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佛的色身即與法身非一非二,法身的垂迹應化即是色身。此一法身的性能,即是常住不變無限永恒的“大我”,那末,一切衆生具有此“大我”,從本體上看,佛與衆生,平等平等。假如沒有平等的法身,衆生修學佛法也不能成佛,此一成佛的可能性。在佛稱爲法身常住,在衆生即稱爲佛性本具。
叁、一闡提可以成佛:所謂一闡提(Icchantika),涅槃經對于它的解釋爲:不信佛法的人,斷諸善根、不信因果業報、不親善友的人。這種人據涅槃經看,衆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當然也有佛性。即有佛性,即是法身常住,終究必當有接受佛法的開發而完成那佛性之圓淨的機會,所以一闡提也可以成佛。
解深密經 以上勝、涅槃所說的如來藏(佛性、法身),是爲適應所謂“向上門”的要求而來。但是,基于這個立場而把雜染世界,給予說明的,雖有般若、華嚴、維摩,認爲叁界一切所有,皆由于心的發動;大約是說,由于無明而有虛妄的世界顯現,由于心的清淨而有淨土的顯現。但這說明太簡單了,解深密經就起來作了個更進一步的說明。本經在所謂無明住地、承認無意識的根本無明(心不相應的無明):在淨識方面、也承認佛性,如來藏。但是,無明與淨識的關系怎樣?又怎樣的配合而開展出怎樣的世界呢?由于對這些問題的考察,就成立了所謂唯識的佛教,這部解深密經,便是唯識佛教的先驅。
本經在我國,有菩提流支譯的“解深密經”五卷,玄奘譯的“解深密經”五卷,以及求那跋陀羅所譯第七第八兩品。近代在梵文及西藏方面,則未發現。本經最早出現的是第二至第五品,加入第六品後全經應該已完成,但在後來又加上了第一序品及第七第八的兩品,便是現在的解深密經了。
本經是一部論書性質的聖典,它的特色雖有很多,但其主要的,則有如下的叁點:
一、阿賴耶識的思想:在龍樹,尚未有第七識的觀念,其後,承認在六識之內部,有如來藏等,把如來藏等改進爲構成現實世界之原理,便成立了解深密經的阿賴耶識(alayav-ijnana藏識)或阿陀那識(adanaviknana執持識),以此作爲第七識而來擔任衆生輪迥生死之中的主體,以後把阿賴耶識名爲第八識,阿陀那識名爲第七識,但在解深密經尚未作此區分。這雖由如來藏或佛性的發達而成立,然其遠因在大衆部的根本識,犢子部的非即非離蘊我,經部的色心互熏、種子說、細意識、一味蘊,化地部的窮生死蘊,已經建立了此第七識的基礎。
至于此第七識的性質如何?本經的解釋是:“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夫不開演,恐彼(凡夫)分別執爲我。”“又解釋其名稱說:“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爲心,何以故?由此識,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二、叁相叁無性說的生起:這是爲了適應阿賴耶識的確立而生起。
叁相即是:①偏計所執相——此即是錯覺或幻覺。②依他起相——此即是說因緣所生之法,其中含有常識世界到科學世界的現象,一切均系依他之緣而生起之相狀。③圓成實相——此即是諸法平等的真如實相。
叁無性即是:將以上的叁相,歸著于根本,都不離心。①偏計所執相是心的表象,沒有特別的自性存在,此稱爲相無自性。②依他起相是因緣生法,因緣的總管也是心,故亦沒有特殊的自性。③園成實相是清淨心所緣,同樣是離心即無自性,此稱爲取無自性。
叁、叁時了未了說的提出:這是對于思想判釋的方法。本經認爲,佛陀始對小乘人說四谛法,是未了義(不究竟)說;次對菩薩說諸法無自性,不生亦不滅,也是未了義說;本經說叁相叁無性,始爲了義之說。本經對叁乘佛法以了義未了義來判釋的方法,給予後世教判思想的影響很大。
入枷伽經 入枷伽經(Lankavatra Sutra),簡稱楞伽經,梵文本現今尚存,漢譯有叁種:①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于西元四四叁年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②元魏菩提流支譯于西元五一叁年的“入楞伽經”十卷,③李唐實叉叉難陀譯于西元七○○年的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所以本經在研究上有很完整的材料,但其內容雜亂,欲在其全體上捕捉它的旨趣,頗有困難。
若從本經之思想而言,其主要觀念是在說明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解深密經是乘著如來藏的思潮而起,本經則利用此一思潮再回到如來藏,在決定其理想目的之同時,往下說明如來藏的現實面。
在本經中,到處反複地說明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用此以釋人生 宇宙的現象及本體。現在介紹如下:
