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佛的色身即与法身非一非二,法身的垂迹应化即是色身。此一法身的性能,即是常住不变无限永恒的“大我”,那末,一切众生具有此“大我”,从本体上看,佛与众生,平等平等。假如没有平等的法身,众生修学佛法也不能成佛,此一成佛的可能性。在佛称为法身常住,在众生即称为佛性本具。
三、一阐提可以成佛:所谓一阐提(Icchantika),涅槃经对于它的解释为:不信佛法的人,断诸善根、不信因果业报、不亲善友的人。这种人据涅槃经看,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当然也有佛性。即有佛性,即是法身常住,终究必当有接受佛法的开发而完成那佛性之圆净的机会,所以一阐提也可以成佛。
解深密经 以上胜、涅槃所说的如来藏(佛性、法身),是为适应所谓“向上门”的要求而来。但是,基于这个立场而把杂染世界,给予说明的,虽有般若、华严、维摩,认为三界一切所有,皆由于心的发动;大约是说,由于无明而有虚妄的世界显现,由于心的清净而有净土的显现。但这说明太简单了,解深密经就起来作了个更进一步的说明。本经在所谓无明住地、承认无意识的根本无明(心不相应的无明):在净识方面、也承认佛性,如来藏。但是,无明与净识的关系怎样?又怎样的配合而开展出怎样的世界呢?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就成立了所谓唯识的佛教,这部解深密经,便是唯识佛教的先驱。
本经在我国,有菩提流支译的“解深密经”五卷,玄奘译的“解深密经”五卷,以及求那跋陀罗所译第七第八两品。近代在梵文及西藏方面,则未发现。本经最早出现的是第二至第五品,加入第六品后全经应该已完成,但在后来又加上了第一序品及第七第八的两品,便是现在的解深密经了。
本经是一部论书性质的圣典,它的特色虽有很多,但其主要的,则有如下的三点:
一、阿赖耶识的思想:在龙树,尚未有第七识的观念,其后,承认在六识之内部,有如来藏等,把如来藏等改进为构成现实世界之原理,便成立了解深密经的阿赖耶识(alayav-ijnana藏识)或阿陀那识(adanaviknana执持识),以此作为第七识而来担任众生轮迥生死之中的主体,以后把阿赖耶识名为第八识,阿陀那识名为第七识,但在解深密经尚未作此区分。这虽由如来藏或佛性的发达而成立,然其远因在大众部的根本识,犊子部的非即非离蕴我,经部的色心互熏、种子说、细意识、一味蕴,化地部的穷生死蕴,已经建立了此第七识的基础。
至于此第七识的性质如何?本经的解释是:“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夫不开演,恐彼(凡夫)分别执为我。”“又解释其名称说:“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二、三相三无性说的生起:这是为了适应阿赖耶识的确立而生起。
三相即是:①偏计所执相——此即是错觉或幻觉。②依他起相——此即是说因缘所生之法,其中含有常识世界到科学世界的现象,一切均系依他之缘而生起之相状。③圆成实相——此即是诸法平等的真如实相。
三无性即是:将以上的三相,归著于根本,都不离心。①偏计所执相是心的表象,没有特别的自性存在,此称为相无自性。②依他起相是因缘生法,因缘的总管也是心,故亦没有特殊的自性。③园成实相是清净心所缘,同样是离心即无自性,此称为取无自性。
三、三时了未了说的提出:这是对于思想判释的方法。本经认为,佛陀始对小乘人说四谛法,是未了义(不究竟)说;次对菩萨说诸法无自性,不生亦不灭,也是未了义说;本经说三相三无性,始为了义之说。本经对三乘佛法以了义未了义来判释的方法,给予后世教判思想的影响很大。
入枷伽经 入枷伽经(Lankavatra Sutra),简称楞伽经,梵文本现今尚存,汉译有三种:①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于西元四四三年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②元魏菩提流支译于西元五一三年的“入楞伽经”十卷,③李唐实叉叉难陀译于西元七○○年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所以本经在研究上有很完整的材料,但其内容杂乱,欲在其全体上捕捉它的旨趣,颇有困难。
若从本经之思想而言,其主要观念是在说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解深密经是乘着如来藏的思潮而起,本经则利用此一思潮再回到如来藏,在决定其理想目的之同时,往下说明如来藏的现实面。
在本经中,到处反复地说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用此以释人生 宇宙的现象及本体。现在介绍如下:
一、五法:此在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佛性论等均有说到。即到①名——事物的名称。②相——由名而浮起的想像。③分别——对名与相的判断。④正智——是看破名相为非实的智慧。⑤如如——作为智慧对象的平等真如。此五法是举迷界的主观(分别)客观(名、相),及悟界的主观(正智)客观(如如)而打破迷界以进入悟界的经过,分作五个阶段来考察之意。
二、三自性:此在解深密经的三无性已说到,即是①偏计执性——妄分别性,②依他起性——缘起性,③圆成实性——真实性。本经对此三性的用途是在摄取前举之五法:名、相,相当于偏计执性;分别,相当于依他起性;正智、如如,相当于圆成实性。
三、八识:本经以解深密经的第七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在第八识下,另立第七末那识(Manas意识),再加自原始佛教以来的前六识。然而,本经的八识论,虽比解深密经多了一层整理的工作,但其尚有很不消化之处,使人难以捕捉其适确意义的地方还很多。自古以来,各家对本经生起多种异解,原因即于此。若总括来说,第八识的活动,是由前七识的分别而起,在第八识的本身并无自性,一切不外乎识海的波浪而已,这是本经的唯识观。如何止息这个识海的波浪?接着讲二无我。
四、二无我:即是人空及法空。因为本经对于八个识均立有真相、业相、转相之三相,其中真的本体,则是八识的真相。前七识与第八识的业相、转相,可由修行之力、特别是用人法二空之观法而消灭。消灭了这业相、转相的当体,便是识海波浪的停止;它可叫做如来藏、真如、涅槃、法身、空、无垢识,乃是不生不灭、清净无垢的当体。因此,本经是调和了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承认第八阿赖耶识含有净与不净两方面的内容:从不净方面,生起分别妄幻的现象界;从净的方面又确立了法身、涅槃、真如的平等实体界。这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的思想,是很相近了。
真常唯心 根据印顺法师的意见(“印度之佛教”十五章),楞伽经与起信论的关系特深,起信论所用之名相同楞伽而义则异,乃为多数古人已知的事实。起信论的心意识三者,与楞伽经的三相三识,可以对照相摄。因此,起信论之不出马呜所造,不劳再辨。
第十章 无著系的大乘佛教
第一节 无著菩萨
时代的要求 上一章所举的中期经典,有人说是西纪二百 到四百年间成立,并且,大涅槃经、大法鼓经,都说流行于南方,楞伽经则以南海之滨为其 说法地。因此可说,这些经典与般若经同属以南印度所成立。但是这些经典的思想,与前期 南方的大乘有相背处,乃为事实。进而考察,胜经以中印的阿陀(Ayodhya)为中 心,无著世亲出身于北印,特别是无著,却以阿陀为中心而发展唯识大乘。阿陀是多 王朝于第四纪之末向此移都之地,所以又有人以为中期的大乘经典,可能是多王朝(西元 四到六世纪)时的文化产物。
不论如何,当龙树组织了大乘佛教,他的特色是破小乘而发挥大乘的优越性;到了无著 , 就把在教理方面开展到龙树之上,同时也以小乘有部的繁琐教理作基础,而确立大乘佛教, 乃是把小乘统合于大乘之内了。
义净三藏留印时,在他的寄归传之序中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 乃 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中观行于东南印,瑜伽 则盛于中北印,这都是时代及环境有以助成的结果。
印师又指出,如来藏经、法鼓经、大涅槃经、胜、不增不减、无上依、楞伽、密严、圆觉等经,皆属真常唯心的圣典。后期的密典,十九亦属真常唯心。可见,中期以后的大乘经典,多可纳入真常一系了。
印师又称,所谓真常心,它的名目可有很多,法性、如来藏、圆觉、常住真心、佛性、菩提心、大涅槃、法身、空性。此等,在真常论者并视为一事。
真常思想,确有原始圣典的暗示,例如佛说罗汉离欲,不复有变悔热恼之情;或者化为“无烟恼熟,常住不变。”在央掘摩罗经佛陀自称“我常住大悲”。
至于真常唯心,乃是柔合了真常空及真常心而成立。此常我之论,乃系内本宗教经验所见而外依佛说。固由原始佛教开出,即不能说与印度其他学派及宗教的影响无涉。
本书不拟另章介绍真常唯心的问题,但此确是一个重要论题,所以在本节之末,略述数语如上。
为何称唯识大乘为“瑜伽”?这也与唯识学的环境及时代有关。凡是巧修止观而有契入的,名为瑜伽师,为瑜伽师所依住的,名为瑜伽师地,即如安世高所译“修行经”、“大道地经”,觉贤所译“修行方便”,均系瑜伽师地梵语的别译。
可知,瑜伽师就是禅师,禅师多有内证的境界,故有从禅出教的事实,即是本于内证经验而立说,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学者特深于禅,初来中国传禅教之学者,也以西北印系的学者为主。瑜伽学者既多有从禅而出之教,起而整理组织此等教说的大师,便是弥勒;据近代学者的考证,这位弥勒乃系第二位历史的人物,且是菩婆多(一切有)部的学者。
弥勒与无著 弥勒(Maitreya慈氏),我们在八章一及三节之…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