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叁 布施品▪P18

  ..續本文上一頁去。

  後來蒼蠅、蚊子又開始啃咬根達之肉,根達依然歡喜布施,並令所有食己身肉之衆生全部轉生善趣天界。

  釋迦牟尼佛曾經變爲一只烏龜,後遇一大商船在海中沈沒,五百商人全部落水。烏龜便以巨殼托起五百人遊至岸邊,並因心力交瘁而致在岸上沈沈睡去。

  此時有八萬嘎達嘎蟲子開始蠶食烏龜身肉,等烏龜醒來後,發現這些蟲子均已趴在自己身上。烏龜此時稍一打滾即可將蟲子全部抖落,但它深恐自己翻身後會壓死它們,于是便端端直直趴在原處一動不動、任其咬齧。同時又在心裏發願:願以此布施而得無上菩提。烏龜就在這種無上大願中安樂死去。

  釋迦牟尼佛曾在地洞裏變爲一只雪蛙,極富大慈大悲心。一次,有一獵人將它皮膚剝光後扔掉,雪蛙痛苦難耐,便前往河邊清涼之地。

  當時有八萬螞蟻爬上雪蛙身體啃食其肉,雪蛙本可以輕松跑開,但轉念一想,若自己跑離就會毀滅衆生,故而也就穩穩立于原處,讓螞蟻盡情吞食。同時又在心中發下堅定大願,願以此行持而力求無上菩提。

  經中所說無量布施之舉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變爲贊巴嘎大龍,深具信心、善心,每月初八、十四兩天都會守持清淨長淨戒(八關齋戒)。它自己身體非常龐大,就以此龐大身軀來到人間以利衆生享用。當時人間正流行饑荒,牧童等衆人看到這條巨龍後就開始割食其肉,而贊巴嘎則心甘情願依此種方式讓衆生得以滿足。

  釋迦牟尼佛成爲善義王子時,國中有一大臣名羅睺羅,挑起叛變、發動軍隊向王子進攻。善義于是自己撤離王宮,與父母等人逃亡在外。路上,一家人漸漸將口糧用盡,善義就將自己身體布施與父母食用,使其從危險曠野中得以解脫。此等公案載于《報恩經》中。

  又釋迦牟尼佛曾爲花朵王子,相好莊嚴、財富廣積。當時國人普遍得一浮腫怪病,他便將自己骨髓抽取出來用以治療。

  佛經中說,世尊在因地時曾將眼目、鮮血、身肉一次次布施與衆生,其爲獲無上菩提而行之布施真可謂無量無邊。若大海水可衡量,山王微塵亦可窮盡,而世尊僅在因地時布施眼睛等物之數量就已無法數清。

  《岡波請問經》中雲:釋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時曾變爲一人,有次在曠野中被一猛獸吞食。他在臨死時這樣想到:這些猛獸已食無量衆生軀體,但仍不知餍足,實爲可憐可悲!他當時就發願道:“願我死後能轉生爲具龐大身軀之旁生,使猛獸食我肉後都能得到滿足。”以此願力,于其死後確實轉生爲一龐然大物,並以自身血肉而令所有凶猛動物均得滿足。

  釋迦牟尼佛如是以成千上萬種身體利益無量無數衆生,使其願望得以滿足。世尊爲菩薩時,以血肉滿饑渴衆生所願,千百萬年中也宣說不盡此等公案。因此,諸多佛經中所講述的佛陀在因地廣行布施之善舉,如若廣宣,無論如何也宣說不盡,故而此處只能略述大概。

  人藥王子

  久遠之前,有一自在部國王,統領八萬四千小國。當時瞻部洲疾病流行,而王妃恰巧在此時懷孕。但讓衆人深感驚奇者乃在于,王妃從懷孕這日起,凡身體任何部位所觸碰之衆生,無論患有何種疾病都能得以治愈。

  九月懷胎,一朝分娩。當王子降生後,剛來至人間就響亮說道:“我能治愈一切病患。”此時整個瞻部洲龍、天均說道:“此王子乃爲人中最好之妙藥。”此話傳出後,衆人皆稱其爲人藥王子。

  多有臣民將病人帶至王子前求其診治,王子只需用手等身體任何部位與病者接觸,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以此種方式,瞻部洲所有病人均得以康複痊愈。

