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15

  ..续本文上一页教而出。大众部的根本识,则早已在原始圣典中胚胎于第六意识的功能。

  有部看有情众生,是基于无常无我的原则,以有情为五蕴的假合,乃是一种机械的实在论。对于有情生死的观察,则倡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的四有说,“中有”是死后至投生期的灵体,是一种微细的物质(色法),但这中有的观念,却不为分别说系上座部所接受。

  有情是无我的,但因各各的业力而有轮回生死,因此,有部特别重视“业”说的分析。业在阿含经典,是一种“意志”,如说“业是思”。到了有部,则业分为二:①思业,②思已业。前者为意业,后者为身、语二业。又将身语二业各分为二:①表业,②无表业。身表业的“体”是“形色”,语表业的“体”是“声言”;无表业是业的余势,是留存于行为者心上的一种习愤性或影响力,因此意业即不另立无表业。

  由业分为二业,配合三业,再分为五业,如下表:

  业—思已业—身业—身表业

  身无表业

  语业—语表业

  语无表业

  思 业——意业———意业—五 业

  可见有部特别重视外表的业的分析。由表业出形成无表业,由无表业的相续,即招致将来的苦乐果报。但其立无表业的目的,是补助表业(色法)的不负行为责任;至于吾人心中所想而不表现于身语的行为,不论思想何事,对吾人之心性亦无重大影响。像这种偏重于外表业而偏轻于思想业的观念,则与原始佛教“业是思”的观点不合,更无法接通大乘佛教的菩萨以意业为重的思想了。

  修道论与果位论 佛教的唯一最高目的,是在求得众生的解脱;要求解脱的方法,便是修道;修道的重心是戒、定、慧;以戒定慧三无漏学而包摄一切善法。戒定慧三学相互为用,乃为各派一致的见解。唯其大众部重于慧,乃有“慧为加行”之说;分别说系重于戒律;说一切有部重于禅定,乃有“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思惟”之言依修定为解脱道的根本法,乃是印度内外道的保守派的本色。定有渐次,所以有部及犊子系对证入见道位的修行法,主张“四圣谛渐现观”;大众部及分别说系,则主张“四圣谛一时现观”。所谓渐现观,是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见道位,证得初果预流;所谓一时现观,是顿入四谛共相的空无我性,也就是观一切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亦无我所。证入空寂无生之灭谛,即是见道。

  所谓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即中渐次修四谛观,进八圣道以前的加行位上,便是十五心的次第,十六心即入见道位。十六心以其名相阐释较烦,请自参阅丁氏“佛学大辞典”至一一三三四页,在此从略。

  在小乘圣果,分有学及无学两类,自初果至三果为有学人,四果为无学人。四果又分为八辈: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第十六心位是见道位,自预流初果位至阿罗汉四果向位,均属修道位,四果阿罗汉,即是无学道位:“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知如真。”这就是证入寂灭的涅槃境了。

  对于罗汉的看法,大众部有大天五事说,与有部争持不已,已见第四章了。另有大众部主张三果之前有退,四果无退,有部主张初果必不退,后三果容有退。大众部以为“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五间为五种大恶业:杀父、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有部则以为一旦证得初果,即不再造恶业。如照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及四十七的记载看,罗汉有退是正确的见解,因有三位罗汉在退失而复得之后,恐怕如果退了而尚未再得之时便命终死去,所以即在罗汉果位上自杀而入了涅槃,佛陀倒是赞成他们的。四果随有退,大众部的预流者造一切恶,并否定有部所说的初果“忍不堕恶趣”,当然也有道理;这与有部认为“诸阿罗汉,犹受故业”,也是一致。因此,两部思想,不妨综合。

  大众部的果位论有三种,即是阿罗汉、菩萨、佛陀,并以佛陀为最后的目的,有部则以罗汉为目的,主张“佛与二乘,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菩萨是佛的因行,即是尚未成佛的佛。大众部主张菩萨是超人间性的:“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刺蓝…(胎质)为自体……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绕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一切有部却说:“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这是人间性的看法。

  至于佛陀,大众部也是从高调理想上立论:“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实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大众部以佛的肉身是无漏,故无边际,“常在定故”;并且全知全能,“一杀那心,了一切法”;答问不假思惟;佛语无一句不是转法论。大众部的此等思想,是渊源于早期的圣典,即因缘、本生、譬喻等,尤以本生为甚。但在有部方面,仍从人间性的佛陀立着论: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论。”“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并且以佛身为有漏,仍能使众生生起漏法;佛一念智不能遍知;威力亦有边际。