一、五法:此在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佛性論等均有說到。即到①名——事物的名稱。②相——由名而浮起的想像。③分別——對名與相的判斷。④正智——是看破名相爲非實的智慧。⑤如如——作爲智慧對象的平等真如。此五法是舉迷界的主觀(分別)客觀(名、相),及悟界的主觀(正智)客觀(如如)而打破迷界以進入悟界的經過,分作五個階段來考察之意。
二、叁自性:此在解深密經的叁無性已說到,即是①偏計執性——妄分別性,②依他起性——緣起性,③圓成實性——真實性。本經對此叁性的用途是在攝取前舉之五法:名、相,相當于偏計執性;分別,相當于依他起性;正智、如如,相當于圓成實性。
叁、八識:本經以解深密經的第七阿賴耶識爲第八識,在第八識下,另立第七末那識(Manas意識),再加自原始佛教以來的前六識。然而,本經的八識論,雖比解深密經多了一層整理的工作,但其尚有很不消化之處,使人難以捕捉其適確意義的地方還很多。自古以來,各家對本經生起多種異解,原因即于此。若總括來說,第八識的活動,是由前七識的分別而起,在第八識的本身並無自性,一切不外乎識海的波浪而已,這是本經的唯識觀。如何止息這個識海的波浪?接著講二無我。
四、二無我:即是人空及法空。因爲本經對于八個識均立有真相、業相、轉相之叁相,其中真的本體,則是八識的真相。前七識與第八識的業相、轉相,可由修行之力、特別是用人法二空之觀法而消滅。消滅了這業相、轉相的當體,便是識海波浪的停止;它可叫做如來藏、真如、涅槃、法身、空、無垢識,乃是不生不滅、清淨無垢的當體。因此,本經是調和了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識思想,承認第八阿賴耶識含有淨與不淨兩方面的內容:從不淨方面,生起分別妄幻的現象界;從淨的方面又確立了法身、涅槃、真如的平等實體界。這與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的思想,是很相近了。
真常唯心 根據印順法師的意見(“印度之佛教”十五章),楞伽經與起信論的關系特深,起信論所用之名相同楞伽而義則異,乃爲多數古人已知的事實。起信論的心意識叁者,與楞伽經的叁相叁識,可以對照相攝。因此,起信論之不出馬嗚所造,不勞再辨。
第十章 無著系的大乘佛教
第一節 無著菩薩
時代的要求 上一章所舉的中期經典,有人說是西紀二百 到四百年間成立,並且,大涅槃經、大法鼓經,都說流行于南方,楞伽經則以南海之濱爲其 說法地。因此可說,這些經典與般若經同屬以南印度所成立。但是這些經典的思想,與前期 南方的大乘有相背處,乃爲事實。進而考察,勝經以中印的阿陀(Ayodhya)爲中 心,無著世親出身于北印,特別是無著,卻以阿陀爲中心而發展唯識大乘。阿陀是多 王朝于第四紀之末向此移都之地,所以又有人以爲中期的大乘經典,可能是多王朝(西元 四到六世紀)時的文化産物。
不論如何,當龍樹組織了大乘佛教,他的特色是破小乘而發揮大乘的優越性;到了無著 , 就把在教理方面開展到龍樹之上,同時也以小乘有部的繁瑣教理作基礎,而確立大乘佛教, 乃是把小乘統合于大乘之內了。
義淨叁藏留印時,在他的寄歸傳之序中說:“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 乃 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中觀行于東南印,瑜伽 則盛于中北印,這都是時代及環境有以助成的結果。
印師又指出,如來藏經、法鼓經、大涅槃經、勝、不增不減、無上依、楞伽、密嚴、圓覺等經,皆屬真常唯心的聖典。後期的密典,十九亦屬真常唯心。可見,中期以後的大乘經典,多可納入真常一系了。
印師又稱,所謂真常心,它的名目可有很多,法性、如來藏、圓覺、常住真心、佛性、菩提心、大涅槃、法身、空性。此等,在真常論者並視爲一事。
真常思想,確有原始聖典的暗示,例如佛說羅漢離欲,不複有變悔熱惱之情;或者化爲“無煙惱熟,常住不變。”在央掘摩羅經佛陀自稱“我常住大悲”。
至于真常唯心,乃是柔合了真常空及真常心而成立。此常我之論,乃系內本宗教經驗所見而外依佛說。固由原始佛教開出,即不能說與印度其他學派及宗教的影響無涉。
本書不擬另章介紹真常唯心的問題,但此確是一個重要論題,所以在本節之末,略述數語如上。
爲何稱唯識大乘爲“瑜伽”?這也與唯識學的環境及時代有關。凡是巧修止觀而有契入的,名爲瑜伽師,爲瑜伽師所依住的,名爲瑜伽師地,即如安世高所譯“修行經”、“大道地經”,覺賢所譯“修行方便”,均系瑜伽師地梵語的別譯。
可知,瑜伽師就是禅師,禅師多有內證的境界,故有從禅出教的事實,即是本于內證經驗而立說,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學者特深于禅,初來中國傳禅教之學者,也以西北印系的學者爲主。瑜伽學者既多有從禅而出之教,起而整理組織此等教說的大師,便是彌勒;據近代學者的考證,這位彌勒乃系第二位曆史的人物,且是菩婆多(一切有)部的學者。
彌勒與無著 彌勒(Maitreya慈氏),我們在八章一及叁節之…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