  人藥王子住世一千年後去世,在其逝世之後,衆病人都痛苦說道:“以後又將賴誰醫治我等病若?”衆人後在將王子遺體焚燒時發現,焚燒所剩之骨灰若敷于身體病變部位,亦能治愈一切病痛,人們隨後就廣泛稱誦人藥王子之骨灰也能治愈疾病。衆人在用完王子骨灰後又發現,焚燒王子遺體之地,其上所有灰塵亦可醫治衆生頑疾。

  當時之人藥王子即現今之釋迦牟尼佛。其它本生傳中記載有被稱爲衆生藥之王子,其公案也與本公案大致相同。衆生藥王子沐浴過後之洗澡水,或吹過其身之風,只要能與病者相觸摸,都可治愈一切人衆所患惡疾;甚或衆生藥王子居住地之淨水,亦能令患者完全康複。

  時至今日,人們如若聽聞他們名聲,依然可憑此根治衆多疑難雜症。

  代人受刑

  久遠之前,有一商主名爲善得。他有次前往海中取寶,歸來路上,未至家門時就遇到衆多乞丐向其討要如意寶珠。善得從海中取來之珍寶,各個都價值連城,但他從未對之生貪,反而將成千上萬寶珠全部布施。布施一空之後,善得只得再次前往大海中取寶。這次他取到比上次增上一倍之如意寶珠,待其返回後才發覺,實際離家已逾八十余年。

  善得當時看見一些劊子手正欲處死一人,慈悲本性使善得決定要將此人拯救下來。他先給每個行刑者贈與價值連城之無上珍寶,然後告訴他們說:“我欲到國王那裏請示,在我未回來前,請千萬不要殺死他。”

  善得飛快趕到國王面前,對國王真情祈請道:“我願送與國王大量珍寶,以求能買下此人性命。”國王卻冷酷答言:“這人嚴重違犯國家律法,堅決不能將之釋放,亦不能讓你贖去。若你真欲買下他性命,則必須將你全部財産盡皆上繳給我,而且你自己還要代那人伏法受死,這樣方可謂公平合理,我也才有可能將他釋放。”

  善得聽罷不覺高興想到:我現在終于能救他一命,我願足矣!他于是便把所有家當、連帶從大海中撈取之所有珍寶,一個不剩全部獻給國王,並在國王前說道:“請大國王釋放此人,我已把我所有之一切財富全數堆積于此。”

  國王接納後告訴劊子手說:“你們可將善得抓捕殺死。”劊子手立即逮住善得,正欲用兵器砍斷他頭顱時,所有劊子手之雙手卻突然僵硬起來。衆人頓感驚訝不已,就將此事向國王禀告,于是國王決定親自執行死刑。而當他手執利刃正欲揮刀砍向善得時,國王雙手瞬間就掉落于地,此殘忍國王自身最後亦在慘烈痛苦中死去。這位愚笨而凶暴之國王即現今之提婆達多。

  此外,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成爲具神通之外道仙人。某次夜半叁更時刻,有五百商人在曠野中因迷失方向而致恐懼、痛苦不已。爲給這些哀哭不停之衆生指路,仙人便將自己雙手用油浸透,再以布包裹後點燃,以此身肉燃燒之光亮爲衆商人點亮前程。最後因仙人清淨善心與希求菩提善法之真實力感召,當下天即大亮,仙人雙手也完好如初。五百商人因感稀有而生起信心,爲報答仙人恩德,從此之後就開始行持善法。

  獸王善行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獸中之王,當時國王率軍隊將衆野獸團團圍住以圖剿殺,野獸們見狀蜂擁至大河邊欲求解脫困縛,但因數量太多、嘈雜混亂而致衆野獸皆困滯于河中不得逃脫。獸王便對子民們說道:“你們可全部踩著我脊背過河。”說完便趴在深水處以脊背當作橋梁。

  衆野獸就用蹄子踩在“肉橋”之上,一一向河對岸奔去。而獸王軀體則被踩得遍體鱗傷,但他一直精進忍耐、苦苦支撐。最後還剩下一只小野獸尚未過河,此時獸王全身骨架幾欲散裂,難忍巨痛陣陣襲來。但它仍下定決心要使這只小獸擺脫困境,同時亦在心裏發願道:願我得佛果時,這些衆生都能從輪回大海中獲得解脫。剛剛發願完,獸王就因身體衰竭撒手西去。