  以上所用引号“”字句,多采自“异部宗轮论”,读者可以参阅。实则,此二部异见,亦不妨调和。人间的圣者乃至佛陀,当以不违人间尺度来叙说他们;至于不可思议的超人间性的境界,当以宗教经验的神通观念来接受他们。总之,大众部的思想,每每都在接通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的消息,上座部中的大乘思想,多少也受了大多部的影响而来。

  第二节 阿毗达磨的发达

  阿毗达磨的名称 若想介绍小乘佛教, 主要的内容,是在阿毗达磨(Abhidharma,)甚至日人木村泰贤要说:“没有大略学过阿毗达磨,不能理解佛教为何事,此言决不为过。”(“小乘佛教思想论,总叙五节)”。他又说:“使佛教成为盛大学问者,我想不论何人,都得承认是阿毗达磨的力量。”(同上引四节)。

  阿毗达磨被译为对法、向法、无比法和大法等异名;音译又有阿鼻达磨、阿毗昙、简称为毗昙等名。它是无漏净慧,以及得此净慧资粮的有漏诸慧的总称,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论典。

  阿毗达磨,又被称为优波提舍(Upadesa),或者译为优婆提舍和邬波第铄;义译为说义、广演、章句等,而以“论议”之名为一般所通用。优波提舍是十二分教之一,例如中阿经根本分别品等,即属此类。它的内容,或为释尊以义解释佛陀自己所说的教法(可知论藏也有佛陀亲说的成分);或由佛陀标出纲要而使大弟子们,为之作释的;或有佛世诸弟子间互相论议而加以组织的。大迦旃延及舍利弗,对此用力特多。

  但是,依经立论,解释难句,阐明教意,贯通血脉,扶发宗要者,又称为摩理迦(Matrka p.Matka),或音译为摩窒里迦,摩履迦,摩得勒迦、目得迦、摩夷等名,义译则有母、本母、智母、行母等名,此乃从Mat(母)之语根而来。

  优波提舍的性质,并未确定,据“大毗婆娑论”说,那是属于论义;“大智度论”的看法,侧重在解义;“瑜伽师地论”又将之作为一切论书的通称。

  至于摩理迦,从古典说,有两类性质:①是属毗奈耶(律)的,如“毗尼母经”,以及“十诵律”的“毗尼诵”等,乃是僧伽规制的纲目。②属于达磨(法)的,如四念处、八正道等有关圣道修持的项目。后来逐渐嬗变“又出现了三类新型的摩作迦:①铜部的摩理迦,分为论母及经母。论母是三性及三受等一百二十二门,经母是明分法及无明分法等四十二门。②经部不信阿毗达磨是佛说,而别说摩理迦;一切契经是佛说的,为了扶择明了佛法的宗要,所以又说契经的摩理迦。③摩理迦在大乘瑜伽学者如世亲菩萨等,即是先标举论旨又予以解释的论书。此如世亲的“无量寿经优波提舍”、转*轮经优波提舍”、“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以及无著的“金刚般若经论”等,均属这种体裁。

  再说阿毗达磨,起初只是用作称赞佛的经法的泛称,故在大众部的“摩诃僧律”,一再说到:“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毗昙”(卷一四),“阿毗昙者,九部经”(卷三四),阿毗昙者,九部修多罗”(卷三九)。但是,由于不断的发达,阿毗达磨的含义,就复杂起来,论师们对于“阿毗”的意义,也作了种种解释,其中如铜部的觉音(Buddhaghosa)的“善见律毗婆娑”卷一所举,他以五义解释“阿毗”:①意,是增上义;②识,是特性义;③赞欢,是尊敬义;④断截,是区别义;⑤长,是超胜义。其他尚有“大毗婆娑论”举出八种含义;世友(Vasumitra)说有六义,肋尊者(parsva)说有四义。(参考印顺法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七页)归纳各家所说,阿毗达磨的主要意是:①明了分别,②觌面相呈。也就是说:佛学中的修证方法和修证次第等,传承下来,成为名和句的分别,即是论书,学佛的人依着它去分别了解,并经过闻、思、修的工夫,进入实证境界——从证出教,再由教趣证,便包括了阿毗达磨的一切。

  两大部系的论书 阿毗达磨的发达而今世传流的,是属于上座部系,尤其是南传分别说系的铜部方北传宾的说一切有部,最发达。其他部派的,则虽有而不多,特别是大众部的论书,过去尚未在汉译的释藏中见到,有也值得一部释经的“分别功德论”。

  但是,大众部不是以没有论书,例如法显留印期间,在巴连弗邑(pataliputra)的大乘寺,得到了“摩诃僧都毗昙”;玄奘留印期间,在南印度的驮那羯磔迦国(Dhanakata)学习大众部的根本阿毗达磨数月之久,并且在带回中国梵本中,也有大众部的论书,祗是没有译出而已。

  大众部的根本论书,据龙树造的“大智度论”卷二说:“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故,…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