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食帝巴肉之衆生無一墮落惡趣,且全部轉生叁十叁天,並在叁乘佛法中得以成熟善根。佛經說,菩薩在獲得法身時,能以種種方式幻化出各種身相利益衆生,他們已無任何分別執著。同樣,菩薩法身亦無遷變、生滅。
另外,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化現爲勝利王子,他對射箭等技藝非常精通。國王去世後,他繼承王位,更加勤行布施,讓人民普行十善。此等行持令衆生死後多得以轉生善趣天界,以至于天人越來越多。衆人皆知此爲國王令臣民行持十善道所感得。帝釋天爲驗別真僞,便以幻化身相向其索要血肉,而他則把自身血肉盡皆布施。後帝釋天搜集醫藥爲國王治療,國王身體便又恢複如初。
極難行之種種布施
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曾有一世爲商主,因廣做布施而致美名遠揚。當時商主夫妻日日都要供養一緣覺,魔王波旬得知後便在供食必經路上幻化出一可怕地獄,中有七人深之大火坑。商主妻子一日正准備爲緣覺送飯,途中遇到大火坑後便因心生恐怖而折返回家。商主則不安想到:萬不可中斷對緣覺供養,不將飯食送去太不合理。于是就親捧食物前往緣覺住處。
魔王波旬見到後就幻化成天神相對其勸阻道:“你之布施純屬浪費資財,若還要一意孤行,則必于多年中墮此地獄中。”魔王即以此等恐嚇言詞妄圖令商主退失布施心。誰料商主卻說道:“你所言聽起來似好心好意,但我絕不會從布施道上退轉回來。”言罷即毫不遲疑越過火海。
結果,剛剛還烈焰洶洶之火海傾刻就變成一令人賞心悅目之花園,魔王波旬只得愧疚滿面地迅速離去。
釋迦牟尼佛以前也曾有一世爲大勢力國王,將衆多衣物、飲食、珍寶,以及珍寶嚴飾之兒女等等一切人、財、物皆隨意布施給衆人享用。提婆達多當時爲帝釋天,一次化現爲一婆羅門形象欲給國王布施製造違緣。他前往國王面前索求國王身體,國王立刻就滿其願望,割下自己身肉布施與他。國王後又以發心清淨力令身體徹底恢複,而帝釋天則因爲布施製造違緣之惡心,即刻滅盡自己所有福德,且直墮無間地獄。
釋迦牟尼佛以前成爲威嚴商主時,對貧窮者等可憐衆生非常關心,常將自己所有之一切悉數布施。無論如何布施,都未曾生起過擔心自己財物用盡之虞。帝釋天爲探試其心真僞,便施用幻化方便將商主財物盡皆隱藏起來,只在威嚴眼光所及之處置一繩子與一把鐮刀。商主頓失財産,只剩繩子與鐮刀隨身,于是他每天便以割草、賣草之錢財仍想盡辦法滿足衆生所願。
帝釋天眼見此人已淪落至如此貧窮地步,但還能以無有怯懦之心態繼續厲行布施,于是就現出身相對威嚴說道:“大施主,你對布施如此有信心,能繼續以無有貪心之心志廣行布施。這樣行持下去,將來定會發財致富。”
商主則淡然回答說:“我即便一貧如洗,也不會做惡劣之事。若我心中依然存有吝啬之心,則願我永遠貧賤、無有財物。我每見乞討衆生那難忍痛苦,心中就會悲憫不已,因此只要我手中尚有一絲財物,我便不敢對其言說自己一無所有。”
帝釋天勸解他說:“在你自己財富未圓滿之前,給別人布施實非正確。你應放棄布施,積極積聚錢財,待有一定財産後再行布施也不爲遲。”
商主聽後反駁道:“即就是我自己欲得利益,也應舍棄財物而行布施。因財物根本無法令人得至善趣,而布施則能令人獲取善趣安樂。如我不關心別人疾苦,我自己亦難享受快樂。”
商主隨後一直心念堅定、不辍布施,帝釋天了知其願力後高興說道:“你之財物實已被我隱藏,我今後定會常常幫你,使你財産永不耗盡。”帝釋天說完,就一邊忏悔一邊隱身而去。
又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變爲一婦女,名爲能仁,當時在寶髻佛出世時就殷勤供燈許多盞。後于寶髻佛前,能仁親獲其授記:“待你成佛時,衆人也會供燈與你。”能仁以此供燈善行爲主,在衆多佛陀出世時都以如是供養培植善根,這些行持在《百頌本師傳》等史書中都有記載。
有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于無數如來前以無量無邊供品供養、承侍過。
又釋迦牟尼佛以前爲獨西施主時,兩千仙人遭遇饑荒,獨西于十二年中以飲食供養這兩千仙人。
又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送喜施主,當時有一千緣覺出現于世,送喜就在十二年中對其普行供養。
又釋迦牟尼佛成爲橛天國王時,曾于一萬年中給八十萬婆羅門供養坐墊;又于金器中供養能治病之食物。
另外,釋迦牟尼佛在成爲郭嘎拉國王之前,曾變爲一雇工,以清淨心供養四比丘食團。後爲國王時,能回憶起這些前世經曆,他曾親口說過:“此果報乃爲我布施妙藥發揮功能所致。”並且還宣說了布施之幾大功德。
這些內容在《叁十四本生傳》中均有記載。(《叁十四本生傳》爲古印度佛學家馬鳴所著,講述釋迦牟尼佛宿世行傳。)
又有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爲善財童子時,爲貪戀人非人大美女而猛下功夫,親往人非人國王處將其接回,後又于十二年中連續上供下施。
