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教而出。大衆部的根本識,則早已在原始聖典中胚胎于第六意識的功能。

  有部看有情衆生,是基于無常無我的原則,以有情爲五蘊的假合,乃是一種機械的實在論。對于有情生死的觀察,則倡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的四有說,“中有”是死後至投生期的靈體,是一種微細的物質(色法),但這中有的觀念,卻不爲分別說系上座部所接受。

  有情是無我的,但因各各的業力而有輪回生死,因此,有部特別重視“業”說的分析。業在阿含經典,是一種“意志”,如說“業是思”。到了有部,則業分爲二:①思業,②思已業。前者爲意業,後者爲身、語二業。又將身語二業各分爲二:①表業,②無表業。身表業的“體”是“形色”,語表業的“體”是“聲言”;無表業是業的余勢,是留存于行爲者心上的一種習憤性或影響力,因此意業即不另立無表業。

  由業分爲二業,配合叁業,再分爲五業,如下表:

  業—思已業—身業—身表業

  身無表業

  語業—語表業

  語無表業

  思 業——意業———意業—五 業

  可見有部特別重視外表的業的分析。由表業出形成無表業,由無表業的相續,即招致將來的苦樂果報。但其立無表業的目的,是補助表業(色法)的不負行爲責任;至于吾人心中所想而不表現于身語的行爲,不論思想何事,對吾人之心性亦無重大影響。像這種偏重于外表業而偏輕于思想業的觀念,則與原始佛教“業是思”的觀點不合,更無法接通大乘佛教的菩薩以意業爲重的思想了。

  修道論與果位論 佛教的唯一最高目的,是在求得衆生的解脫;要求解脫的方法,便是修道;修道的重心是戒、定、慧;以戒定慧叁無漏學而包攝一切善法。戒定慧叁學相互爲用,乃爲各派一致的見解。唯其大衆部重于慧,乃有“慧爲加行”之說;分別說系重于戒律;說一切有部重于禅定,乃有“依空”、無願,二叁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思惟”之言依修定爲解脫道的根本法,乃是印度內外道的保守派的本色。定有漸次,所以有部及犢子系對證入見道位的修行法,主張“四聖谛漸現觀”;大衆部及分別說系,則主張“四聖谛一時現觀”。所謂漸現觀,是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見道位,證得初果預流;所謂一時現觀,是頓入四谛共相的空無我性,也就是觀一切法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亦無我所。證入空寂無生之滅谛,即是見道。

  所謂以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即中漸次修四谛觀,進八聖道以前的加行位上,便是十五心的次第,十六心即入見道位。十六心以其名相闡釋較煩,請自參閱丁氏“佛學大辭典”至一一叁叁四頁,在此從略。

  在小乘聖果,分有學及無學兩類,自初果至叁果爲有學人,四果爲無學人。四果又分爲八輩: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合稱爲四雙八輩。第十六心位是見道位,自預流初果位至阿羅漢四果向位,均屬修道位,四果阿羅漢,即是無學道位:“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知如真。”這就是證入寂滅的涅槃境了。

  對于羅漢的看法,大衆部有大天五事說,與有部爭持不已,已見第四章了。另有大衆部主張叁果之前有退,四果無退,有部主張初果必不退,後叁果容有退。大衆部以爲“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五間爲五種大惡業:殺父、父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有部則以爲一旦證得初果,即不再造惡業。如照雜阿含經卷叁十九及四十七的記載看,羅漢有退是正確的見解,因有叁位羅漢在退失而複得之後,恐怕如果退了而尚未再得之時便命終死去,所以即在羅漢果位上自殺而入了涅槃,佛陀倒是贊成他們的。四果隨有退,大衆部的預流者造一切惡,並否定有部所說的初果“忍不墮惡趣”,當然也有道理;這與有部認爲“諸阿羅漢,猶受故業”,也是一致。因此,兩部思想,不妨綜合。

  大衆部的果位論有叁種,即是阿羅漢、菩薩、佛陀,並以佛陀爲最後的目的,有部則以羅漢爲目的,主張“佛與二乘,解脫無異,叁乘聖道,各有差別。”菩薩是佛的因行,即是尚未成佛的佛。大衆部主張菩薩是超人間性的:“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刺藍…(胎質)爲自體……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爲欲繞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一切有部卻說:“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這是人間性的看法。

  至于佛陀,大衆部也是從高調理想上立論:“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乃至般涅槃。”大衆部以佛的肉身是無漏,故無邊際,“常在定故”;並且全知全能,“一殺那心,了一切法”;答問不假思惟;佛語無一句不是轉法論。大衆部的此等思想,是淵源于早期的聖典,即因緣、本生、譬喻等,尤以本生爲甚。但在有部方面,仍從人間性的佛陀立著論:非如來語,皆爲轉法論。”“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並且以佛身爲有漏,仍能使衆生生起漏法;佛一念智不能遍知;威力亦有邊際。

