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16

  ..续本文上一页作勒(勒,秦言箧藏——此系译注),乃至今行于南天竺。”卷一八又说:“若人入勒门,论议则无穷。”摩诃迦旃延是佛世的十大弟子中的论议第一,由他造的虫昆勒,成为大众部的根本论书,极有可能,因在缅甸相传大迦延造有petakopadesa,但在梵语中的“箧藏”,是Karanda,音译便是勒。

  再说上座部的论书。由于部派不同而有其所推重的论书,大致可分三系:

  南方传于锡兰的铜部,有七部阿毗达磨。

  北方宾的说一切有部,也有七部论书。

  犊子部也有根本论书,据大智度论卷二说:“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由犊子部分出的正量等四部,也以“舍利弗阿毗昙”为根本论书。甚至可以说,在上座部系之中,除了铜部及说一切有部,各有七论之外,其他各部派,均以“舍利弗阿毗昙论”为本论的。此论有汉译本,但其已非原始面貌,则可无疑。

  现在参考印顺法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将两大部系的根本论书及关系,列表如下:

  南方七论与北方七论 除了大众部的勒和犊子部系的舍利弗阿毗昙论,重要的论书研究,是南方的七论和北方的七论。

  甲、南方铜部所传的七论是:

  一、法集论(Dhammasangani达磨僧伽)

  二、分别论(Vibhagnga毗崩伽)

  三、界论(Dhatukatha陀兜迦他)

  四、人施设论(Puggulapannatti逼伽罗那)

  五、双论(Yamaka 耶摩迦)

  六、发趣论(Patthana钵叉)

  七、论事(Kathavatthu迦他跋偷)

  以上的前六论,据说是佛说的,“论事”一书,相传是阿育王时代,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依据佛说而造作的。

  乙、北方说一切有部所传的七论,又和南方的不同:

  一、法蕴足论:一二卷,玄奘传为目犍连作;称友的“俱舍论释”所传为舍利弗作。此为六足伦中最古的一论,共二十一品,每品释一经。此论与南传的法音论同名。

  二、集异门足伦:二○卷,玄奘传以其所释的长阿经之集异门经,为舍利弗所集,即以此论为舍利弗作;称友以为是拘希罗作。此论文义明净,后来大乘瑜伽师地论的闻所成地之内明,即由此而演成。

  三、施设足论:七卷,玄奘传为迦旃延造:大智度论及称友均以为目犍连造。大智度论传为从长阿含之楼炭经(起世因本经)出,巴利藏的长部没有起世经,疑其为出于阿育王之后的经典。

  四、识身足论:一六卷,提婆设摩造,以其内容考察其时代背景,当为佛灭后三世纪所出。

  五、品类足论:一八卷,共八品,四品为世友作,四品为迦湿弥罗论师作。世友是佛灭后五世纪时人,可知本论出世很晚了。

  六、界身足伦:三卷,玄奘传为世友作;称友俱舍译谓圆满造。

  七、发智论:二○卷,佛灭三世纪时,北印那仆底地方的迦延尼子作。

  有以为发智论为中心的本论,六足伦,为其转翼,统称为六足发智的七论,是一切有部的基础论典,六分(足)为发智论所宗。实则,以时代而论,六足论未必均出于发智论之前。唯因发智论乃于旧有诸说,加以裁正,故由于发智论的出现,有部的思想,即大为进展。

  此外汉译毗昙部中,尚有属于正量部的“三弥底部论”三卷,“舍利弗阿 毗昙论”三十卷,传说舍利弗毗昙是属于犊子部或正量部,但据研究,此论在诸上座部论中最有古意,最古的法蕴足论,亦取此论而与此论的问分非问分大同,原本的舍利弗毗昙虽已不存,最早的上座部必有一共尊的舍利弗毗昙,故在原则上,上座系是属于舍利弗毗昙系(见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七章二节)。

  阿毗达磨的分期 木村泰贤把阿毗达磨的发达经过,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契经形态的时期:当时经论未分,论书性质的圣典,也被置于经的名位。从内容看。例如被摄于长部(长含)的众集经,被摄于中部(中含)的摩诃吠陀罗斯他、俱拉越陀罗斯他等,乃是其最显著的。

  第二、经之解释的时期:此在担负经说的定义、分类、分别的工作,在阿毗达磨未出现之前,它担任了从契经形态过度到论典独立阶段的职务。例如南方圣典中,被收于小部的无碍道论、尼律沙(义释)等是;四阿含以外的小部(杂藏),也均可代表此一地位。汉译六足论中的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似也近于这时期的性质。

  第三、论的独立时期:离开了经,有了独立性的论书,以各经为主题,绵密分类,并含有其特有的一种主张,这便是随各部派而生的阿毗达磨。其年代恐在佛灭后百五十年起;真正发挥其意义的,则在西洋纪元前后,为其顶点。如南方的七论,有部诸论(六足、发智、婆娑)舍利弗阿毗昙,多属这一期。