衆多佛經中都宣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廣行無量無邊布施,這裏只摘錄其中一部分以略示世尊難舍能舍、難行能行之大無畏勇氣與決心。
有佛經中曾記載,釋迦牟尼佛親口說過:“我行菩薩行時,對自身軀體尚無有貪心,更何況其它財物。對世間任何財富,我都無有我所執。每當見到種種財寶,我都會想:此乃我與衆生共同擁有之財富,若我對財富擁有享用權利,衆生同樣亦有享用權利。我雖獲得佛陀如海一般功德,但我從不以爲此乃爲我單獨所有,一切衆生都可盡情受用此等功德,焉能謂我一人可盡占天下衆生共有之福德?因此即便我擁有佛陀如海之功德,我亦不會有任何貪執,不會生起貪戀及受納之心。我只不過對寂滅、空性法門有一定信心,但也從未認爲這些法實有不滅,從未認爲這些法有實相存在。”
另外,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喜多拉嘎國王,統領八萬四千小國。當時整個瞻部洲十二年中未曾降下滴雨,饑荒流行,大多數人都已饑餓而死。國王便一邊發願,一邊從懸崖上跳入河中。入水之後,國王即刻就以化身變成一體長五百由旬之大魚,且用人言向衆人宣講道:“若大衆饑渴難耐,則可盡情割取我身肉以維生。”衆人按其所言紛紛前來割肉吞食,連續十二年中都享用無盡。喜多拉嘎國王即如是以自身血肉滿衆生所願,且使所有吞食自己之衆生死後皆得以轉生善趣。
釋迦牟尼佛以前爲睜眼國王時,統領八萬四千小國。他將國庫財富全部布施,又要求所有屬下小國亦應如是廣行布施。當時有一小國國王不聽勸導,睜眼國王手下大臣便欲出兵征服以示威脅。小國國王恐懼異常,絞盡腦汁後終于心生一計。
他派一盲人前往睜眼國王處索要眼睛,國王聞言立即以歡喜心將一只眼睛挖出交予此位盲人婆羅門,並以說谛實語之力,使婆羅門能親見色法。婆羅門感激不盡地連聲說道:“我能有一只眼已足夠矣,我不再需要其它任何東西。”而國王卻以無窮悲意憐憫說道:“我可將雙目全部給你。”說完即取出另一只眼交與婆羅門,並再次以說谛實語之力,令婆羅門兩眼皆複明如常人。
帝釋天此時爲察看睜眼國王布施真僞,便前來詢問國王究竟。國王在回答帝釋天疑問時,最終因所說谛實語之力而得以徹底恢複眼目。
國王又賜與婆羅門衆多財物,讓其攜帶歸國。待小國國君拉達兒問婆羅門情況時,婆羅門便將實情如實禀告。拉達兒聞聽之後又羞又惱,當下就氣絕身亡。
釋迦牟尼佛以前爲福力王時,曾親自看護病人,並爲其開藥、診治,令衆病者全部得以解除病痛折磨。帝釋天後以盲人形象前來索要國王眼睛,國王便將兩只眼睛全部奉獻與他。後又憑所說谛實語之力,而令雙眼再度恢複如初。
月兔由來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于寂靜地變爲一只山兔,並且教有幾名弟子:水獺、狼、猴子等。山兔恒以慈悲關照其它衆生,令大家都能和睦安住于此地。天人不久也聽聞山兔與衆生快樂生活之美名。
于每月十五日,山兔師徒都要守持八關齋戒。一次師徒商議說;“如有意外客人突然到來,我們可用各自所有之食物招待,以維持來者生命。”山兔則在一旁心中暗想:它們都有各種方法招待來客,我卻無有什麼特殊之物。若用牙齒咬碎之草芽布施也不合理,不如幹脆用我身體當成食物。如是思維之時,天人已將山兔想法了知無遺,于是便將山兔此種品性到處宣揚開來。
帝釋天知道後,就以婆羅門形象現身此地,他裝作饑餓且又迷失方向之人來到山兔面前。當時天氣炎熱,婆羅門就以非常痛苦之樣貌一路哭泣不已。
山兔見之後爲安慰婆羅門,便立即邀請他來此寂靜地做客。水獺于第一日中盡東道之誼,它從水中捕到七條魚屍用以宴賓;狼則在第二日用雪蛙屍體,再加一罐別人丟棄之酸奶款待來客;第叁日,猴子就采摘芒果樹上已成熟之果實以作招待。而山兔根本不欲以其它衆生血肉布施與婆羅門,它便准備用自身骨肉奉獻與他。
帝釋天立即幻化出一火坑,山兔無有絲毫猶豫就舉身跳入,其喜悅神態真如天鵝入于蓮花海嬉戲一般。帝釋天則贊歎不已地現出天身,又急忙用手撈出山兔身體,並將之于叁十叁天天人面前展示一番,所有天人皆贊不絕口。
從此之後,叁十叁天尊勝宮、善法堂,及月輪之上便都開始留有山兔畫像,直至今日,包括月兔在內之影像依然留存于世。
無有皮膚 仍要利衆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一根達動物。此時有一獵人受別人派遣要剝取根達金色皮膚,當獵人因連日奔波而至饑渴困頓、幾近半死不活之時,根達適時出現並救其一命。它給獵人帶來清水與水果,但獵人吃下、恢複體力後反心生煩悶。根達問他:“你爲何面露不喜之色?”獵人爲難、痛苦地說:“我來此目的就爲取你皮膚。”誰料根達卻高興地說:“你可隨意剝下我皮膚帶走。”獵人就將根達皮膚完全剝光後離…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叁 布施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