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26

  ..续本文上一页树的一切皆空论,乃佛的密意说,所以说到三无性,唯识学则同时立三自性),清辨以其有违龙树的本义,所以起出反击,自此而启空有之争端。同时,清辨与佛护的见解,也不相投。他们同样站在论破异执的性空学的立场,佛护的论义法是从对方立论之中,找出其矛盾性,由各方面指责对方自相矛盾而证明其不能成立,破邪即所以显正,并不进而说出自己的主张是什么,所以此派称为“必过性空派”或“具缘派”(Praramgikah)。清辨的议论法,乃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论式,进而论破对方的立论,所以称为“自意立宗派”或“依自起派”(Svatantrikah)。

  我们所说的中观学派,即由佛护、清辨而成立。同时,中观派成立之后,即与密教发生了关系,例如宏化于南印的佛护、清辨,转入密乘,中印的月称、智藏、寂护、静命、莲华戒,无不学密。密教抬头,空有二系的大乘学者,终被融化于时代思潮之中。所以中观派的最初成立,甚至可说是龙树性空学的开始变化。

  现例其三大流的系统如下:

  僧护—佛护——莲华觉——月称——寂天

  清辨——观音禁——智光

  解脱军——静命——师子贤

  莲华戒

  佛护及清辨 佛护(Buddhapalita西纪四七——五四)是南印度咀婆罗国(Tambala)人,在南印竭伽之古都特弗利(Dantapuri)的伽蓝,宏其所学。他为中论作的注疏,西藏现有其译本。据说是依无畏的中论释而作,传至月称(Candrakirti西纪六——六五)而大宏其说。月称作有中论之注“明句论”,此书为各家中论注释之中唯一现存的梵文本,所以极为珍贵:另作有释提婆四百, 论的, 注,及西藏译出的入中论。入中论颂,已有近人演培法师的讲记刊行,读者可以参阅。继此系统而出的,有寂天(西纪六五至七五),作有入菩提行论, 、集学论、集经论、一二两论现有梵、汉、藏三本,第三论在汉译为大乘宝要议论。

  清辨(Bhaviveka西纪四九至五七),这是一位伟大的论师,常随弟子有比丘千人,于性空学的复兴,厥功甚伟。他是南印摩罗耶(Malyara)王族出身。学成后回南印,领导五十余所伽蓝。他虽作论批驳佛护之说,主要的论战对象,乃是无著系的唯识学家。据西域记卷十载其曾赴摩羯陀,要找唯识系的大论师护法。当面辩论而未果。清辨事事依乎因明而与重视因明论法的唯识学者论难,因明学即因此而成了空有宗共许并攻的显学,论风之盛,积于一时。可惜的是,自清辨以下,论战的对象是教内的问题,而不是对付外道的邪说了。

  清辨作有般若灯论、大乘掌珍论、中观心论颂、异部宗精释;第一种有汉藏两种译本,第二种仅有汉译,三四两种仅有藏译。清辨的弟子观音禁,作有 般若灯论之释,月称依佛护之流而反驳清辨。智光(Jnanapralha)与月称同时,又据清辨之说而反对月称。唯识家与中观派论战,中观的两派又互相论战,率势有似小乘部派佛教之末期,论书越多,异执越盛。

  月称及诸论师 月称在印度史上,有颇高的地位,当他主持那烂陀寺之际,安慧系的唯识学者月宫(Candragomin),特来寺中辩论,一主性空,一主唯识,往复辩难,历七年而月称获胜,因而为性空系的学者所激赏无已。月称下传大明杜鹃,至阿提沙(Atisa)而入西藏,作菩提道灯论,影响西藏的佛教也极深。

  又据印师法师说:“月称以先,虽有佛护、清辨诸家,性空犹和合无诤,彼此亦不自觉其有异。月称独契佛护,直标“此宗不共”之谈,乃有“应成”、“自继”之诤”(印度之佛教“十六章三节”)。这是说中观门内之诤是起于月称,而把清辨驳斥佛护之见不算是性空系中的内诤。

  在金山正好的“东亚佛教史”第十六章。则说月称出而站在具缘派的立场,驳斥清辨的依自起派。依自起派又分裂为二。

  一、经量中观依自起派:清辨(Jnanagarbha)属之,智藏作有“二谛分别颂”、“解深密经弥勒品略疏”。

  二、瑜伽师中观依自起派:寂护(Santitaksita)、莲华戒(Kamalasila)、解脱军(Vimuktisena)、师子贤(Haribhadra)、觉吉祥智(Buddhasrijnana)等属之。他们在清辨的依自起派之中加入了瑜伽行的学说,他们的论作中,富有佛教及外道在哲学方面的种种思想,方法很活泼。

