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勒(勒,秦言箧藏——此系譯注),乃至今行于南天竺。”卷一八又說:“若人入勒門,論議則無窮。”摩诃迦旃延是佛世的十大弟子中的論議第一,由他造的蟲昆勒,成爲大衆部的根本論書,極有可能,因在緬甸相傳大迦延造有petakopadesa,但在梵語中的“箧藏”,是Karanda,音譯便是勒。
再說上座部的論書。由于部派不同而有其所推重的論書,大致可分叁系:
南方傳于錫蘭的銅部,有七部阿毗達磨。
北方賓的說一切有部,也有七部論書。
犢子部也有根本論書,據大智度論卷二說:“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毗昙。後犢子道等讀誦,乃至今,名爲舍利弗阿毗昙。”由犢子部分出的正量等四部,也以“舍利弗阿毗昙”爲根本論書。甚至可以說,在上座部系之中,除了銅部及說一切有部,各有七論之外,其他各部派,均以“舍利弗阿毗昙論”爲本論的。此論有漢譯本,但其已非原始面貌,則可無疑。
現在參考印順法師的“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將兩大部系的根本論書及關系,列表如下:
南方七論與北方七論 除了大衆部的勒和犢子部系的舍利弗阿毗昙論,重要的論書研究,是南方的七論和北方的七論。
甲、南方銅部所傳的七論是:
一、法集論(Dhammasangani達磨僧伽)
二、分別論(Vibhagnga毗崩伽)
叁、界論(Dhatukatha陀兜迦他)
四、人施設論(Puggulapannatti逼伽羅那)
五、雙論(Yamaka 耶摩迦)
六、發趣論(Patthana缽叉)
七、論事(Kathavatthu迦他跋偷)
以上的前六論,據說是佛說的,“論事”一書,相傳是阿育王時代,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tissa),依據佛說而造作的。
乙、北方說一切有部所傳的七論,又和南方的不同:
一、法蘊足論:一二卷,玄奘傳爲目犍連作;稱友的“俱舍論釋”所傳爲舍利弗作。此爲六足倫中最古的一論,共二十一品,每品釋一經。此論與南傳的法音論同名。
二、集異門足倫:二○卷,玄奘傳以其所釋的長阿經之集異門經,爲舍利弗所集,即以此論爲舍利弗作;稱友以爲是拘希羅作。此論文義明淨,後來大乘瑜伽師地論的聞所成地之內明,即由此而演成。
叁、施設足論:七卷,玄奘傳爲迦旃延造:大智度論及稱友均以爲目犍連造。大智度論傳爲從長阿含之樓炭經(起世因本經)出,巴利藏的長部沒有起世經,疑其爲出于阿育王之後的經典。
四、識身足論:一六卷,提婆設摩造,以其內容考察其時代背景,當爲佛滅後叁世紀所出。
五、品類足論:一八卷,共八品,四品爲世友作,四品爲迦濕彌羅論師作。世友是佛滅後五世紀時人,可知本論出世很晚了。
六、界身足倫:叁卷,玄奘傳爲世友作;稱友俱舍譯謂圓滿造。
七、發智論:二○卷,佛滅叁世紀時,北印那仆底地方的迦延尼子作。
有以爲發智論爲中心的本論,六足倫,爲其轉翼,統稱爲六足發智的七論,是一切有部的基礎論典,六分(足)爲發智論所宗。實則,以時代而論,六足論未必均出于發智論之前。唯因發智論乃于舊有諸說,加以裁正,故由于發智論的出現,有部的思想,即大爲進展。
此外漢譯毗昙部中,尚有屬于正量部的“叁彌底部論”叁卷,“舍利弗阿 毗昙論”叁十卷,傳說舍利弗毗昙是屬于犢子部或正量部,但據研究,此論在諸上座部論中最有古意,最古的法蘊足論,亦取此論而與此論的問分非問分大同,原本的舍利弗毗昙雖已不存,最早的上座部必有一共尊的舍利弗毗昙,故在原則上,上座系是屬于舍利弗毗昙系(見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七章二節)。
阿毗達磨的分期 木村泰賢把阿毗達磨的發達經過,分爲四個時期:
第一、契經形態的時期:當時經論未分,論書性質的聖典,也被置于經的名位。從內容看。例如被攝于長部(長含)的衆集經,被攝于中部(中含)的摩诃吠陀羅斯他、俱拉越陀羅斯他等,乃是其最顯著的。
第二、經之解釋的時期:此在擔負經說的定義、分類、分別的工作,在阿毗達磨未出現之前,它擔任了從契經形態過度到論典獨立階段的職務。例如南方聖典中,被收于小部的無礙道論、尼律沙(義釋)等是;四阿含以外的小部(雜藏),也均可代表此一地位。漢譯六足論中的法蘊足論,集異門足論,似也近于這時期的性質。
第叁、論的獨立時期:離開了經,有了獨立性的論書,以各經爲主題,綿密分類,並含有其特有的一種主張,這便是隨各部派而生的阿毗達磨。其年代恐在佛滅後百五十年起;真正發揮其意義的,則在西洋紀元前後,爲其頂點。如南方的七論,有部諸論(六足、發智、婆娑)舍利弗阿毗昙,多屬這一期。
第四、綱要論的時期:代表各派的主要論書已告完成,爲得其簡要,便出現了綱要書。由有部而出的,有法勝的“阿毗昙心論”“法救(達磨多羅,佛元七世紀人)增補“心論”而出“雜阿毗昙心論”,世親依雜心論而作“阿毗達磨俱舍論”。在南方則有覺音作的“清淨道論”(論事),阿樓馱作的“阿毗達磨法要論”。
