派的新婆羅門教。又由于案達羅王朝之到中印,佛教便在中印再興。

  南方錫蘭的,當以另篇介紹。案達羅方面的,所知很少。唯有北方的有部一系,所留典最多,故僅就此介紹。

  迦膩色迦王其人其事 迦膩色迦王的名字,見于佛教的記載,西藏及蒙古,亦有所傳。西紀一九○九年,斯邦內博士(Dr.Sppoonr)在西北印掘得一舍函,函蓋上即刻有迦膩色迦名的,此可證實古代印度確有其人,並在函內之表面刻有“納受說一切有部衆”的字樣,可見他是有部佛教的護法之王。

  唯據迦膩色迦王時所鑄的錢幣圖文之考察,王之信佛當是晚年的事,他早期發行的錢幣,形式最美,以希臘語題字,並刻日月神像;其次發行的,以希臘文題古代波斯語,所刻亦爲希臘、波斯、印度所尊的神像,但未見有釋迦之像。

  迦濕彌羅及犍馱羅的佛教,是始于阿育王時末闡地等之來化,因其環境特殊而漸自成一系,其特質是在富于論典的撰述及對禅定的重視,故後來的論師、禅師,也十九是出于這一系的學者。

  論師多了,便不能無诤,所以,迦膩色迦王對佛教的最大功德,即是促成第四次的結集。第四次結集有叁種傳說:

  一玄奘西城記卷叁載:王因以道問人而解答各異,問了肋尊者,尊者即答:“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爲矛盾。”王甚痛惜,乃發心宣令,召集聖哲,結集叁藏。共五百賢聖,以世友菩薩爲上首,次第造論、釋經、釋律各十萬頌,計叁十萬頌六百六十萬言,備釋叁藏。

  二,世親傳中說:佛滅後五百年中,有迦旃延子羅漢,于薩婆多部出家,與五百羅漢及五菩百薩,共撰集薩婆多部阿毗達磨。

  叁,西藏所傳:迦膩色迦王于迦濕彌羅國的耳林精舍,集五百羅漢,五百菩薩、五百在家學者,使結集佛語,自此以後,十八部異說,悉認爲真佛教;又記錄律文;其經論有未記載的,今亦記錄。

  此上叁說,西域記僅以世友一人稱菩薩,世親傳加上五百菩薩,西藏的又加上五百在家學者,並將此次結集形容成爲通含一切的佛教,實則僅是一切有部的結集。因而,叁說之中,當以西域記較爲可信。同時,此次結集的成果,是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論,可是現在的該論之中,卻有“昔迦膩色迦王時”的字樣,推想其內容業已經過後人的增補了。

  王與馬鳴 中國及西藏所傳,均說馬嗚菩薩(Asvaghosa)與迦膩色迦王有關。據傳說,王進功摩羯陀國,該國不敵即獻佛缽及馬嗚菩薩以求和。又據大莊嚴經論馬嗚所作的歸敬序,有“富那肋比丘”“我等皆敬順”之句,可知馬嗚爲迦膩色迦王時肋尊者的第子了,傳說王亦師事肋尊者。至于世親傳中說:“馬嗚隨即著文,經十二年,造毗婆沙方竟,凡百萬偈。”此將馬嗚說成爲婆沙論的著作者了。實則,馬嗚生于此時,且其又是一代大文豪,爲婆沙論潤色或有之,但他不是婆沙師,因他在大莊嚴經論歸敬序中,對于富那、肋丘比、彌織(化地部)、薩婆寶婆(一切有部)、牛王正道者(或即雞胤部)等諸論師他均一律“敬順”的。

  不論如何,迦膩色迦王建國于中國與印度的通路之間,晚年護持佛教,而使佛教得傳于各民族之間。佛教來華初期,即由西域經陸路而至,宜乎王的功德,可與阿育王齊名了。

  北印的法難 物極必反,似乎是世間法的鐵律。據迦濕彌羅的史書 Rajatangini 所載貴霜王朝在迦膩色迦王以前的二王,亦保護佛教,建築僧院及支提頗多,至迦膩色迦爲濕彌羅之王的時代,佛教的勢力大振,並壓迫婆羅門教對于濕婆的信仰,致受到土邦龍 Naga 族的反對,大事殺害佛教徒,王亦曾爲此一騷擾而躲避。當時又有甘陀羅提婆 Candradeva 婆羅門出而鎮壓佛教。到旃那陀(Conanda)王叁世,始停止對佛教徒的彈壓。

  西域記卷叁,也說:迦膩色迦王既死之後,圪利多種,複自稱王,斥逐僧徒,毀壞佛法。”後來由者見貨羅國釋迦種的口皿摩羅殺了圪利多王,佛教遂得複興。

  由此兩書大略一致的記載,可信迦王之後確有婆羅門的土王,毀佛之事。

  法難後的影響 據印順法師說,在中印法難之後,佛教即引起了叁種可慨的結束(印度之佛教九章二節):

  一、爭于外延而成分失其純真:因感于教難,乃本著世界宗教的見地,不先崇內、固本、清源,而日務外延,以隨方應化,雖釋尊所深斥者,亦不惜資借爲方便。此固適應了環境,屢經教難而不滅者,以此之力,但已失去佛法的純真。

  二、法滅的流言造成…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