  以上所用引號“”字句,多采自“異部宗輪論”,讀者可以參閱。實則,此二部異見,亦不妨調和。人間的聖者乃至佛陀,當以不違人間尺度來敘說他們;至于不可思議的超人間性的境界,當以宗教經驗的神通觀念來接受他們。總之,大衆部的思想,每每都在接通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之間的消息,上座部中的大乘思想,多少也受了大多部的影響而來。

  第二節 阿毗達磨的發達

  阿毗達磨的名稱 若想介紹小乘佛教, 主要的內容,是在阿毗達磨(Abhidharma,)甚至日人木村泰賢要說:“沒有大略學過阿毗達磨,不能理解佛教爲何事,此言決不爲過。”(“小乘佛教思想論,總敘五節)”。他又說:“使佛教成爲盛大學問者,我想不論何人,都得承認是阿毗達磨的力量。”(同上引四節)。

  阿毗達磨被譯爲對法、向法、無比法和大法等異名;音譯又有阿鼻達磨、阿毗昙、簡稱爲毗昙等名。它是無漏淨慧,以及得此淨慧資糧的有漏諸慧的總稱,也就是通常所謂的論典。

  阿毗達磨,又被稱爲優波提舍(Upadesa),或者譯爲優婆提舍和邬波第铄;義譯爲說義、廣演、章句等,而以“論議”之名爲一般所通用。優波提舍是十二分教之一,例如中阿經根本分別品等,即屬此類。它的內容,或爲釋尊以義解釋佛陀自己所說的教法(可知論藏也有佛陀親說的成分);或由佛陀標出綱要而使大弟子們,爲之作釋的;或有佛世諸弟子間互相論議而加以組織的。大迦旃延及舍利弗,對此用力特多。

  但是,依經立論,解釋難句,闡明教意,貫通血脈,扶發宗要者,又稱爲摩理迦(Matrka p.Matka),或音譯爲摩窒裏迦,摩履迦,摩得勒迦、目得迦、摩夷等名,義譯則有母、本母、智母、行母等名,此乃從Mat(母)之語根而來。

  優波提舍的性質,並未確定,據“大毗婆娑論”說,那是屬于論義;“大智度論”的看法,側重在解義;“瑜伽師地論”又將之作爲一切論書的通稱。

  至于摩理迦,從古典說,有兩類性質:①是屬毗奈耶(律)的,如“毗尼母經”,以及“十誦律”的“毗尼誦”等,乃是僧伽規製的綱目。②屬于達磨(法)的,如四念處、八正道等有關聖道修持的項目。後來逐漸嬗變“又出現了叁類新型的摩作迦:①銅部的摩理迦,分爲論母及經母。論母是叁性及叁受等一百二十二門,經母是明分法及無明分法等四十二門。②經部不信阿毗達磨是佛說,而別說摩理迦;一切契經是佛說的,爲了扶擇明了佛法的宗要,所以又說契經的摩理迦。③摩理迦在大乘瑜伽學者如世親菩薩等,即是先標舉論旨又予以解釋的論書。此如世親的“無量壽經優波提舍”、轉*輪經優波提舍”、“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以及無著的“金剛般若經論”等,均屬這種體裁。

  再說阿毗達磨,起初只是用作稱贊佛的經法的泛稱,故在大衆部的“摩诃僧律”,一再說到:“九部修多羅,是名阿毗昙”(卷一四),“阿毗昙者,九部經”(卷叁四),阿毗昙者,九部修多羅”(卷叁九)。但是,由于不斷的發達,阿毗達磨的含義,就複雜起來,論師們對于“阿毗”的意義,也作了種種解釋,其中如銅部的覺音(Buddhaghosa)的“善見律毗婆娑”卷一所舉,他以五義解釋“阿毗”:①意,是增上義;②識,是特性義;③贊歡,是尊敬義;④斷截,是區別義;⑤長,是超勝義。其他尚有“大毗婆娑論”舉出八種含義;世友(Vasumitra)說有六義,肋尊者(parsva)說有四義。(參考印順法師的“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叁七頁)歸納各家所說,阿毗達磨的主要意是:①明了分別,②觌面相呈。也就是說:佛學中的修證方法和修證次第等,傳承下來,成爲名和句的分別,即是論書,學佛的人依著它去分別了解,並經過聞、思、修的工夫,進入實證境界——從證出教,再由教趣證,便包括了阿毗達磨的一切。

  兩大部系的論書 阿毗達磨的發達而今世傳流的,是屬于上座部系,尤其是南傳分別說系的銅部方北傳賓的說一切有部,最發達。其他部派的,則雖有而不多,特別是大衆部的論書,過去尚未在漢譯的釋藏中見到,有也值得一部釋經的“分別功德論”。

  但是,大衆部不是以沒有論書,例如法顯留印期間,在巴連弗邑(pataliputra)的大乘寺,得到了“摩诃僧都毗昙”;玄奘留印期間,在南印度的馱那羯磔迦國(Dhanakata)學習大衆部的根本阿毗達磨數月之久,並且在帶回中國梵本中,也有大衆部的論書,祗是沒有譯出而已。

  大衆部的根本論書,據龍樹造的“大智度論”卷二說:“摩诃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故,…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