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食帝巴肉之众生无一堕落恶趣,且全部转生三十三天,并在三乘佛法中得以成熟善根。佛经说,菩萨在获得法身时,能以种种方式幻化出各种身相利益众生,他们已无任何分别执着。同样,菩萨法身亦无迁变、生灭。
另外,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化现为胜利王子,他对射箭等技艺非常精通。国王去世后,他继承王位,更加勤行布施,让人民普行十善。此等行持令众生死后多得以转生善趣天界,以至于天人越来越多。众人皆知此为国王令臣民行持十善道所感得。帝释天为验别真伪,便以幻化身相向其索要血肉,而他则把自身血肉尽皆布施。后帝释天搜集医药为国王治疗,国王身体便又恢复如初。
极难行之种种布施
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曾有一世为商主,因广做布施而致美名远扬。当时商主夫妻日日都要供养一缘觉,魔王波旬得知后便在供食必经路上幻化出一可怕地狱,中有七人深之大火坑。商主妻子一日正准备为缘觉送饭,途中遇到大火坑后便因心生恐怖而折返回家。商主则不安想到:万不可中断对缘觉供养,不将饭食送去太不合理。于是就亲捧食物前往缘觉住处。
魔王波旬见到后就幻化成天神相对其劝阻道:“你之布施纯属浪费资财,若还要一意孤行,则必于多年中堕此地狱中。”魔王即以此等恐吓言词妄图令商主退失布施心。谁料商主却说道:“你所言听起来似好心好意,但我绝不会从布施道上退转回来。”言罢即毫不迟疑越过火海。
结果,刚刚还烈焰汹汹之火海倾刻就变成一令人赏心悦目之花园,魔王波旬只得愧疚满面地迅速离去。
释迦牟尼佛以前也曾有一世为大势力国王,将众多衣物、饮食、珍宝,以及珍宝严饰之儿女等等一切人、财、物皆随意布施给众人享用。提婆达多当时为帝释天,一次化现为一婆罗门形象欲给国王布施制造违缘。他前往国王面前索求国王身体,国王立刻就满其愿望,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与他。国王后又以发心清净力令身体彻底恢复,而帝释天则因为布施制造违缘之恶心,即刻灭尽自己所有福德,且直堕无间地狱。
释迦牟尼佛以前成为威严商主时,对贫穷者等可怜众生非常关心,常将自己所有之一切悉数布施。无论如何布施,都未曾生起过担心自己财物用尽之虞。帝释天为探试其心真伪,便施用幻化方便将商主财物尽皆隐藏起来,只在威严眼光所及之处置一绳子与一把镰刀。商主顿失财产,只剩绳子与镰刀随身,于是他每天便以割草、卖草之钱财仍想尽办法满足众生所愿。
帝释天眼见此人已沦落至如此贫穷地步,但还能以无有怯懦之心态继续厉行布施,于是就现出身相对威严说道:“大施主,你对布施如此有信心,能继续以无有贪心之心志广行布施。这样行持下去,将来定会发财致富。”
商主则淡然回答说:“我即便一贫如洗,也不会做恶劣之事。若我心中依然存有吝啬之心,则愿我永远贫贱、无有财物。我每见乞讨众生那难忍痛苦,心中就会悲悯不已,因此只要我手中尚有一丝财物,我便不敢对其言说自己一无所有。”
帝释天劝解他说:“在你自己财富未圆满之前,给别人布施实非正确。你应放弃布施,积极积聚钱财,待有一定财产后再行布施也不为迟。”
商主听后反驳道:“即就是我自己欲得利益,也应舍弃财物而行布施。因财物根本无法令人得至善趣,而布施则能令人获取善趣安乐。如我不关心别人疾苦,我自己亦难享受快乐。”
商主随后一直心念坚定、不辍布施,帝释天了知其愿力后高兴说道:“你之财物实已被我隐藏,我今后定会常常帮你,使你财产永不耗尽。”帝释天说完,就一边忏悔一边隐身而去。
又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变为一妇女,名为能仁,当时在宝髻佛出世时就殷勤供灯许多盏。后于宝髻佛前,能仁亲获其授记:“待你成佛时,众人也会供灯与你。”能仁以此供灯善行为主,在众多佛陀出世时都以如是供养培植善根,这些行持在《百颂本师传》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有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于无数如来前以无量无边供品供养、承侍过。
又释迦牟尼佛以前为独西施主时,两千仙人遭遇饥荒,独西于十二年中以饮食供养这两千仙人。
又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送喜施主,当时有一千缘觉出现于世,送喜就在十二年中对其普行供养。
又释迦牟尼佛成为橛天国王时,曾于一万年中给八十万婆罗门供养坐垫;又于金器中供养能治病之食物。
另外,释迦牟尼佛在成为郭嘎拉国王之前,曾变为一雇工,以清净心供养四比丘食团。后为国王时,能回忆起这些前世经历,他曾亲口说过:“此果报乃为我布施妙药发挥功能所致。”并且还宣说了布施之几大功德。
这些内容在《三十四本生传》中均有记载。(《三十四本生传》为古印度佛学家马鸣所著,讲述释迦牟尼佛宿世行传。)
又有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为善财童子时,为贪恋人非人大美女而猛下功夫,亲往人非人国王处将其接回,后又于十二年中连续上供下施。