  寂护为西纪七至七六年间人,学于那烂陀寺,后与莲华生同去西藏,著有“真理集要”。

  莲华戒,约为西纪七三至八年间人,著有“金刚般若经广注”、“菩提心观释”、“广释菩提心经论”等。

  师子贤,约为西纪第八世纪人,作有弥勒造的“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明般若波罗密多释”等。可是现观庄严论为弥勒之论,旧来未闻此说,然于波罗王朝之时,性空者融于真常唯心而大盛,现观庄严论乃被视为弥勒五大部之一。西藏盛行真常唯心的密教,现观庄严论亦风行于西藏。在此须有说明:为弥勒此论作释的,最早是学于僧护之门的解脱军,解脱军次第传于小解脱军—胜军——调伏军——静命——师子贤及莲华戒而大昌。

  第三节 龙树以后的大乘经典

  中期大乘 从龙树后至无著及世亲等时代的大乘佛教,通称为中期,密教盛行时则为后期大乘。何以会有中期及后期的开出,可说是时期及环境使然,尤其是大乘经典的陆续完成了集结的任务,而予佛教的学者们于思想上的启发。

  根据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一篇四章一节而言,中期大乘经典的结集,是要为完成龙树时代所留下的三个任务:

  一、关于真空妙有最终根据之说明的不足。

  二、一切众生成佛的心理及其理论根据之说明的不足。

  三、关于佛陀论尚未完全,尤其是法身观尚未完成。

  发挥这三个意义的中期大乘圣典,可谓很多,其主要的、就是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大法鼓经胜经、无上依经、大乘涅槃经、解深密经、入楞伽经,以及我国未曾译出的大乘阿毗达经。现在介绍其中最受我国重视的数种如下。

  胜经 此即是“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有两种汉译本,一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于西元四三六年,二为菩提流支译于西元五○三至五三五年之间。

  此经在我国南北朝时代,流传积广。是以胜夫人为人物的中心,以阐说十大受、三大愿为始,而来处理摄受正法、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以及如来藏等的问题。如来藏的阐说,则是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所共说。

  据印顺法师“胜夫人师子吼经讲记”的悬论中说,本经有三大意义:

  一、约人而言,是平等义:本经主张三点平等:①出家与在家的平等。⑤男子与女人的平等。③老年与少年的平等。

  二、约法而言,是究竟义:本经有三方面的究竟:①如来的功德究竟,不论从那方面看,唯如来的常住功德,多是究竟的。②如来的境智究竟,境是佛所证悟的诸法实相,智是佛陀用来证悟诸法实相的平等大慧;从佛的无量无边功德中,统摄为境与智,均超越二乘而圆满究竟。③如来的因依究竟,如来的“因依”,便是经中说的如来藏,即是佛性;人人有如来藏,故人人可成佛;从如来究竟的境智,推求此究竟境智的根源,便指出了如来究竟所依的如来藏。如来依如来藏之因,而成究竟如来之果;果已究竟,故其因亦究竟了。

  三、约人与法的相关而言,是摄受义:此即是摄受正法,就是接受佛法、领受佛法,使佛法成为学佛者自己的佛法,达到自己与佛法合一的目的。

  此经主要是在发挥如来藏的思想,此说系根据华严经的三界唯心之“心”的系统而发展成功。如来藏,即是佛性、自体、法身藏、法界、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这是如来的境界、是涅槃、是常乐我净。即所谓“如来藏中藏如来”,人人皆有如来之藏,藏有自体清净的如来,只因为客尘(外缘)的烦恼所染污而现出种种非清净的杂染相。这就是真空之中所显的妙有;佛教本不主张有我,此则在一切皆空之后,所显的本体真常、唯心清净的“我”。大乘起信论所称“如实空境”、“如实不空境”,即由此来;因客尘烦恼而现的杂染相是如实空的,自体清净的如来藏是如实不空的。

  涅经 大乘的涅槃经,乃由长阿含经的“游行经”的发展而来。对大乘而言,游行经是小乘涅槃经;游行经是以释尊晚年的言行为主要的记录,大乘涅槃经则不以事实为记述为中心,而以发挥其一定的教理为目的。

  大乘涅槃经的成立,大约是西元二百至三百年间,近世学者并推测它最先出现的地方是北印度,是继承般若、法华、华严等的思想,籍着小乘涅槃经的形式而完成。

  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为昙无谶译的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称为北本。一为慧严将北本修正为三十六卷本的“大般涅槃经”称为南本此二种的内容相同,仅在品名及分章上作了修改。此经的梵本现已无存,西藏本亦系译自汉文本。唯在中亚地区及日本高野山,各发现了一叶的梵文断片。

  大乘涅槃经的思想,乃是以般若经之空,以及大众部的“心性本净说”及“一音说法”的教理,加上法华经的“会三归一”说,予以发展而成。

  从本经特有的教义而言,约有三点:

  一、法身常住:在法华经,将一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求诸过去世的教化熏习,而对佛寿无量的根据,也说是过去久远前所成的佛,尚未进至即内心而证明佛寿无量,这可算仍是历史性的佛寿常住;到了涅槃经,则一转历史的佛陀,成为法身常住。即是说:释迦佛是为应化人间而垂迹的化身佛,但他的本性是和生死无关的,本性即是法身佛;垂迹应化的色身,与本性的法身有别,法身是常住不变的本体,乃是无限永恒的“大我”。此乃即以色身佛的内心而证明佛寿无量。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