  當時之衆野獸即是後來拘屍那城(古印度一城名,爲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地。)城中居民;當時之小野獸即是後來普行外道之極賢者。

  久遠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國王如理如法治理國家。當時他有一得力駿馬不幸死亡,鄰國聽到消息後便派人前來傳口信道:“你或者每年向我國繳納賦稅,或者就別跨出城門一步。否則,我們定會用繩子捆住你脖頸,將你逮住。”梵施國王根本不爲所動,他既不交稅,更是隨意進出城門,且到其它地方另覓駿馬,並最終又獲取一匹寶馬。

  春暖花開之際,梵施王前往森林中遊玩,並一路逛過許多城市。鄰國聽到後迅速集結起四種軍隊向梵施王治下國土大舉進發,梵施王則騎跨駿馬與之奮勇作戰。敵國軍隊將長矛刺入駿馬體內,並將內髒也刺穿拽出。駿馬此刻感受到難言巨痛,如撕心裂肺般遍布全身。但它仍咬牙強忍,並且心中暗想:絕對不能將國王舍棄在這恐怖戰場,定要把國王救回城中。

  離戰場不遠有一五彩花園,駿馬就足踏花苗之上回至王宮。剛順利抵達宮中,駿馬便倒地而亡。梵施王感慨不已地說道:“我此次能撿回一命全賴駿馬拼死相救,我原本就想把一半國王財産分與它,怎奈它現在已無法享用,何況它要這財産也無法派上用場,不如幹脆替它廣行布施以積功累德。”

  當時之駿馬即爲現今之釋迦牟尼佛。

  久遠之前,在一大雪山腳下住有五百頭大象,釋迦牟尼佛那時即爲象王。象王膚色美麗,相貌端正、莊嚴。一次,五名獵人欲獵殺大象,衆象處境十分危險,它們若要逃亡,也只能從一狹窄羊腸小道上穿行而過。獵人則在此必經之路上,用一晚上時間挖好一深坑以備陷殺大象之用。隨後,五獵人就開始在遠方以種種手段恐嚇象群,妄圖使它們慌慌張張跑向已設好之陷阱,如此便可一網打盡。

  衆大象到達大坑旁邊時均逡巡不前,象王便跳入坑中、擋住坑口,用自己身軀作爲衆象過坑之橋梁。其它大象于是紛紛從象王身體上踩過,等衆象均已安全過坑後,象王才站起身來跑離此地。

  諸天人見聞之後就作偈贊歎道:“惡人挖坑欲捕象,具智象王不畏懼,以身作橋度衆象,惡人詭計不得逞。”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馬王,名雲行,住于魔女羅刹國,當時有五百商人無法脫離險惡環境,多虧馬王引路,方才得以順利抵達瞻部洲。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爲獅子王,名具髻。當時有五百商人突遇毒蛇纏繞,獅子王就不顧身命將他們全部救出。

  商主善舉

  釋迦牟尼佛曾爲一商主,名財馬車商主。他有次生悲心而與五名商人同入大海取寶。途中不幸遭遇狂風惡浪,船只受損嚴重。正當商人們恐懼萬分時,商主安慰衆人道:“無需擔心,如船只毀壞,你們均可拉緊我,我定能讓你們擺脫海中險難。”言罷就將所探取之寶珠夾于腋下。後當輪船傾覆之時,商主讓所有人均抓住他身體,然後以一人之力牽動衆人向岸上遊去。體力耗盡之時,財馬車終將五人全部安全送至岸邊,但自己卻因勞累過度而死去。

  衆人將其屍體擡至幹爽地方,又取出其腋

  下所藏之寶以供大衆享用。從此之後,所有人生活皆得以擺脫困苦,並能安享美滿幸福生活。

  釋迦牟尼佛曾爲一普救商主,當時國中幹旱地方有五百名商人,還有臨時來此國家之五名可憐商人。爲救護他們,普救便祈禱天尊,且說谛實語。大梵天聞已就降下雨水,衆人在此幹旱荒野中得到滋潤後,全部順利擺脫困境。

  凡此種種事迹無法言盡。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爲安慰、救護此等可憐衆生而行之善舉,實乃無量無邊,這裏所敘僅是衆多佛經中一部分而已。

  以上圓滿宣說了釋迦牟尼佛廣行布施之種種公案。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叁 布施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