众多佛经中都宣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广行无量无边布施,这里只摘录其中一部分以略示世尊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之大无畏勇气与决心。
有佛经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亲口说过:“我行菩萨行时,对自身躯体尚无有贪心,更何况其它财物。对世间任何财富,我都无有我所执。每当见到种种财宝,我都会想:此乃我与众生共同拥有之财富,若我对财富拥有享用权利,众生同样亦有享用权利。我虽获得佛陀如海一般功德,但我从不以为此乃为我单独所有,一切众生都可尽情受用此等功德,焉能谓我一人可尽占天下众生共有之福德?因此即便我拥有佛陀如海之功德,我亦不会有任何贪执,不会生起贪恋及受纳之心。我只不过对寂灭、空性法门有一定信心,但也从未认为这些法实有不灭,从未认为这些法有实相存在。”
另外,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喜多拉嘎国王,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当时整个瞻部洲十二年中未曾降下滴雨,饥荒流行,大多数人都已饥饿而死。国王便一边发愿,一边从悬崖上跳入河中。入水之后,国王即刻就以化身变成一体长五百由旬之大鱼,且用人言向众人宣讲道:“若大众饥渴难耐,则可尽情割取我身肉以维生。”众人按其所言纷纷前来割肉吞食,连续十二年中都享用无尽。喜多拉嘎国王即如是以自身血肉满众生所愿,且使所有吞食自己之众生死后皆得以转生善趣。
释迦牟尼佛以前为睁眼国王时,统领八万四千小国。他将国库财富全部布施,又要求所有属下小国亦应如是广行布施。当时有一小国国王不听劝导,睁眼国王手下大臣便欲出兵征服以示威胁。小国国王恐惧异常,绞尽脑汁后终于心生一计。
他派一盲人前往睁眼国王处索要眼睛,国王闻言立即以欢喜心将一只眼睛挖出交予此位盲人婆罗门,并以说谛实语之力,使婆罗门能亲见色法。婆罗门感激不尽地连声说道:“我能有一只眼已足够矣,我不再需要其它任何东西。”而国王却以无穷悲意怜悯说道:“我可将双目全部给你。”说完即取出另一只眼交与婆罗门,并再次以说谛实语之力,令婆罗门两眼皆复明如常人。
帝释天此时为察看睁眼国王布施真伪,便前来询问国王究竟。国王在回答帝释天疑问时,最终因所说谛实语之力而得以彻底恢复眼目。
国王又赐与婆罗门众多财物,让其携带归国。待小国国君拉达儿问婆罗门情况时,婆罗门便将实情如实禀告。拉达儿闻听之后又羞又恼,当下就气绝身亡。
释迦牟尼佛以前为福力王时,曾亲自看护病人,并为其开药、诊治,令众病者全部得以解除病痛折磨。帝释天后以盲人形象前来索要国王眼睛,国王便将两只眼睛全部奉献与他。后又凭所说谛实语之力,而令双眼再度恢复如初。
月兔由来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于寂静地变为一只山兔,并且教有几名弟子:水獭、狼、猴子等。山兔恒以慈悲关照其它众生,令大家都能和睦安住于此地。天人不久也听闻山兔与众生快乐生活之美名。
于每月十五日,山兔师徒都要守持八关斋戒。一次师徒商议说;“如有意外客人突然到来,我们可用各自所有之食物招待,以维持来者生命。”山兔则在一旁心中暗想:它们都有各种方法招待来客,我却无有什么特殊之物。若用牙齿咬碎之草芽布施也不合理,不如干脆用我身体当成食物。如是思维之时,天人已将山兔想法了知无遗,于是便将山兔此种品性到处宣扬开来。
帝释天知道后,就以婆罗门形象现身此地,他装作饥饿且又迷失方向之人来到山兔面前。当时天气炎热,婆罗门就以非常痛苦之样貌一路哭泣不已。
山兔见之后为安慰婆罗门,便立即邀请他来此寂静地做客。水獭于第一日中尽东道之谊,它从水中捕到七条鱼尸用以宴宾;狼则在第二日用雪蛙尸体,再加一罐别人丢弃之酸奶款待来客;第三日,猴子就采摘芒果树上已成熟之果实以作招待。而山兔根本不欲以其它众生血肉布施与婆罗门,它便准备用自身骨肉奉献与他。
帝释天立即幻化出一火坑,山兔无有丝毫犹豫就举身跳入,其喜悦神态真如天鹅入于莲花海嬉戏一般。帝释天则赞叹不已地现出天身,又急忙用手捞出山兔身体,并将之于三十三天天人面前展示一番,所有天人皆赞不绝口。
从此之后,三十三天尊胜宫、善法堂,及月轮之上便都开始留有山兔画像,直至今日,包括月兔在内之影像依然留存于世。
无有皮肤 仍要利众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一根达动物。此时有一猎人受别人派遣要剥取根达金色皮肤,当猎人因连日奔波而至饥渴困顿、几近半死不活之时,根达适时出现并救其一命。它给猎人带来清水与水果,但猎人吃下、恢复体力后反心生烦闷。根达问他:“你为何面露不喜之色?”猎人为难、痛苦地说:“我来此目的就为取你皮肤。”谁料根达却高兴地说:“你可随意剥下我皮肤带走。”猎人就将根达皮肤完全剥光后离…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三 布施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