阿毗達磨的叁流 據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七章二節,認爲在法蘊足論之後,阿毗達磨演爲叁大流:
一、迦旃延尼子之流:作“發智論”揚叁世實有之宗義,分別論究法之自相,極于微茫。以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辨其攝受、相應、成就,極繁衍之能事。共有八蘊(章)四十四納息(節),次第雜亂而不以組織見長。繼之而起的是世友之繼婆須密的集論而作品類足論。
二、瞿沙(妙音)尊者之流:妙音源于舍利弗毗昙而作“甘露味毗昙”。西城記傳妙音與阿育王同世人。又有吐火羅國的法勝,依甘露味毗昙而作“阿毗昙心論”,共十品,以組織見長;“大毗婆沙論”所指的西方尊者及外國諸師,即是此論的學者。古人以心論爲婆娑論的綱要,實則婆娑屬于有部東方的發智論系,心論自爲有部西方的甘露味毗昙系。婆娑論則獨尊發智論。
叁、鸠摩羅陀(童受)之流:此爲與迦旃延及妙音相先後的人,是健陀羅地方的經量部譬喻師,作“喻論”,對發智論站在批判對抗的立場,主張“無爲無體”“過未無體”“不相應行無實”“夢影像化無實”。又有大德及覺天尊者,承其余緒,加以發揮。
以上的叁系均屬有部的分化,唯其第一系自以有部正統爲立足,二叁兩系屬經量部,第叁系則受大衆系及分別說系的影響而出現。
論爭的統一 根據傳說(見望月氏大辭典九○叁頁下),正因有部思想的分歧,當佛滅四百年頃,迦膩色迦王爲求其一致,遂請肋比丘及世友爲上首,集合了五百羅漢,在迦濕彌羅進行了第四次的叁藏結集。這次的成果,便是集體的撰作了一部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論”。此論雖以統一的目的爲出發,卻是站在那仆底(北印之東方)發智論的立場,對妙音的見解尚有所取舍,對健陀羅(北印之西方)譬喻師的見解,則完全加以破斥。
因此婆沙論的出現,更加地加深了有部東西兩系的分化。到了佛滅七世紀頃,遂有妙音系下法勝之“心論”的學者法救(達磨羅多),既不以譬喻師的離叛有宗爲然,亦不以婆沙論的繁廣瑣碎爲然,乃取婆沙論的精義,增補法勝的阿毗昙心論,作成“雜阿毗昙心論”,溝通了有部東西兩系的思想,而存有部之真。
此時,大乘思想日漸擡頭,故有室利邏多著“經部毗婆沙”,由于進步之經部思想日盛,便暴露了保守之有部學說的弱點。
世親論師乃依雜阿毗昙心論而著了一部叁十卷的阿毗達磨俱舍論,雖宗本有部,卻取經部的態度來修正有部的弱點。正由于世親的有部觀點帶有開明的經部色彩。致有與他同時代的有部的衆賢論師,著了一部八十卷俱舍雹論(後被世親改爲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又著了一部四十卷的阿毗達磨顯宗論,與世親辯難。以上叁論均由玄奘叁藏譯成漢文,俱舍論則另有陳真谛舊譯的二十二卷本。俱舍論是由小乘至大乘過程中最後的代表作,在佛教史上,它有崇高的地位。它的論主世親,著此論後不久,即回小向大,成了大乘菩薩,成了唯識學系最偉大的論師。
第叁節 俱舍論概述
俱舍的品目 世親論師是犍馱羅國人,到迦濕彌羅國學大毗婆沙論之後,回國即出要義,計六百頌,再送到迦濕彌羅,當時有部的悟入論師,以其有違正統的教義,要他爲頌作釋,世親便作了釋論,這便是阿毗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sasatra)。此論現尚存有梵文論疏,及西藏譯的印度之注疏數種。中國近人演培法師作有“俱舍論頌講記”,可資參考。
俱舍論是巧妙地將有部極煩瑣的思想,予以整理,統一、批判、組織而成,其品目如下表:
一、界 品(二卷)
二、根 品(五卷)
叁、世間品(五卷)
四、業 品(六卷)
五、隨眠品(叁卷)
六、賢聖品(四卷)
七、智 品(二卷)
八、定 品(卷半)
九、破我品(卷半)
—明諸法之體
—明諸法之用總明有漏無漏
—果
—因
—緣—明有漏
—果
—因
—緣—明無漏別明有漏無漏—諸 法
—明無我理破邪一論
俱舍論的品目記憶法,古來使用有一偈子:
界二根五世間五,業六隨叁賢聖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叁十卷。
俱舍的七十五法 俱舍論將一切法分爲有爲法及無爲法。凡依因緣造作而有時間的遷流,染淨的差別,即是一切世間的現象,均屬有爲法;離有爲法的性質,離一切作用的狀態,含有灰身滅智的涅槃義的,屬于無爲法。
阿毗達磨多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叁科作爲法的分類依准,俱舍論承此而複采用品類足倫的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的五位,作爲法的類別。雖然七十五法的確定,是出于後來的普光的“俱舍論記”,因爲在俱…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