  第四、纲要论的时期:代表各派的主要论书已告完成,为得其简要,便出现了纲要书。由有部而出的,有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达磨多罗,佛元七世纪人)增补“心论”而出“杂阿毗昙心论”,世亲依杂心论而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在南方则有觉音作的“清净道论”(论事),阿楼驮作的“阿毗达磨法要论”。

  阿毗达磨的三流 据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七章二节,认为在法蕴足论之后,阿毗达磨演为三大流:

  一、迦旃延尼子之流:作“发智论”扬三世实有之宗义,分别论究法之自相,极于微茫。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辨其摄受、相应、成就,极繁衍之能事。共有八蕴(章)四十四纳息(节),次第杂乱而不以组织见长。继之而起的是世友之继婆须密的集论而作品类足论。

  二、瞿沙(妙音)尊者之流:妙音源于舍利弗毗昙而作“甘露味毗昙”。西城记传妙音与阿育王同世人。又有吐火罗国的法胜,依甘露味毗昙而作“阿毗昙心论”,共十品,以组织见长;“大毗婆沙论”所指的西方尊者及外国诸师,即是此论的学者。古人以心论为婆娑论的纲要,实则婆娑属于有部东方的发智论系,心论自为有部西方的甘露味毗昙系。婆娑论则独尊发智论。

  三、鸠摩罗陀(童受)之流:此为与迦旃延及妙音相先后的人,是健陀罗地方的经量部譬喻师,作“喻论”,对发智论站在批判对抗的立场,主张“无为无体”“过未无体”“不相应行无实”“梦影像化无实”。又有大德及觉天尊者,承其余绪,加以发挥。

  以上的三系均属有部的分化,唯其第一系自以有部正统为立足,二三两系属经量部,第三系则受大众系及分别说系的影响而出现。

  论争的统一 根据传说(见望月氏大辞典九○三页下),正因有部思想的分歧,当佛灭四百年顷,迦腻色迦王为求其一致,遂请肋比丘及世友为上首,集合了五百罗汉,在迦湿弥罗进行了第四次的三藏结集。这次的成果,便是集体的撰作了一部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此论虽以统一的目的为出发,却是站在那仆底(北印之东方)发智论的立场,对妙音的见解尚有所取舍,对健陀罗(北印之西方)譬喻师的见解,则完全加以破斥。

  因此婆沙论的出现,更加地加深了有部东西两系的分化。到了佛灭七世纪顷,遂有妙音系下法胜之“心论”的学者法救(达磨罗多),既不以譬喻师的离叛有宗为然,亦不以婆沙论的繁广琐碎为然,乃取婆沙论的精义,增补法胜的阿毗昙心论,作成“杂阿毗昙心论”,沟通了有部东西两系的思想,而存有部之真。

  此时,大乘思想日渐抬头,故有室利逻多著“经部毗婆沙”,由于进步之经部思想日盛,便暴露了保守之有部学说的弱点。

  世亲论师乃依杂阿毗昙心论而著了一部三十卷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虽宗本有部,却取经部的态度来修正有部的弱点。正由于世亲的有部观点带有开明的经部色彩。致有与他同时代的有部的众贤论师,著了一部八十卷俱舍雹论(后被世亲改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又著了一部四十卷的阿毗达磨显宗论,与世亲辩难。以上三论均由玄奘三藏译成汉文,俱舍论则另有陈真谛旧译的二十二卷本。俱舍论是由小乘至大乘过程中最后的代表作,在佛教史上,它有崇高的地位。它的论主世亲,著此论后不久,即回小向大,成了大乘菩萨,成了唯识学系最伟大的论师。

  第三节 俱舍论概述

  俱舍的品目 世亲论师是犍驮罗国人,到迦湿弥罗国学大毗婆沙论之后,回国即出要义,计六百颂,再送到迦湿弥罗,当时有部的悟入论师,以其有违正统的教义,要他为颂作释,世亲便作了释论,这便是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sasatra)。此论现尚存有梵文论疏,及西藏译的印度之注疏数种。中国近人演培法师作有“俱舍论颂讲记”,可资参考。

  俱舍论是巧妙地将有部极烦琐的思想,予以整理,统一、批判、组织而成,其品目如下表:

  一、界 品(二卷)

  二、根 品(五卷)

  三、世间品(五卷)

  四、业 品(六卷)

  五、随眠品(三卷)

  六、贤圣品(四卷)

  七、智 品(二卷)

  八、定 品(卷半)

  九、破我品(卷半)

  —明诸法之体

  —明诸法之用总明有漏无漏

  —果

  —因

  —缘—明有漏

  —果

  —因

  —缘—明无漏别明有漏无漏—诸 法

  —明无我理破邪一论

  俱舍论的品目记忆法,古来使用有一偈子:

  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俱舍的七十五法 俱舍论将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及无为法。凡依因缘造作而有时间的迁流,染净的差别,即是一切世间的现象,均属有为法;离有为法的性质,离一切作用的状态,含有灰身灭智的涅槃义的,属于无为法。

  阿毗达磨多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三科作为法的分类依准,俱舍论承此而复采用品类足伦的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的五位,作为法的类别。虽然七十五法的确定,是出于后来的普光的“俱舍论记”,因为在俱…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